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独谱系障碍(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视功能及眼部疾病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1至3月纳入北京市朝阳区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92例(584只眼)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资料,其中男性235例,女性57例;年龄2~18岁。检查所有患儿主观远、近视力、近立体视、客观视力、屈光度数、眼前节和眼底。另纳入健康幼儿及学生300人作为对照,年龄2~18岁,检查主、客观视力和屈光度数。对ASD合并不同智力障碍程度患儿进行分析,视力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进行计量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患儿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584只眼中,屈光不正272只眼(47.22%),散光260只眼(45.14%),远视29只眼(5.03%),近视10只眼(1.74%),弱视危险因素47只眼(8.16%)。292例患儿中斜视20例(6.85%),色弱3例(1.03%),外眼异常4例(1.37%)。211例患儿完成了近立体视检查,其中100″及以内者54例(25.59%),200″~900″者157例(74.41%)。272只屈光不正眼中,157只眼(57.72%)需矫正而未矫正。患儿主观、客观视力分别为0.22(0.10,0.35)和0.10(0.00,0.22);不同性别的ASD合并轻度或中度智力障碍患儿远近视力、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ASD合并轻度智力障碍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1.453,P<0.001),合并中度智力障碍患儿主观远、近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8,-4.503;P<0.001),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儿童的主观远视力和客观视力分别为0.10(0.00,0.22)和0.00(0.00,0.10),屈光度数为0.25(-0.25,0.50)D,与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比较,主观远视力及客观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527,-10.393;P<0.001),屈光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74,P=0.203)。结论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主、客观视力均低于健康儿童,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等眼病的患病率和未矫正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其所患的屈光不正中以散光为主,且矫正和治疗率较低。

  • 标签: 孤独性障碍 智力障碍 儿童 视功能
  • 简介:摘要:孤独又称自闭,是一种精神疾病,患上这种疾病的儿童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实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对于孩子和家长的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困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当前人类对于孤独进行了大量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且将孤独所对应的症状和应对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孤独儿童的康复教育教学是应对孤独的重要方式,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本文将以孤独儿童的康复教育教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究有效的孤独儿童康复教育策略,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帮助。

  • 标签: 孤独症 儿童 康复教育 教学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独谱系障碍(ASD)漏误诊的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漏误诊率。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收集的漏误诊的56例AS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1.5~7.3岁。结果漏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0例(38.2%)、精神发育迟滞17例(20.6%)、语言发育迟缓13例(29.4%)、“正常儿”6例(10.7%)。结论本病漏误诊为临床表现多样性、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评估量表灵敏度较低等多种因素所致。应加大ASD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认识、选择灵敏度高的评估量表,降低漏误诊率。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漏诊 误诊 儿童 早期干预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儿童孤独患者施以引导式教育的效果。方法:分析对象选择于2019.9~2022.6就诊于我院教育康复部的儿童孤独患者62例,随机抽签法施以分组分析,31例施以常规康复治疗的患儿分入对照组,31例施以常规康复治疗+引导式教育的患儿分入试验组,对比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较佳(X2=6.369,P=0.012);治疗前发展量表评分、ABC评分、ATEC评分2组比较(t=0.499、0.242、0.198,P=0.620、0.810、0.844);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儿治疗后发展量表评分、ABC评分、ATEC评分明显较佳(t=5.498、3.766、7.582,P

  • 标签: 儿童孤独症 引导式教育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孤独谱系障碍患儿在治疗期间接受结构化教育配合早期心理指导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孤独谱系障碍患儿40例,根据护理干预方式的差异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20例患儿接受常规孤独护理;观察组中20例患儿在常规孤独护理基础上,接受结构化教育配合早期心理指导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孤独行为量表、儿童孤独评定量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总时间、家长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孤独行为量表、儿童孤独评定量表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家长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孤独谱系障碍患儿在治疗期间接受结构化教育配合早期心理指导干预,能够帮助改善孤独症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

  • 标签: 孤独症 谱系障碍 结构化教育 早期 心理指导
  • 简介:摘要:我中心在2021-2022年通过对有意愿的30名家长进行家庭康复干预训练,以远程指导的方式,通过制定家庭干预计划、家校沟通计划、督导计划,实施认知行为疗法、适应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措施,结果16名儿童疗效明显,10名儿童有效,4名儿童疗效不明显或无效。分别占比为显效53%、有效33%、疗效不明显或无效13%,总有效率为86%。

  • 标签: ASD 家庭康复 干预训练
  • 简介:摘要:我中心在2021-2022年通过对有意愿的30名家长进行家庭康复干预训练,以远程指导的方式,通过制定家庭干预计划、家校沟通计划、督导计划,实施认知行为疗法、适应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措施,结果16名儿童疗效明显,10名儿童有效,4名儿童疗效不明显或无效。分别占比为显效53%、有效33%、疗效不明显或无效13%,总有效率为86%。

