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以药物为主,比如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计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等,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社会心理疗法三方面重点分析综述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进展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 药物疗法 社会心理疗法 物理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所面对的生活压力以及工作压力不断增加,人民心理问题成为现阶段需重点关注因素。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通常由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等方面所引起,患病后患者会出现明显情绪变化,甚至影响其日常行为习惯,为其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一旦出现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症状,需及时入院接受治疗且需要专业人员护理,以免出现病情加重现象。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以抑郁为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参加双相障碍临床路径调研的、以抑郁为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共1 600例,描述人群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信息,以及第1次躁狂发作患者的症状学特点。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就诊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对目前为第1次轻躁狂/躁狂发作时的症状学表现与复发躁狂的症状学表现进行比较。结果首次抑郁发作到第1次轻躁狂/躁狂发作的平均时间为3.63年;从第1次轻躁狂/躁狂发作到双相躁狂诊断平均1.83年,其中仅有45.4%(728例)首次发作即被诊断;从首次抑郁发作到双相障碍诊断平均为5.45年;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在既往抑郁发作次数(F=7.119, P=0.008)、既往发作总次数(F=3.980, P=0.04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目前为第1次躁狂发作的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症状分别是心境高涨(83.0%,215例)、活动增多(81.5%,211例)、语量增多(79.9%,207例);与复发性躁狂相比,首次躁狂发作的患者出现比平日更合群(χ²=13.277,P<0.01)、比平日更善辩或诙谐(χ²=10.665,P=0.001)症状的频率高,出现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增多症状(χ²=3.990,P=0.046)的频率低。结论以抑郁为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确诊所需时间长,首次躁狂发作不易识别,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患者抑郁发作更频繁,首次躁狂发作与复发性躁狂症状表现有差异。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躁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特征和发生率。方法采用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估成套测验[Measurement and Treatment Research to Improve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 MCCB] 评估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n=124)及健康对照组(n=124)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性、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及社会认知7个认知领域的认知功能,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2组认知功能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低于标准值1、1.5和2个标准差下各认知领域受损的数量及百分比,采用Sperman相关分析患者认知功能得分与临床症状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性、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及社会认知7个认知领域和MCCB总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词语学习、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与发作次数呈负相关(r =-0.212,P = 0.018;r =-0.183,P = 0.042);(2)以低于标准值1.5 和2 个标准差计算时,分别有79.84%(99/124)和92.74%(115/124)的健康对照者未表现出认知功能损伤,各认知领域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42%~6.45%和0~4.84%;(3)以低于标准值1.5和2个标准差计算时,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组有33.06%(41/124)和14.52%(18/124)至少2个及以上的认知领域受损,各认知领域损伤发生率分别为9.68%~24.19%和3.23%~15.32%,其中视觉学习损伤发生率为12.90%、工作记忆和社会认知领域损伤的发生率为24.19%。结论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存在广泛而多维度的认知功能领域损伤,发生率较高,以工作记忆、视觉学习和社会认知损伤更为突出;且发作次数越多,词语学习及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越差。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双向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21例符合ICD-10情感障碍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157例单相抑郁症患者和64例双相障碍抑郁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家族史、诱因等问题。结果 双相障碍抑郁患者首发年龄低于单相抑郁症患者(P<0.05,t=65.96),双相障碍抑郁患者病程周期更长;双相抑郁患者情绪过激发生率、精神病症状分别为35.93%、29.68%均高于单相抑郁症的22.29%、15.92%,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相障碍抑郁首次发病年龄小、不利于诊断、患者病程周期长,可通过精神病症状、精神运动障碍、自杀行为以及过激想法等临床表现作为早期判断筛查依据。

  • 标签: 双相障碍抑郁 单相抑郁症 临床特征 实践思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运用叙事护理的方式协助双相障碍患者改善其抑郁情绪,已经被证实具有较好的护理实效性1。但文献鲜少讨论关于叙事护理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实操作中,叙事护理方式是否具有护理实效。本研究旨在探索叙事护理在改善双相障碍患者抑郁情绪中的应用,为不断提升双相障碍患者情绪护理模式提供依据。期待本研究可作为未来开展双相障碍患者认知治疗模式及护理健康教育内涵建设的参考。

  • 标签: 叙事护理 双相障碍 患者抑郁情绪 综述文献(主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BPD)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抽取本院接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II型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使用拉莫三嗪片进行8w治疗,对照组使用丙戊酸钠片8w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躁狂量表及副反应量表评定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莫三嗪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作产生的不良反应小且疗效好,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拉莫三嗪 丙戊酸钠 双相情感障碍
  • 简介:【摘 要】目的:为有效减轻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对拉莫三嗪的治疗效果作进一步探究,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筛选出共6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进入本院治疗,按接收治疗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比观察采用拉莫三嗪治疗的观察组与碳酸锂治疗的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统计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HAMD量表评分、CGI-SI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HAMD量表评分观察组更低,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拉莫三嗪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与碳酸锂疗效差异不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拉莫三嗪起效更快,应用价值良好,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拉莫三嗪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中喹硫平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近2年(2020年1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89例,回顾临床资料,对比观察组(45例,喹硫平治疗)和对照组(44例,喹硫平+碳酸锂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抑郁评分更低,不良反应率较高,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喹硫平 不良反应 碳酸锂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患者记忆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我院30例抑郁症患者,按相关诊断标准将入组病例分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患者15例(双相组)、单相抑郁患者15例(单相组),另抽取13例参与医院心理测试的正常人作为对照(普通组),评估对比三组研究对象的抑郁程度及记忆功能。结果:单相组及双相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均显著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组与双相组HAMD-17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组及双相组韦氏记忆量表(WPS)各项得分均低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组与双相组量表中经历、定向、数字顺序关系、再认、触觉记忆及背诵数目等测试项目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向组患者图片回忆、视觉再生、逻辑记忆、联想学习得分明显低于单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相抑郁病例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病例记忆功能受到损害的程度更严重。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 单相抑郁 记忆功能损害 差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2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5%,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结论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效果明显,但我们还应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 标签: 抗抑郁药物 双相情感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相障双碍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ICD-10)中相障双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对照组20例选用既往服用最有效的一种抗抑郁药;治疗组26例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继服原抗抑郁西药且逐渐减量;采用自拟解郁散(基本方柴胡、郁金、菖蒲、灵芝、夜交藤、合欢皮、白芍等)+中成药舒肝解抑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5例,显著好转13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6%;对照组,显著好转2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6.7%。经统计学处理,x2=5.98,p<0.0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治疗组疗效确切,安全、不良反应轻微,药物的依从性好。

  • 标签: 相障双碍 抑郁发作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133-01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60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心境稳定剂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奥氮平和盐酸氟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评分。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抑郁评分显示,在治疗前与治疗两周后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四周后实验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应用心境稳定剂与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更利于身体的恢复。

  • 标签: 抗抑郁药物 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针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并且长期住院的100例BPD抑郁相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精神科药物治疗以及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十周的HAMD17评分。结果经过相关干预措施,实验组和对照组HAMD17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性降低且在干预后实验组的HAMD17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的有效率差异,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BPD抑郁相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相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患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到我院收治的150例双相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AMD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分别对应为甲组(n=50)、乙组(n=50)、丙组(n=50),结合临床经验,选择10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从10个可能危险因素中,筛选出5个双相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患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出生季节、高学历、婚姻离婚、性格内向、家族遗传史。结论:双相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患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有多个,在预防时需根据具体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 标签: 双相心境障碍 抑郁发作 严重程度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