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不同肾功能分级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患者主动替换术后近期效果的影响,评估术后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在我院行主动替换的2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6例,女80例;年龄(54.4±12.5)岁。按术前内生肌酐清除率(estimated glomerular ltration rate,eGFR)分为4组:肾功能正常组(eGFR≥90 ml·min-1·1.73 m-2)68例,轻度肾功能不全组(eGFR 60~89 ml·min-1·1.73 m-2)73例,中度肾功能不全组(eGFR 30~59 ml·min-1·1.73 m-2)57例,重度肾功能不全组(eGFR<30 ml·min-1·1.73 m-2)28例。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用来评估eGFR预测术后血液透析的能效。结果住院死亡24例(10.6%),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需要血液透析49例(21.7%),术后卒中19例(8.4%),气管切开15例(6.6%)。预测术后需要血液透析的eGFR最佳截点是36.5 ml·min-1·1.73 m-2(ROC曲线下面积0.793)。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血肌酐、eGFR<30 ml·min-1·1.73 m-2、术前神经系统和肠道灌注不足、术后卒中、血液透析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轻度以下肾功能不全患者接受主动替换术安全、可行,术前肾功能不全是替换术后血液透析的危险因素,eGFR是术后血液透析的有效预测因子。术前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与术后结果有明显相关性,在临床危险因素评估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术前肾功能的评估。

  • 标签: 内生肌酐清除率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全主动脉弓替换 血液透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腔内治疗主动疾病时,重建主动上分支后可向近心端延长近端锚定区,确保手术成功。腔内重建主动上分支的主要方法包括复合手术、平行支架技术(烟囱或潜望镜技术)、体外开窗技术、原位开窗技术、分支支架等。目前,各项技术共同存在,各有优势。未来的主动上分支重建,将以安全、有效、便捷的完全腔内化技术为发展趋势。

  • 标签: 主动脉弓疾病 复合手术 平行支架技术 开窗支架 分支支架 分支重建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主动腔内修复术为难以耐受开放手术的主动部夹层和动脉瘤患者提供了救治机会。主动部发出重要的头向分支动脉,腔内修复中需要重建。主动的特殊解剖形态、搏动性高速血流,以及较长的腔内操作入路等增加了腔内修复的困难。传统的去分支技术是重要的辅助技术,结合烟囱技术、近端开槽和开窗技术等,可部分简化部腔内修复操作。而针对主动部特点设计的新的专用腔内移植物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开窗及分支设计是专用腔内移植物的两个基本设计策略,而分支设计更多地被新器械采用。腔内移植物设计的创新理念包括模块化与一体化设计,内嵌分支与外分支设计,单分支与多分支设计等。目前,复杂的部分支动脉重建仍需要在经验丰富的治疗中心实施。制定严密的手术计划,进行有效的团队配合,主动腔内修复术可获得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长期随访观察,并在更大人群中验证。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管内手术 假体和移植物 主动脉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以TEVAR为代表的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腔内治疗在我国广泛开展,技术日趋成熟,患者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对于累及主动部的B型主动夹层,如何重建上分支动脉尚无明确规范。腔内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术者提供了复合以及腔内手术的新选项,但其远期效果还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中检验。如何取舍则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解剖条件与术者的相关经验,方能最大化患者的获益。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弓上分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ybrid Ⅱ型主动修复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应用Hybrid Ⅱ型主动修复技术治疗26例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53±4.5)岁。对围术期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升主动置换8例,Bentall术10例,主动窦部成形加升主动置换8例。26例患者植入主动覆膜支架48枚,2例远端真腔打开不良植入三枚支架;1例覆膜支架释放时移位,术中人工血管片环缩包裹加固后无并发症发生,本组无内漏发生,远端支架膨胀良好。2例(7.69%)术后死亡,其中1例肺部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循环难以维持而死亡。术后一过性术后烦躁5例(19.23%,5/26),肌力下降2例(7.69%,2/26),声音嘶哑8例(30.77%,8/26);肝功能不全2例(7.69%,2/26),肾功能不全2例(7.69%,2/26),经积极治疗均康复出院。随访3~32个月,19例(79.17%)获得随访,5例因死亡失访,失访与手术及主动相关并发症无关,随访期全因死亡率为20.8%(5/24)。19例存活患者随访结果满意。结论Hybrid Ⅱ型主动修复技术在 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深低温停循环、脏器灌注不良的高危因素,缩短了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安全有效。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A型 杂交技术 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部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胎儿主动及其分支异常模型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主动及其分支异常胎儿11例,采集常规超声心动图及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patio-temporal image correlation,STIC)容积图像。采用Mimics软件对STIC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建模,获取胎儿大血管及其分支的三维重建图像标准镶嵌语言(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STL)格式文件,输出文件至3D打印机,打印胎儿大血管及其分支3D模型。与常规超声对照研究,分析各型胎儿主动及其分支异常3D打印模型的特征表现及应用价值。结果11例胎儿均成功进行建模并打印出大血管及其分支模型。3D打印模型在显示主动及其分支异常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提供高质量成像的解剖学细节,直观显示大血管位置、分支起源及走行,能较好地显示血管环的空间关系。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胎儿主动及其分支异常模型切实可行,3D打印模型能直观展示其特征性改变,可为产前阶段准确判断血管环类型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3D打印 胎儿 主动脉弓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Yasui手术治疗主动中断合并室间隔缺损(IAA/VSD)以及主动瓣狭窄(AS)或闭锁(AA)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4例行Yasui手术纠治的IAA/VSD/AS(AA)患儿,AS 3例,AA 1例。年龄10天~25个月,体质量2.5~10 kg。A型IAA 1例,B型IAA 3例。主动瓣环直径1.9~4.3 mm,Z值-6.7~-3.6,升主动直径2.6~5.8 mm,Z值-5.4~-2.6。左心室舒张期末径Z值3.6±2.6,左心室收缩期末径Z值3.6±2.9。结果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Yasui手术,3例为一期Yasui手术,1例为二期Yasui手术,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128~283 min,主动阻断98~171 min。术后呼吸机使用93~296 h,监护室滞留7~25天,住院18~39天。术后随访8~92个月,无死亡,心功能Ⅰ级3例,Ⅱ级1例,超声心动图显示无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结论Yasui手术可以作为双心室纠治IAA/VSD/AS(AA)的手术方案选择之一,早期手术疗效良好。

