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搭桥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搭桥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简明疾病认知问卷、肌力评级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其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搭桥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38%(38/100)搭桥患者在术后72 h内下床活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桥选择、术后疼痛、下肢切口水疱、下肢肌力评级及疾病认知度是搭桥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管桥选择、术后疼痛、下肢切口水疱、下肢肌力评级及疾病认知度是搭桥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早期下床活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搭桥后患者获得心肺康复后,运动耐力和肺功能状态改善情况。方法:试验执行时间为2019.06~2020.06,搭桥手术患者抽取74例,抽签法均分,n=37例/组。参照组、研究组分别执行一般、心肺康复指导。分析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6min步行试验等。结果:试验中涉及的各指标水均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组比参照组高(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于经过搭桥治疗的患者,在回到病房后是否出现了新发心房颤动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9月在我院就诊并且接受治疗的60例搭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是否出现了新发心房颤动的情况,将未发生新发心房颤动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患者,发生了新发心房颤动的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患者,观察患者出现新发心房颤动的诱因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当中出现低氧血症、剧烈运动、感染、电解质紊乱以及入量不足的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于研究组部分患者来说出现了多种诱因的情况。结论:对于经过搭桥治疗的患者,采取诱发因素控制,能够使患者出现新发心房颤动的情况大大降低,减轻了患者不适的症状。

  • 标签: 冠脉搭桥术 新发心房颤动 诱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搭桥作为冠心病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医学临床上,传统医学评定手术的治疗效果,一般以患者的生存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来看。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日益成为人们对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评定之一,基于此,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护理及康复治疗变得至关重要①。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生存质量 护理
  • 简介:【摘要】通过对1例再发心梗行搭桥后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围期科学个体化对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以及术后良性容量管控和心肺功能锻炼,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再发心梗 冠脉搭桥术后 消化道出血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行冠状动脉搭桥后患者实施宝石CT双低技术成像在其随访中的临床实施效果和实施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开展手术治疗与术后随访的患者,共计50例,对所有患者展开宝石CT双低技术成像的扫描、对比剂注射等方案,同时对图像质量的主观、客观评价及辐射剂量与碘摄入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扫描图像血管管腔的 CT 值均高于 300Hu,所测量的升主动脉根部、 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段的图像平均 CT 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观评价的图像评分一致性较好;辐射剂量与碘摄入量更低。结论:对开展冠状动脉搭桥后患者应用宝石CT双低技术成像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更高,且辐射剂量与碘摄入量更低,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宝石CT 双低技术冠脉成像 冠状动脉搭桥术 术后随访 图像质量评价 辐射剂量 碘摄入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搭桥围手术期患者应用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1.05——2022.05临床就诊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接受心脏搭桥治疗病人共计50名,通过数字双盲法平均分组观察予以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每组25名分别命名常规组、实验组。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整体护理干预。为确定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对比ESCA、QL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较常规组,实验组ESCA、QLI评分更高,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心脏搭桥手术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推行整体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水平,建议应用。

