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3 个结果
  • 简介: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主要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且世界各地都有。

  • 标签: 猪副伤寒 猪沙门氏菌病 防治 猪传染病 败血症 坏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伤寒副伤寒的针灸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体针疗法、电针体穴疗法、电针耳穴疗法的临床实践,对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论针灸治疗伤寒效果良好。

  • 标签: 伤寒 副伤寒 灸治疗
  • 简介:副伤寒又称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点:慢性型在大肠处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变化,表现为顽固性腹泻,继发感染为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

  • 标签: 猪副伤寒 沙门氏菌病 预防 夏季 坏死性肠炎 顽固性腹泻
  • 简介:仔猪副伤寒病主要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仔猪细菌性传染病;病原致病力强,以危害仔猪为主,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病猪前期表现消化道症状,后期以全身症状为主,死亡率高;剖检以胃肠道病变为主;预防本病需要从细节管理入手,防止病原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猪第一时间隔离;治疗本病可选用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或广谱抗生素。

  • 标签: 仔猪 副伤寒 沙门氏菌 防治
  • 简介:丘陵地区生猪养殖很容易受到亚热带气候的影响,入春时节气候变化较多,若养殖管理跟不上变化,易引发细菌性疾病,2~4月龄仔猪最易感染沙门氏菌,成年猪发病较少。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急性副伤寒会造成仔猪死亡,但临床较多的是慢性副伤寒,病猪发育迟缓会给养猪业带来经济损失。

  • 标签: 仔猪副伤寒 猪沙门氏菌病 防治 伤寒沙门氏菌 亚热带气候 细菌性疾病
  • 简介:我国是养猪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猪业飞速发展,国际和国内生猪及其产品流动频繁,对于疾病的防控越来越重要。仔猪副伤寒是养猪场经常发生的传染病之一,不仅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而且此病的死亡率很高,在25%~70%左右,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笔者根据实践经验,阐述了仔猪副伤寒的诊断和防控的有效措施,确保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 标签: 仔猪副伤寒 防治 养猪业 生长发育 实践经验 生活水
  • 简介:副伤寒是指除了鸡白痢和鸡伤寒以外,由其他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此病在鸽、麻雀和芙蓉鸟等鸣禽类中常见,鸡、鹌鹑、鸭和鹅等游禽类以及不同科属的野禽也均可感染,并能相互传染。此病的带菌者,在本病病菌的传播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标签: 禽副伤寒 感染 信鸽 沙门氏菌 鸡伤寒 鸡白痢
  • 简介:本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20日龄至4月龄猪的肠道传染病。健康猪的粪便可检出沙门氏杆菌,由于环境恶劣,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病。患猪体温升至40.5℃~42℃,食欲减少至废绝。水样灰白或黄绿色稀便,混有坏死组织碎片或纤维状物。消瘦,贫血,皮肤紫斑,衰竭死亡。回盲部位肠粘膜黄色麸皮样坏死灶,有的肠粘膜条状坏死。

  • 标签: 仔猪 副伤寒 症状 预防 治疗 沙门氏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副伤寒甲肝损害发生率、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3月至2002年10月收治302例副伤寒甲临床资料。结果302例副伤寒甲患者有肝损害188例(62.3%),经抗炎、保肝治疗后肝功能均在1月内恢复正常,合并HBV感染组与单纯感染组在肝损害预后无明显差别。结论副伤寒甲肝损害发生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和漏诊,但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2006年3月,开阳县某养猪场引进的商品猪发生一种死亡率为45%的疫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与病理剖解观察、猪瘟荧光抗体试验和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确诊本次疫病系猪瘟与副伤寒混合感染所致。

  • 标签: 猪瘟 副伤寒 荧光抗体 仔猪
  • 简介: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本病分布极为广泛,以1-4月龄多发,发病动物及带菌者均可成为传染病,本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造成外源性感染,另外健康猪体内往往有病菌潜伏,一旦遇到饲养管理不当,不良应激等因素,就会造成猪只抵抗力下降,引起内源性感染。

  • 标签: 仔猪副伤寒 诊疗报告 副伤寒病 内源性感染 慢性 猪传染病
  • 简介:<正>我院在2000-2002年期间,共收治甲型副伤寒患者59例,其中45例经血培养证实,其余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现将确诊为甲型副伤寒的45例资料汇总,并予以分析:发热: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大部分病人体温较高,超过39℃。由于入院后,患者体温较高,均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 标签: 甲型副伤寒 相对缓脉 资料汇总 玫瑰疹 临床诊断 临床资料
  • 简介:仔猪副伤寒又称沙门氏菌病,因沙门氏菌感染而诱发的传染性疾病。文章就此病的诱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做基础阐述,在此,就综合防治措施做要点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仔猪 副伤寒 防治
  • 简介:目的分析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5年贵州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2933例,其中伤寒2124例(占72.41%)、副伤寒809例(占27.59%),年均发病率为2.11/10万,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居前4位的市(州)分别是黔西南州(4.53/10万)、遵义市(2.75/10万)、贵阳市(2.72/10万)和六盘水市(2.19/10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病高峰为5—9月,共报告病例1621例,占总病例数的55.27%。男性1522例,女性1411例,男女性别比为1.08: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0—49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81.42%。职业分布以农民(1156例)、学生(604例)、散居儿童(321例)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9.41%、20.59%和10.94%。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病例血培养阳性率为1.61%(51/3170);分离菌株以伤寒沙门菌为主,共30株(占58.82%),其次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0株(占39.22%)。结论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然较高,应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 标签: 伤寒 副伤寒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了解深圳地区3年来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情况,寻找原因并提出控制的方法。方法收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5—2007年的伤寒副伤寒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报告78例伤寒副伤寒病例,其中伤寒26例,副伤寒52例;男性54例,女性24例,男女性别比为1:0.44;发病最高的年龄段为20~29岁,占48.7%;发病人群主要为工人雇员,占59.0%;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夏秋季病例相对较多,但月份集中程度不明显。结论深圳地区伤寒副伤寒的发病呈常年散发,以副伤寒为主。年轻的男性外来工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工厂区和出租屋村的街边饮食摊档进行监督和管理。

  • 标签: 伤寒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东部沿海地区67年间伤寒副伤寒发病及死亡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流行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系统分析1950—2017年宁波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和暴发数据,用PASWStatistics软件统计分析与模型拟合检验。【结果】1950—2017年宁波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9583例,发病以20~50岁年龄的青壮年为主;发病呈周期性波动,冬春季为发病高峰,与国内其他地区秋季发病高峰明显不同;暴发疫情以水源和食源性传播为主。【结论】宁波属于伤寒副伤寒历史高流行区,发病与水源污染和居民生食、半生食海鲜的饮食习惯有关。沿海地区加强水源、粪便管理和贝类海产品卫生监管,开展健康宣教、改变居民生活习俗是控制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主要措施。

  • 标签: 伤寒 副伤寒 流行特征 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