  • 标签: Yasui手术 主动脉弓中断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闭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双主动合并Kommerell憩室的诊断、手术方法、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结果。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手术治疗双主动合并Kommerell憩室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13.7±11.6)个月(1~36个月),体质量(9.8±3.4)kg(5~20 kg)。患儿术前伴有喘憋、气促、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术前均行心脏CT检查,憩室平均8 mm×9 mm,气管中下段受压程度56%±16%(30%~80%)。所有患儿左远端均闭锁,同时合并Kommerell憩室。手术方式为左主动分离、韧带分离和憩室切除。其中1例因气管软化严重术中同期放置气管支架。结果患儿监护室滞留(1.4±0.8)天(1~4天),术后住院(6.7±2.8)天(4~13天),均治愈出院。随访(25.5±16.9)个月(2~60个月),18例无明显持续性呼吸道症状,4例有轻微呼吸道症状。结论双主动合并Kommerell憩室的手术方式在分离闭锁端的主动和韧带时,同期切除憩室,早期预后良好,有可能消除残留症状和晚期并发症。

  • 标签: 双主动脉弓 Kommerell憩室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方法构建累及主动部的主动夹层(AAD)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构建主动部夹层动物模型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24只健康杂种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A组:经静脉切开针高压水流冲击建模法;B组:经静脉切开针非高压水流冲击建模法;C组:经动脉鞘非高压水流冲击建模法;D组:双向球囊扩张联合弹性蛋白酶灌注建模法。于术后即时、术后7 d行影像学检查,术后15 d行主动活组织检查,并对AAD病变段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AAD形成情况。收集4组实验犬的手术时间、主动阻断时间,计算模型构建成功率、夹层撕裂长度、术后存活率、生存时间等,比较不同方法构建AAD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4组实验犬性别、年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实验犬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1.6±8.0)、(168.0±17.4)、(164.4±13.9)、(202.8±2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73,P<0.001),其中A组手术时间低于B、C、D组(均P<0.001)。4组实验犬的主动阻断时间分别为(5.2±1.8)、(19.6±3.8)、(20.6±3.9)、(18.6±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98,P<0.001),其中A组主动阻断时间低于B、C、D组(均P<0.001)。4组实验犬分别有5、5、4、1只模型构建成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中A组模型构建成功率高于D组(P=0.040)。4组实验犬的夹层撕裂长度分别为(14.4±3.0)、(11.3±4.2)、(7.0±2.3)、(4.7±0.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03,P=0.003),其中A组夹层撕裂长度长于C、D两组(均P<0.05)。4组实验犬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M(Q1,Q3)]分别为15.0(10.0,15.0)、5.0(3.0,10.0)、3.5(1.5,4.8)、10.0(2.8,1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5,P=0.036),其中A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高于B、C两组(均P<0.05);4组实验犬的术后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病理染色结果可见AAD撕裂处弹性纤维被破坏,假腔外侧壁弹性纤维被过度拉伸,符合主动夹层的病理学改变。结论经静脉切开针高压水流冲击建模法术中主动阻断时间短、夹层撕裂范围广、术后生存时间长,可作为构建AAD动物模型的方法。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部 动物模型 高压水流冲击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浅低温下行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主动置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共35例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患者,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43.7±5.7)岁。经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浅低温下行主动置换术并记录围手术期死亡比例、体外循环时间、主动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等。结果全组患者均在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浅低温下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死亡3例(8.6%);体外循环(202±53)min,主动阻断(128±28)min,停循环(8± 3)min。短暂神经功能障碍6例(17.1%),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2.9%)。结论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浅低温下行Stanford A型夹层主动置换术安全、可行。

