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神经移位术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7神经根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成为常用的供体神经,并通过患神经桥接至受体神经移位术后有一定疗效。近年来,有关7神经移位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选择性7神经移位7神经根经椎前通路移位、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联合7神经移位术等。本文将围绕7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展开,对其解剖基础、术式、疗效及探索进行综述。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 桥接神经 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改良7移位术治疗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对16例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7移位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将7前股外侧束经游离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患上干前股;将7后股的一束纤维,经尺神经手背支游离移植修复患肩胛上神经7后股大部与带血供的患神经远端缝合。Ⅱ期:患神经远端移位正中神经远端。结果16例患者随访20~45个月,平均32个月。依据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修复后功能评定标准:冈上、下肌肌力恢复达M3及以上8例,M2 6例,M0~M2 2例。肱二头肌肌力M3及以上11例,M2 5例。屈腕、屈指肌力M3及以上9例,M2~M1 7例。正中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恢复达S3 6例,S2~S1 10例。结论对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7移位术,可以充分发挥7的动力储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神经根 膈神经 副神经
  • 简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其治疗方式由最初单一的肋间神经、膈神经、副神经神经移位等到后来的组合式神经移位,但施行这些神经移位术的病人中有25%~60.7%的病例[1]其患肢功能仍无任何改善.

  • 标签: 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 研究进展 显微解剖 肢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6例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采用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移位神经生长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性肌力减退和感觉麻木,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时间为(17.3±1.4)个月(15~19个月)。术后1、12个月偏瘫FM运动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及改良Ashworth分级显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均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例患者中,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5例患未引出波形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可以引出波形。1例患者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潜伏期为29.7 ms,波幅为0.8 mV;术后12个月潜伏期为22.0 ms,波幅为1.9 mV。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显示,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在联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疗效好。

  • 标签: 偏瘫 中枢神经系统 痉挛 上肢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6例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采用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移位神经生长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性肌力减退和感觉麻木,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时间为(17.3±1.4)个月(15~19个月)。术后1、12个月偏瘫FM运动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及改良Ashworth分级显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均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例患者中,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5例患未引出波形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可以引出波形。1例患者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潜伏期为29.7 ms,波幅为0.8 mV;术后12个月潜伏期为22.0 ms,波幅为1.9 mV。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显示,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在联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疗效好。

  • 标签: 偏瘫 中枢神经系统 痉挛 上肢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7神经移位术的早中期电生理恢复情况。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们收治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同时修复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实验组),20例行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桥接修复正中神经(对照组)。行肌电图检查评估疗效,获得患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背骨间肌的神经电生理早期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9~30个月,平均24.9个月。对照组中4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募集相少量,其中1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所有患者均未能在小指展肌及背骨间肌记录到MUP。实验组中5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少量MUP,其中2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CMAP;5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记录到少量MUP,2例患者可于背骨间肌记录到少量MUP,1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及背骨间肌记录到CMAP。两组患者患肢肌电图检测结果中小指展肌的MUP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腕屈肌及拇长屈肌的CMAP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7神经移位术,在不影响正中神经恢复的前提下,从神经电生理角度证实该术式使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更多的手内肌功能得到了早期恢复。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神经根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深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7与受区神经的匹配性,以便合理利用7,更好地恢复患肢功能。方法12具24甲醛(10%福尔马林)固定过的成年尸体标本,解剖出臂丛神经后,分别测量7神经根及其前后股、8、胸1神经根、下干、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前支、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直径。再分别切取上述神经长约1 cm的标本,通过组织学研究,测量他们的神经束横截面积总和(S)和神经纤维总数(N)。最后对上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尺神经直径比7前股和正中神经细,尺神经7后股粗细相当;胸1神经7后股直径粗,8神经7前股直径粗,下干较7直径粗。尺神经较正中神经7神经纤维总数少,但与7前股或后股神经纤维数量基本相等;7较下干神经纤维总数少,7前股比8神经纤维总数少,但7前股或后股与胸1神经纤维数量基本相等;腋神经较前臂内侧皮神经纤维多。尺神经较正中神经面积小,但与7前股或后股神经束面积基本相等;7神经总面积比尺神经大,比下干神经束面积小,7前股较8神经束面积小,但7前股或后股与胸1神经面积基本相等;腋神经横截面积大于前臂内侧皮神经。结论不论是从神经粗细,神经纤维数量多少,还是从神经束总面积来评定,7移位下干,7前后股移位8、胸1神经根,7后股移位神经,都不会引起动力神经纤维的浪费;但7全干或7前股移位神经,将因神经粗细或神经纤维数量不匹配而浪费7的动力神经

