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一、新中国电影评论的起步(1949──1952)(一)电影评论指导思想的确立与影评园地的开辟由于中国社会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中国人对电影之认识的特点是,一般只乐于或善于对个别影片与具体的电影现象发表议论,而对于涉及到电影的本质、本性、创作方法等方面属于宏观把握的理论问题,则缺乏深入系统地进行理性探讨的兴趣和习惯。1949年前中国电影理论与评论状况大抵如此,进入到新中国电影时期,在这个问题上也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过,随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全面展开,以宣传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与评介国产影片,消除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影响为己任的电影批评,则比较活跃,并对电影创作

  • 标签: 中国电影理论 电影艺术 新中国初期 电影剧 新中国电影 电影评论
  • 简介:电影是文化产品,它必须经发行放映,进入到流通领域后才能实现其价值。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电影业经营分散、电影生产的影片低俗、影院票价昂贵、发行放映市场管理混乱,普通百姓基本无法观看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电影事业的发展,要求文化战线承担"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宣传任务;经济战线逐步企业化运营,实现盈利。

  • 标签: 电影发行放映 新中国成立初期 重构 网络 政治服务 中国电影业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止一次地在自己的批评实践中提出"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它被中国马列文论界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论核心命题来对待,并被界定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和批评标准。尽管批评方法和批评标准有一定关系,但二者在根本上还不是一回事。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命题很少出现在马恩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美学研究中,无论是在第二国际、俄苏,还是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野中,这都不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但这一命题在中国当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论 批评方法 批评标准 中国文论 文论界 美学观点
  • 简介: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钢琴曲作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枝奇葩。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前期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情况,指出其美学特征为学自西洋的良好技艺、传统经典的现代转换和海外精华的本土转换。在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创作方式指导下,作曲家创作了很多为时代服务的优秀作品。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其美学特征的轻重变换反映了中国美学现代性的曲折进程。而其立足本土,面向当代的创作原则,对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中国钢琴曲 留洋作曲家 西洋音乐本土化 美学现代性
  • 简介:<正>英国佬的军舰,为什么又耀武扬威地开进了维多利亚港?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消息就像闪电划破长空,迅速传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饱受日军蹂躏的香港,顿时沸腾起来了:"号外!号外!日本鬼子投降了!""同胞们,东洋人要滚出香港了!"

  • 标签: 香港问题 日本鬼子 令人 废除不平等条约 丘吉尔 维多利亚港
  • 简介:首先感谢栾梅健教授的邀请。来复旦之前,我在北京参加过两场分别由《文艺报》和北京文联举办的'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研讨会,再从宏观的方面,已经谈不出新的想法。(1)这次想选一个比较小的角度。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呢?因为近年我写过贾平凹、王安忆、张承志、铁凝等作家的研究文章,发现他们在新时期初期创作阶段,都曾谈论过沈从文、孙犁、汪曾祺对自己的影响。从外国翻译作品影响新时期初期青年作家创作这个流行话题看。

  • 标签: 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传统 沈从文 贾平凹 小说笔法
  • 简介:从新时期开始,人们对的主题阐释与接受构成了一个人性恶的神话.本文认为,接受语境与译介者的"接受屏幕"决定了接受的主题取向,而这种取向也成了新时期以来文学接受者难以突破的先在结构.这部小说出版快50年了,应该是接受者突破神话的时候了.

  • 标签: 《蝇王》 神话 主题取向 译介 文学接受 主题研究
  • 简介:本文特意标明是“一种表面的叙述”,主要是因为在这种以产代和叙述“事实”为主的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受到限制。我试图通过对章太炎、王国维、鲁迅等的思想进行重新阐释和叙述,探讨中国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原有文化资源的考掘和重造、现代意识与个人性承担、现代主体的确立及其位置、现代主体内部的精神世界等问题的;通过对中国新诗的现代焦虑、中国都市文学兴盛一时等文学现象的考察,描述和分析现代意识的文学表达,并试

  • 标签: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 文学 现代意识 现实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