  • 标签: 胸骨上段小切口 主动脉弓部手术 浅低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进行腔内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治疗复杂主动部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34例住院行腔内LSA重建的复杂胸主动疾病患者的治疗情况,Stanford B型胸主动夹层累及LSA 29例,主动穿通性溃疡3例,主动动脉瘤2例,所有患者近端锚定区距离均<15 mm。其中采用烟囱技术16例,一体式单分支支架技术16例,体内原位左颈总动脉和LSA双开窗技术2例。结果本组3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1例术中LSA体内开窗困难,后改为烟囱支架置入。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脑部、左上肢缺血症状以及截瘫等并发症。患者术后1、3个月复查胸腹主动CTA显示主体和分支支架位置形态良好,LSA分支支架通畅率100%,无内漏。所有患者双侧上肢肌力和动脉血压基本等同。结论对于复杂主动部病变的处理尚无统一术式,需对患者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方式,设计预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左锁骨下动脉 烟囱技术 分支支架 原位开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三血管观对胎儿主动与肺动脉分支异常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0例超声诊断主动与肺动脉分支异常的胎儿作为实验对象,本次实验对三血管观存在的异常声像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0例胎儿中主动异常的有 51 例,占比 72.86%,肺动脉分支异常有19例,占比 27.14%;在三血管切面、三血管气管切面及三血管肺动脉分支切面中胎儿主动与肺动脉分支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 14.29%、62.50%和 23.21%。结论:在胎儿主动与肺动脉分支异常的超声诊断中应用三血管观意义重大,具有极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三血管观 主动脉弓 肺动脉分支 胎儿异常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原位针刺开窗技术治疗复杂主动部病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应用原位针刺开窗技术治疗的13例主动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A型夹层5例,B型夹层8例。结果13例患者均采用c-TAG主动覆膜支架进行原位开窗,其中8例患者行上二分支重建,5例行上三分支重建,技术成功率为100%(13/13)。1例患者术后4个月突发脑出血死亡,其余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3±0.7)个月;术后再发夹层发生率为15.4%(2/13),其中 1例于术后6个月出现逆撕,行升主动置换术;1例于术后1个月出现颈动脉夹层,无不适表现,未做特殊处理。结论需重建多分支的复杂主动部病变,经颈部切口原位开窗技术进行重建可以取得良好的中期效果。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部疾病 覆膜支架 原位开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主动畸形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TTE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证实的64例主动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1.23±0.53)岁,并与TTE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TTE表现及漏误诊原因。结果64例患儿经手术及CT血管造影(CTA)确诊为主动缩窄(COA)34例,主动离断(IAA)12例,双主动(DAA)8例,右位主动(RAA)10例。TTE共准确诊断48例,漏误诊16例,总体诊断准确率为75.00%(48/64),其中COA诊断准确率为82.35%(28/34),IAA为66.67%(8/12),DAA为25.00%(2/8),RAA为100.00%(10/10)。64例患儿中,58例合并心内畸形,6例合并气道狭窄。结论TTE通过特征性的图像特点可对RAA做出准确诊断,但对COA、IAA及DAA容易漏诊及误诊,需结合MSCTA结果进行明确诊断。

  • 标签: 经胸超声心动图 主动脉弓异常 诊断价值 漏诊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20~36周正常胎儿主动峡部直径和动脉导管直径的MRI测量的可行性,并探讨二者与孕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产前胎儿超声检查不能清楚显示四腔心结构,而行胎儿MRI检查也未发现心血管结构异常的257例孕妇,胎儿娩出后均经新生儿超声心动图证实心血管结构正常。重新调阅胎儿MRI图像,在稳态自由进动序列主动横轴位切面测量主动峡部中央部位直径,即主动峡部直径,同时在动脉导管近降主动处测量动脉导管直径。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计算主动峡部直径和动脉导管直径对于孕周的第5、50、95百分位数和相应的95%CI,计算主动峡部直径与动脉导管直径比值的平均值和95%CI。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判断主动峡部直径和动脉导管直径与孕周的关系。结果主动峡部直径与孕周的回归方程为主动峡部直径(mm)=-2.85+0.22×孕周(周),二者呈线性正相关(R2=0.737,P<0.001)。主动峡部直径第50百分位数在孕20~28周为1.8~3.5 mm,在孕28~36周为3.5~5.0 mm。动脉导管直径与孕周的回归方程为动脉导管直径(mm)=-2.17+0.19×孕周(周),二者呈线性正相关(R2=0.606,P<0.001)。动脉导管直径第50百分位数在孕20~28周为2.0~3.5 mm,在孕28~36周为3.2~4.8 mm。孕20、22、24、26、28、30、32、34、36周的胎儿主动峡部直径与动脉导管直径比值的95%CI分别为0.8~1.1、0.8~1.0、0.8~1.0、0.8~1.3、0.8~1.5、0.9~1.5、0.9~1.7、0.9~1.1和1.0~1.3,接近1。结论MRI测量胎儿主动峡部直径与动脉导管直径可行,在超声检查不满意时,可做为评估手段。主动峡部直径和动脉导管直径与孕周呈一定的线性相关。