  • 标签: 心脏搭桥手术 围手术期 整理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放性骨水泥技术结合胸大肌推进肌瓣分期治疗搭桥(CABS)后慢性胸骨骨髓炎的疗效,总结分期手术、综合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CABS后胸骨慢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水泥技术治疗的患者5例,年龄54~72岁,冠心病病史5~12年,入院时慢性胸骨骨髓炎时间3周~3个月。围手术期整体把控患者全身情况并进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均一期行彻底清创加开放性骨水泥技术加VSD以控制感染,二期行骨水泥取出并行胸大肌推进肌瓣填塞死腔,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张力情况、引流管通畅情况及引流情况。出院后随访时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瘢痕增生问题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伤口缝线张力适中,引流管引流通畅,引出少量血性液体,引流液无浑浊。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并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随访期间无骨髓炎复发或再次形成窦道,末次随访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均对疗效表示满意。结论开放性骨水泥技术结合胸大肌推进肌瓣是治疗CABS胸骨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短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脉搭桥术 胸骨骨髓炎 开放性骨水泥技术 抗生素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颌动脉翼状肌段的解剖特点,探讨上颌动脉显露技术在脑血管搭桥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完整尸头标本12具,其中女3具、男9具,年龄50~80岁(平均64岁)。尸头标本经乳胶灌注后,采用翼点入路,切除颧弓,显露上颌动脉翼状肌段。观察记录两侧上颌动脉走行的特点、与翼外肌的位置关系,测量上颌动脉翼状肌段到颞下嵴的间距。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0月—2021年4月收治的2例脑血管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2、38岁。1例患者诊断为基底动脉冗扩合并动脉瘤,一期行优势侧椎动脉介入闭塞,二期行上颌动脉-桡动脉-小脑上动脉搭桥;另1例患者诊断为脑梗死、前床突脑膜瘤、左侧颈内动脉末端重度狭窄,行上颌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脑膜瘤切除。2例患者均经翼点入路、切除颧弓显露上颌动脉,完成血管搭桥手术。观察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以及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1)尸头标本12具均成功暴露了两侧上颌动脉的翼状肌段,未发生颅神经损伤。上颌动脉经翼外肌外侧走行17侧,其翼状肌段到颞下嵴的长度为8.2~18.4(13.2±4.2)mm;上颌动脉经翼外肌内侧走行7侧,其翼腭窝段均较短,无法上提至颞下嵴,故未记录其可游离长度。(2)2例患者均成功显露上颌动脉的翼状肌段,顺利完成脑血管搭桥手术。病例1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稳定;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CTA),见桥血管通畅、基底动脉动脉瘤大小无明显变化。病例2术后左上肢肌力由术前2级下降至0级;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无再发脑缺血症状,患肢肌力恢复到4级,CTA显示桥血管闭塞。结论翼点联合颧弓切除可安全有效地显露上颌动脉翼状肌段。翼外肌外侧走行的上颌动脉相对长且表浅,是实施脑血管搭桥的一种较好的供体血管。

  • 标签: 上颌动脉 血管搭桥 翼点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循证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搭桥患者167例,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效果,并对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患者中麻醉时间为(294.06±41.17)min,手术时间为(341.12±50.25)min,灌注时间为(119.58±19.86)min,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2.74±6.12)h,住ICU时间为(2.51±0.67)d,术后24 h引流量为(470.35±141.28)mL,住院时间为(17.30±3.89)d。围期发生压疮6例,心律失常2例,术后出血及心包填塞2例,呼吸系统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78%(13/167)。患者术前、术后均无明显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对围期护理满意度为97.01%(162/167)。结论临床护士应定期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取长补短,以促进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更快恢复。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外科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围手术期医护 手术前护理 手术中护理 手术后并发症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将基于行为转变理论(TTM)的心脏康复护理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CABG)患者的干预,探究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单盲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南京脑科医院接受搭桥手术后的92例冠心病(CHD)患者,按照组间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两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同时以TTM为指导进行心脏康复护理),各46例。比较干预前(入院时)、干预后(干预6个月后)两组的心功能、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CHD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及血浆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LVD、BN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LVEF、6MWT、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MS量表情绪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3维度评分与总分、SAQ量表5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行CABG的CHD患者采取基于TTM的心脏康复护理能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心功能的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行为转变理论 心脏康复护理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搭桥手术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7月~11月在某三甲医院心外科治疗的住院患者,采取便利抽样法,其中2022年7月~8月45例患者为对照组,为避免沾染,2022年10月~11月45例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干预组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应用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方式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干预组患者搭桥后住院时间、搭桥配合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都得到明显的改善,且干预组的各项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搭桥手术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的方式治疗效果明显,通过开展优质护理干预的方式更多地关注患者个性化的需求,给与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大大地提升和优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这对于提升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地推广和运用。

