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前人的近体诗创作,遵循的乃是平、上、去、人这古四声,而非完全是我们熟悉的普通话中所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今四声。那么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古四声中的人声究竟是怎样的呢?换言之,被《康熙字典》称为“短促争收藏”的人声,到底该如何辩识呢?这的确是欲弄明弄通诗歌声律而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 标签: 入声字 辨识 学会 《康熙字典》 诗创作 四声
  • 简介:<正>(一)小引平水韵一般指的就是诗韵,又叫旧诗韵,这些常识这里似乎无须费辞了。我们研究的旨趣是平水韵中入声和非入声的兼韵,姑且谓之入声兼韵。这种入声兼韵,不只是入声读音,而且有两读、三读。可是现在要涉及的问题是:有些辞书不分其中的

  • 标签: 入声字 辞书编纂 韵字 去声 平水韵 平声
  • 简介:<正>中古入声因其声调、韵母结构与阴声韵、阳声韵平、上、去声明显不同而自成系统。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到现代普通话及绝大部分北方方言,入声系统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入声也随之并入了相应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声韵。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些入声在现代方言中声调及韵母读音的归并情况是不一致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中古入声在西宁方言中既不同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参照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

  • 标签: 西宁方言 韵母 中古入声字 普通话 西宁话 音分
  • 简介:中古的入声。在《中原音韵》(以下简称《中原》)里已经全部收入阴声部内。其中有部分入声在《中原》里同时收在两个阴声韵类。比如来自中古“屋烛”韵的部分,《中原》既收入“鱼模”韵,又收入“尤候”韵。来自中古“药译觉”三韵的部

  • 标签: 《中原音韵》 入声字 部分字 读书音 文言音 文白异读
  • 简介:日语语音在汉字进入之前是比较单纯的(有人认为只有清音和浊音),随着汉字的传播,为较准确地将中国音移植过来,遂又产生出长音、拗音、拨音等。入声音用二个(或三个)假名表示。在我国,从南宋起入声开始在官话中弱化消亡,时至今日在普通活中已完全消失。但在广大方言区还大量存在,有的方言甚至保存得比较完整。本文试图从日语入声音读的演变过程、入声音读现状以及我国方言中的入声来探讨日汉入声读音的关系。

  • 标签: 入声音 声音汉语 日语入
  • 简介:文章是个表格,用途在于查出:1.唐诗、宋词中押入声韵的常用字有哪些?即标准韵书——《平水韵》17个入声韵部,每一韵部出现频率最高的;2.每一韵部中每一入声变为现代汉语中读什么韵?什么调?3.附1,一兼属两韵,附2,一多音。

  • 标签: 平水韵 现代汉语 入声 字表
  • 简介:<正>1.0日语中常用汉字共1945个,除去37个只有训读的,剩下的1908个均有音读。关于这些的日语音读与汉语读音的对应关系,已有人作过一些研究,但大都是从日语教学的角度,以现代汉语读音为比较对象来进行的,而从历史语言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的文章,在国内似乎还很少见到。我们根据日语的《常用汉字表》(昭和五十六年十月一日日本内阁颁示),从1908个中挑选出与中古入声有关的常用汉字共339个,从历史语音的角度研究两者的语音对应关系,这对于两种语言的语音研究来说,都将是有意义的。

  • 标签: 中古入声字 日语音读 日语汉字 收尾 对应关系 常用汉字
  • 简介:一安义原是江西省宜春地区的一个县。它与南昌市毗邻,故于一九八三年划归南昌市管辖,成为南昌市的一个属县。我们从南昌出发,往西过梅岭,公路一百二十华里便是安义县城。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看,安义话属客赣方言。语音系统与临川相近,然又有自己的特点。安义话有八个声调:阴平■22,阳平■31,上声■214,阴去■55,阳去■223,上入■5,中入■54,阳入■3。它们与古声调的分合关系如表一所示:从这个表中不难看出,在语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安义话声调的演变有两点值得注意,