  • 标签: 主动脉,胸 动脉导管 磁共振成像 胎儿 妊娠中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遇到Ⅱ、Ⅲ型主动时使用多功能管将指引导管输送到工作位置的方法,为治疗动脉瘤提高成功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Ⅱ、Ⅲ型主动的35例患者采用多功能管携带指引导管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3例顺利通过主动完成介入治疗;1例引起严重血管痉挛,血管痉挛好转后亦能完成手术;1例不能输送到工作位置导致介入手术失败。结论:Ⅱ、Ⅲ型主动使用多功能管携带的方法,具有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多功能携带指引导管 Ⅲ型主动脉弓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及婴儿期主动中断合并室间隔缺损(interrupted aortic arch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AA/VSD)的外科治疗策略和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新生儿及婴儿期手术的123例IAA/VSD患儿的临床资料。中位手术年龄48天,其中新生儿44例(36%)。122例(99%)患儿行标准主动重建+VSD修补术,1例(1%)新生儿行分期Yasui手术。利用决策树模型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6例(13%)。体外循环>135 min、新生儿期接受手术、手术早于2016年的患儿死亡比例高。术后随访1~10年,中位随访时间为3.5年。术后半年、1年、5年免于发生主动残余梗阻率分别为75%、72%和72%,免于发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率分别为91%、83%和73%。术后17例患儿接受了21例次再手术。分期Yasui手术的患儿随访过程中无残余梗阻发生。结论新生儿、婴儿期IAA/VSD术后的早期效果满意。但是标准主动重建术后主动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发生率高,需要多次再手术解除梗阻。

  • 标签: 主动脉弓中断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弓梗阻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主动钙化(aortic arch calcification,AoAC)的相关风险因素及AoAC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胸部X线评估AoAC,将患者分为主动钙化(AoAC)组与主动无钙化(no-AoAC)组。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oAC的风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模型分析AoAC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7例血液透析患者,男性85例(54.14%),年龄(62.63±15.05)岁(30~90岁)。中位随访时间为54(20,54)个月。AoAC组99例(63.06%),no-AoAC组58例(36.94%)。AoAC组的年龄、糖尿病史比例、血清校正钙、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no-AoAC组(均P<0.05);服用活性维生素D比例、血清白蛋白、iPTH水平均低于no-AoAC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109,95%CI 1.067~1.152,P<0.001)、合并糖尿病(OR=4.110,95%CI 1.551~10.890,P=0.004)、长透析龄(OR=1.026,95%CI 1.010~1.043,P=0.001)、高收缩压(OR=1.039,95%CI 1.012~1.067,P=0.005)以及高三酰甘油(OR=1.932,95%CI 1.148~3.125,P=0.013)是AoAC的独立风险因素,血红蛋白较高是AoAC的保护因素(OR=0.967,95%CI 0.938~0.998,P=0.035)。AoAC组死亡63例(63.64%),发生心血管事件78例(78.79%);no-AoAC组死亡14例(24.14%),发生心血管事件12例(20.69%)。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oAC组死亡率(Log-rank χ2=22.499,P<0.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Log-rank χ2=50.797,P<0.001)均高于no-AoAC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oAC是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HR=2.003,95%CI 1.039~3.859,P=0.038)和心血管事件(HR=5.642,95%CI 3.003~10.600,P<0.001)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年龄增加、合并糖尿病、长透析龄、高血压、高三酰甘油以及低血红蛋白与AoAC发生密切相关,AoAC是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

  • 标签: 肾透析 主动脉,胸 预后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胸腹主动替换术是心脏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患者在术后可能出现脊髓损伤、意识障碍、低氧血症、心律失常、急性肾损伤、腹腔脏器缺血等并发症,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我院诊疗经验,探讨该类患者术后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及凝血系统等方面并发症的诊治与预防,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