  • 标签: 冠脉搭桥手术 优质护理 应用效果 满意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循证实践构建非体外循环搭桥(OPCABG)患者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最佳预防措施,旨在降低OPCABG患者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减少各类并发症。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各大数据库中关于OPCABG患者中非计划性低体温预防措施的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8月31日。由3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评价,获得OPCABG患者中低体温预防的最佳证据。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将2020年1—4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行OPCABG的2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1—4月行OPCABG的2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入室体温、麻醉后1 h体温、出室体温、中最低体温、术后第1个24 h胸腔闭式引流瓶内引流量、术后ICU停留时长及术后住院时长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获取相关证据20条,经专家评估,选取适合本研究环境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对照组患者的入室体温为(36.62±0.30)℃,与观察组的(36.49±0.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5,P>0.05);对照组麻醉后1 h体温、出室体温、中最低体温分别为(35.83±0.30)、(36.05±0.49)、(35.50±0.31)℃,观察组分别为(36.43±0.38)、(36.62±0.27)、(36.21±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65、23.76、58.13;P<0.01)。对照组患者中的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为93.1%(27/29),观察组为11.1%(3/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68,P<0.01)。对照组术后第1个24 h胸腔闭式引流瓶内的引流量为(260.0±70.3)ml,观察组为(212.1±44.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5,P<0.01)。对照组的ICU停留时长、住院时长分别为(49.0±13.4)h、(12.2±3.5)d,观察组为(39.8±13.8)h、(10.5±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24、-2.035;P<0.05)。结论OPCABG患者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最佳预防措施为该类手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提供了科学严谨的流程和规范,有效降低了患者中低体温发生率,能够维持患者中核心温度的稳定,减少术后出血,缩短ICU停留时长及住院时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术中低体温 预防 术中保温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高压氧处理对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血清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pTau)及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收的80例预行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3.01±8.16)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4.51±7.90)岁。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处理措施。术后1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Tau、pTau及Aβ1-42水平,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比较两组术后认知功能水平、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Tau、pTau水平低于对照组,Aβ1-42水平高于对照组(t=5.690、7.054、10.300,均P<0.001);术后,观察组MoCA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776,3.688、2.860、6.870、4.308、2.611、5.908、4.567,均P<0.05);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5/40)比 32.5%(1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3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723)。结论术前高压氧处理能够减轻冠状动脉搭桥后血清Tau、pTau、Aβ1-42水平异常变化,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高压氧 冠状动脉搭桥术 Tau蛋白 磷酸化Tau蛋白 β-淀粉样蛋白1-42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CTA联合造影对急性综合征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某院2020.1-2021.3月期间收治的60例(180支)冠心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类型将所有患者分为ACS组与非ACS组,两组各为30例(90支),两组患者均接受CTA及冠造影(CAG)临床检查,并以CAG检查结果作为对照指标,研究分析CTA在ACS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A与CAG在诊断狭窄方面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TA检查中,ACS组斑块分型、正性重构及脂质成分明显高于非ACS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连续护理模式对于搭桥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自2020年8月--2022年3月期间我院临床开展搭桥手术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的40例为研究样本,按照实验要求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处理,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手术治疗期间实施连续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比较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优良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搭桥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搭桥手术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连续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降低手术并发症,临床在患者手术治疗中值得推广开展。

  • 标签: 冠脉搭桥手术 连续护理模式 术后恢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连续护理模式在心脏搭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2022年4月,选40例心脏搭桥患者,研究组(20例),连续护理模式,对照组(20例),常规护理,比较SDS、SA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对比对照组,研究组SDS、SAS评分低(P<0.05),生活质量优(P<0.05)。结论:连续护理模式在心脏搭桥患者中的康复效果显著,改善术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连续护理模式 心脏搭桥术 术后康复 生活质量 SDS SA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连续护理模式在心脏搭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2022年4月,选40例心脏搭桥患者,研究组(20例),连续护理模式,对照组(20例),常规护理,比较SDS、SA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对比对照组,研究组SDS、SAS评分低(P<0.05),生活质量优(P<0.05)。结论:连续护理模式在心脏搭桥患者中的康复效果显著,改善术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连续护理模式 心脏搭桥术 术后康复 生活质量 SDS SA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互动式健康教育在冠心病搭桥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某院心胸外科治疗的70例因冠心病行搭桥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提供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提供互动式健康教育,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效果。结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从药物外形、服药时间、服药次数、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对照组用药依从性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互动式健康教育可以明显的提高冠心病搭桥患者服药依从性,应积极推广应用。

  • 标签: 互动式健康教育 冠心病搭桥术 服药依从性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