  • 标签: 臂丛 解剖学 颈7神经根 下干 神经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颈椎后路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特点,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6~72岁、平均66岁。模拟经颈椎后路C7神经移位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和显露左侧C7神经至末端分叉处,测量左侧C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缘的直线最短距离,测量颈椎后路引出的左侧C7神经长度与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测量椎间孔后壁磨除的最小宽度以及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计算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长度的比例。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1例应用经颈椎后路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的脑出血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年龄45岁,右上肢肌痉挛伴右侧肢体偏瘫,右上肢肌力0级、肌张力3级,右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1级。观察患者术后和患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情况。结果C7神经的远端定位于锁骨中点深部,C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侧缘的直线最短距离为1.8~2.5(2.1±0.4)cm,颈椎后路引出C7神经长度为6.6~7.4(7.1±0.4)cm,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为3.9~4.3(4.0±0.2)cm,椎间孔后壁磨开的最小宽度为4.6~5.3(4.8±0.3)mm,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为12.0~15.8(13.6±0.5)mm,椎间孔后壁磨开的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的比例为33.6%~38.2%(35.8%±0.4%)。1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顺利完成颈椎后路C7神经移位手术,术后(左侧)上肢肌力正常,伴有左示指及中指麻木感,1个月后完全恢复,患(右侧)上肢痉挛症状明显缓解,肌力0级、肌张力1级。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均正常,患上肢肌力恢复至I级,肌张力1级,感觉正常,运动功能在康复中。结论C7神经位置相对恒定,颈椎后路解剖相对简单,具备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条件,且神经移位距离较短。

  • 标签: 神经移位 颈7神经 颈椎后路 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 应用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解剖观察经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术中C7神经的定位、走行及长度等相关解剖特征;探讨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选取4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2具、女2具,年龄46~72岁(平均59岁)。模拟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术,显微镜下游离C7神经近端椎间孔处至远端神经分叉处,测量C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C7神经长度以及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2)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例脑出血术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患上肢瘫痪,肌力分别为0级和1级,肌张力均较高。2例患者均采用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上肢感觉与运动功能、上肢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1)经椎体前路可充分显露和定位两C7神经,C7神经走行于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C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1.7~2.5(2.1±0.3)cm,C7神经长度5.6~6.8(6.4±0.5)cm,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4.8~5.7(5.3±0.4 cm)。(2)2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手术。2例患者术后上肢运动功能均正常,上肢出现疼痛和麻木感,均在1个月恢复。2例患者患上肢痉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其中1例患者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另1例患者随访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0级。2例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上肢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经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术治疗安全、可行,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标签: 神经移位 颈7神经 椎体前路 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 应用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研究7神经交叉移位术后半球与偏瘫肢体神经通路建立的情况,从而阐明该治疗方案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我们采用7神经移位术重建7例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术后进行随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通过TMS刺激半球,记录偏瘫肢体肱三头肌、桡腕伸肌动作诱发电位的波幅。记录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刺激大脑半球,偏瘫肱三头肌、桡腕伸肌均未记录到电生理反应。术后6、12、24个月均记录到偏瘫肢体肱三头肌动作诱发电位;术后12、24个月动作诱发电位的波幅大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动作诱发电位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记录到偏瘫肢体桡腕伸肌动作诱发电位,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神经移位术后12个月,神经生长达到稳定状态,中枢与偏瘫肢体的神经通路形成。