  • 标签: 阴去 语音系统 清声母字 赣方言 阳入 阳去
  • 简介:文章从韵类和调类两个角度对五台方言的入声进行考察,指出五台方言的入声在韵类上正由三组类型向两组类型演变,在调类上正由促声向舒声发展,并分析造成变化的一些原因,展示了五台方言入声的特点。

  • 标签: 五台方言 入声 韵类 调类
  • 简介:语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发展到今天却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声分成了阴平、阳平,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及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已经中消失。这个变化给北方人识别古代(上古、中古)入声造成困难。但语音的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仔细分析研究是可以寻出一些规律。下面从语音的

  • 标签: 古入声字 识别方法 韵母 汉语普通话 入声韵 语音
  • 简介:<正>一引言《切韵指掌图》相传为北宋学者兼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所作,长期以来被尊为等韵图的权舆。自明代起,就有学者怀疑此说,而清末邹特夫氏更提出确凿证据,指称此图为南宋产物,假托司马温公之名而已。既然传统的司马光作《切韵指掌图》之说不可信,那么,此书究竟成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呢?关于作者与时代问题,赵(1934)董(1948)两位已有专文论及。根据他们的研究,我们现在都相信以下两点:(1)《切韵指掌图》不是最早的韵图。它不但晚于《韵镜》和《七音略》,而且晚于

  • 标签: 指掌图 切韵 韵图 人声 方言 中原音韵
  • 简介:<正>元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汉语语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很好地记录了早期北方官话的面貌。砚在,研究《中原音韵》的论文与专著已经出了不少了。应该说,有关《中原音韵》音系的问题多数巳经研究清楚了。但是还有少数问题仍有待解决。这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原音韵》的入声问题。具体地说,就是:(1)《中原音韵》所记录的汉语(早期北方官话)还有没有入声?(2)如果还有入声,那么有几个入声?(3)既然还有入声,那么再进一步,当时的入声是怎样的读法?这个复杂的问题是很难回答的,但是我可能已经找到了这个复杂问题的正确的答案。

  • 标签: 中原音韵 入声字 方言 北方官话 襄垣 周德清
  •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大概就是“你”了——“你太不像话了!”“你真是槽透了!”“你应该……你不应该……”在一片“你你你”的批评、质问乃至斥责声中,孩子或惶惶然,或茫茫然,或愤愤然,效果都不怎么好。效果不怎么好的原因,固然可以从孩子自身去找。但是家长不太讲究教育艺术,恐怕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试想,连珠炮式的“你你

  • 标签: 教育艺术 家长 父母 效果 日常生活 原因
  • 简介:<正>《文物》1972年2期《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一文中报道出土的一件铜鬲,铭文“佳黄□□用吉金乍(?)”。原文(?)作隶作鬲,然细审(?)与鬲不合,应隶为缶。乃宝之省。《说文》:“宝,珍也,从它玉贝,缶声。”金文中宝缶即作(?),如康侯鼎、服尊、效父毁、师(?)(皀殳)等。容庚《金文编》陶云:“(?)父盉假(?)为宝”。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 标签: 两周金文 湖北京山 郭沫若 说文 文物 铭文
  • 简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向学生介绍了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以及二月份的天数之后,为了帮助小学生记住有31天的月价,书中介绍了一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这里出现一个“腊”,书中注释为“腊:腊月,这里指十二月。”笔者认为,此“腊”

  • 标签: 字应 应改成 改成末
  • 简介:<正>国赫彤同志在《白居易作品中的异读浅析》(原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4期)一文中分析了白居易诗歌中的一两读现象,文章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但作者混淆了多音(词)和异读(词)两个概念。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在同一个词里有几个不同的读音,如今天北京话中:

  • 标签: 简明扼要 异读字 多音字 条理 白居易 名词
  • 简介:在你得意洋洋地为一套东东付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其实也把被整合入产品的声音技术带回家了呢?再想想.把家庭影院用来观看《魔戒》之类的大片的时候,那千军万马、箭雨呼啸的场面如同发生在眼前.真是太让人感到震撼了。在当今生活中.声音的意义已不局限于每个人的耳朵和自然的直接接触.在更多时候,声音是经过了精心打造的.在很多人所熟知的场合,如

  • 标签: 技术 融入 世界 产品 回家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