  • 标签: ASD 家庭康复 干预训练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逐年增高。感觉异常作为ASD的核心症状之一,不仅影响患儿自身技能的习得,还给照顾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有研究表明感觉异常的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而早期干预依赖临床医师对感觉异常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基于此,现就近年来ASD患儿感觉异常的临床特征、评估工具、干预方法等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今后的诊疗中准确、高效地识别ASD患儿的感觉异常,及时提供干预指导。

  • 标签: 干预 感觉异常 评估工具 孤独症谱系障碍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治疗主要以康复行为干预和教育为主。各种动物模型与临床试验表明,其发病机制与一些分子通路的调控改变有关,目前文献报道研究较多的有mTOR、Wnt/β-catenin、Notch、Reelin、JAK-STAT、Sonic hedgehog、IQSEC2等信号通路。该文将研究较广泛的信号通路与ASD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述ASD中分子通路方面的异常,以期对研究ASD提供帮助。

  • 标签: 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 信号通路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孤独儿童的语言发展障碍一直是普遍家长最在意的问题,多数表现为无语言、火星语、腔调怪异,自言自语或者无法对话。语言障碍会影响儿童的表需,与人的沟通以及心理情绪的表达,容易引起严重的行为问题或者情绪问题。本文章主要是讨论孤独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形成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改善建议或措施,旨在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语言问题,寻找的更加合适的解决方法。

  • 标签: 孤独症 语言障碍 成因 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孤独谱系障碍(ASD)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ASD患儿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BC评分、CARS评分和DQ值。结果 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ABC评分、CA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 经颅磁刺激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之新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孤独儿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教师要重视孤独儿童的康复教育工作,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孤独儿童进行康复教育,让孤独儿童能够感受到温暖。本文主要就孤独儿童多元化教学康复模式分析展开研究。

  • 标签: 孤独症儿童 多元化教学模式 康复模式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复杂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统称,患者通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社会沟通交往障碍,并伴有语言发育异常和重复刻板的行为或兴趣。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ASD相关的变异、基因、功能通路,以及脑区基因表达模式在不断被发现。本文就ASD相关的各个层面的遗传学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变异 基因 功能通路 脑区基因表达模式
  • 简介:摘要家庭干预是在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下、家长介导的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融入日常互动的干预模式,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发育障碍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康复的重要方法。本共识阐述了ASD低龄患儿家庭干预前的准备原则,介绍了家庭训练中环境安排、活动选择、训练内容及实施方法等,重点为6岁以下低龄ASD患儿的家庭干预提供指导及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起病于发育早期、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发展的复杂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早期规范诊断是个体化干预和康复的重要基础。本共识阐述了ASD病史采集、临床访谈、评估工具、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共患病诊断以及病因学检查等,重点为6岁以下低龄儿童ASD的诊断提供指导及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典型症状为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和限制性兴趣。此外,感知觉障碍也是ASD个体的常见症状。前注意加工是发生在注意之前,无需意识参与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反映大脑对环境变化的自动探测能力。研究表明,ASD患者的感觉异常及社会能力障碍能与前注意加工缺陷有关。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是测量前注意加工能力最常用的指标。ASD个体对非社会性和社会性刺激的前注意加工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其中,对非社会性刺激的前注意加工缺陷表现为由单音、语音和视觉刺激诱发的MMN波幅或潜伏期异于正常人。对社会性刺激的前注意加工缺陷表现为由情绪性语音、情绪性面孔诱发的MMN波幅或潜伏期异于正常人。这为寻找ASD个体感知觉障碍和社交障碍的生理机制提供了帮助,也为MMN作为ASD的一项辅助诊断指标提供了理论支持。未来,可通过丰富MMN测量范式、采用更多样的社会性刺激来研究ASD个体的前注意加工能力。同时,ASD遗传因素对MMN的影响也可作为关注点之一。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前注意加工 失匹配负波 感觉异常 社会性刺激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会交流、交往缺陷以及刻板重复性行为、兴趣和活动及感知觉异常为特征。强迫是ASD常见的共患精神疾病之一,精准识别ASD的强迫症状和ASD共患强迫的情况,尽早干预,有利于患儿的预后。然而,对于ASD共患强迫的现象国内研究较少,现综合国外以往研究,对于ASD共患强迫的流行病学、病因与神经机制研究、临床特征、评估诊断、干预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早期识别共患强迫表现,早期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强迫症 刻板重复行为 干预
  • 简介:摘要::孤独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学校教育或者说康复训练机构的训练,对儿童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自始至终陪伴孤独儿童的将是儿童的父母。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孤独儿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家庭教育   社会适应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童年早期起病,主要临床特点为社会交往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范围狭窄。其病因学极其复杂,为一组多基因疾病,是遗传因素、表观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中将围绕孤独谱系障碍遗传病因学方面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病因学 遗传学机制 早期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