  • 标签: 卒中 经颅磁刺激 脑损伤后遗症 偏瘫 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目的:从吻合神经的组织化学变化特点来探讨副神经移位神经重建高位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234、5、6个月6个时间组。取下颈部正中切口,将双神经在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切断,与膈神经干起始部移位缝接。术后第1、2…345、6个月各组均取颈部正中切口显露两吻合的神经。分别于吻合口远、近端5mm处取材。用亚铁氰化铜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利用VIDS-Ⅲ型图像分析仪进行运动纤维计数,远端与近端相除后得出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结果神经吻合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吻合口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逐渐增加。第1个月的通过率为43.06%4± 5.36%。第6个月为97.55%4±6.72%。结论:副神经移位神经后,神经运动纤维能较理想地通过吻合口向远端生长,为恢复膈肌的神经支配模式,重建高位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 标签: 膈神经 副神经 脊髓损伤 组织细胞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侧面部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随机抽取本院 2017年 9月至 2018年 4月收治的 2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10例,对照组采用取患侧面部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实验组采用同时选取患侧面部穴位辅以侧面部穴位并用进行针灸治疗,从而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可以明显的看到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是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患侧面部穴位辅以健侧面部穴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采用C7神经根经椎体前路转位治疗臂丛神经中下干根性撕脱伤11例,经过精心地治疗及护理,病人均康复出院。神经移植术是目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良好方法,手术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手外科医生的精湛的医术,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水平。这里就要求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为患者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护理,保证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及护理,从而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的功能。我科护士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患者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康复。耐心细致地心理护理,有效地心理沟通,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情和顾虑情绪;完善的术前检查和充分的术前准备为患者手术提供了保证;术后正确的体位使患者安全舒适;积极巡视患者,并密切观察并发症,耐心听取患者主诉,从而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及康复训练,因为功能锻炼是提高手术优良率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从而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提高受损肌肉力量。通过以上护理,我科采用C7神经根经椎体前路转位治疗臂丛神经中下干根性撕脱伤11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健侧 C7神经根转位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白领精英日日苦战在电脑前,由于长时间同一个姿势端坐,极容易造成、背部的不适,虽然有时起身舒展,但仍然收获甚微。试试通过瑜伽练习来缓解症结。简单易学的瑜伽,只要坚持每日练习,定能助你驱走、背部疼痛。

  • 标签: 头颈部 瑜伽 脊柱 背部 练习 伸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桡神经浅支移位吻合修复尺神经高位损伤,吻合口神经病理学变化及手内在肌组织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的雄性猕猴6只,每只动物双上肢为研究单位,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4。第一组在高位切断尺神经,再重新吻合。在远端切断桡神经浅支,游离后移位与尺神经作端吻合(外膜开窗)。第二组在高位切除尺神经3cm,两断端均折叠结扎。腕部处理同第一组。第三组高位尺神经处理同第一组。腕部不作处理。分别取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猴小鱼际肌组织、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端吻合口及端吻合口以远的神经干,制作切片,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变化并观察术后猴尺神经所支配的手内在肌萎缩程度。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第一组神经纤维密度、数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第二组术后神经纤维密度、数量达到一定数值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也未见肌肉出现变性坏死。第三组肌纤维数量减少明显,神经纤维数量也减少明显,大部分肌纤维最终萎缩伴玻璃样变,间质小鱼际肌组织出血,肉芽组织形成。术后12个月观察到第一组雄猴手内在肌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第一组雄猴术手内在肌肌肉萎缩不明显,第二组雄猴术手内在肌肌肉萎缩,但较C组程度轻,未见手内在肌功能恢复,第三组术手内在肌肌肉明显萎缩。结论桡神经浅支移位吻合能有效减缓手内在肌萎缩、变性、纤维化,为高位尺神经损伤修复后尺神经的再生、长入争取了时间,创造了良好条件。

  • 标签: 感觉神经移位 端侧吻合 高位损伤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中应用肋间神经移位术的效果。方法:在本院收治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当中选择 40例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在 2012年 12月 -2019年 6月期间。将其中接受肋间神经移位术的 2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未接受手术治疗的 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患儿肺功能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肋间神经移位术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屈肘功能,同时未损伤患儿的肺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肋间神经移位术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新鲜无移位型股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患者 85 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托马氏架牵引治疗,研究组采用 AO 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 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 97.67% 、治疗后,患者 Harris 评分( 91.61±2.25 )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92.53±1.87 )分、未见骨折位移发生,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 p < 0.05 )。 结论: 应将 AO 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方法应用到老年股骨股骨折的治疗中,提高治疗有效率,避免骨折位移问题发生。

  • 标签: 新鲜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7根性撕脱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小鼠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选用雌性C57小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撕脱伤组。撕脱伤组于前路行7根性撕脱术;假手术组仅暴露并分离7神经根。术前和术后,检测小鼠患前足痛行为、双前足肌力及Rota-rod实验。术后7 d,取7节段脊髓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撕脱伤组出现明显机械痛敏和冷痛敏(P<0.01),热痛敏、肌力和Rota-r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术后7 d,撕脱伤组脊髓背角GFAP及Iba1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此单纯7根性撕脱小鼠模型可显著诱发神经病理性痛,且对患肢运动功能无明显损伤,可作为研究臂丛神经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理想动物模型。

  • 标签: 臂丛 动物实验 神经病理性痛 行为学检测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