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佛教自汉代入传中国以来,通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期间,佛教弘法者针对不同阶层的受众采取了"分众传播"的策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传布佛法的"宣传案例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佛教传播的原貌、见证了佛教的传播过程。因此,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为核心分析佛教的传播技巧,或可有益于中国佛教传播史的研究,并有助于宗教传播史的发展。

  • 标签: 敦煌 佛教灵验记 宗教 传播技巧
  • 简介: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止隋唐五代间,佛教类书产生并发展起来,佛教类书是类书编纂形式在佛教典籍中应用与发展,其功用主要是利僧众行文翻检的资料汇编。《经律异相》《金藏论》《法苑珠林》《释氏六帖》等就是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主要代表,它们的出现构建了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发展史。佛教类书与世俗类书最大的不同是佛教类书有为宣讲佛法做资料准备的作用,其或者就是佛教讲经、说法的底本而被直接应用到佛法的弘传中。

  • 标签: 佛教 类书 编纂
  • 简介:此文重新检索了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身份构成,认为此窟的性质是一个有浓重官方背景的“公共窟”而非通常认为的“家窟”。西夏占领河西走廊西端的瓜沙地区之后,统治该地区数百年之久的当地世家大族受到残酷战争的重创,已经无力继续作为开窟造像的中坚力量而被西夏政权的高官新贵所取代。西夏文武官员集合财力权力开创新窟,使瓜沙地区的西夏石窟具有了与前代佛窟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 标签: 西夏 供养人 家窟 公共窟
  • 简介:人物研究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是艺术史研究中跨学科研究的重要体现。当人物兼具跨文化、跨领域的特质时,搭建一个艺术史人物研究网络,提炼其艺术精神,寻求艺术人物研究的独立语境与独特的学科范式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艺术史发展困境入手,主张多层面、跨学科的艺术史研究;以搭建多维艺术网络与提炼文化核心为路径,探索艺术史研究界域与研究方法;以近代社会活动家、音乐学家王光祈作为人物研究个案,通过对其艺术史坐标的分析,挖掘中国艺术家的多重身份与中国文化核心,使艺术史研究更趋完整。

  • 标签: 艺术史人物研究 艺术史研究方法 王光祈
  • 简介: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是佛教高僧埋藏舍利、遗骨、遗物的建筑。中国古代和东亚地区的佛塔与佛教的传入有关,是印度“窣堵坡”与中国木构重楼结合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早期的楼阁或木塔已没有实物保存,人们仅能在考古出土的汉代明器陶楼与墓室和石刻壁画资料中对其面貌有所了解,此外是对考古发掘的佛塔遗址的复原研究。本文通过对5-6世纪北魏平城思远寺、龙城思燕寺、洛阳城永宁寺和东魏北齐邺城赵彭城佛寺塔基的比较研究,探讨了这个时期佛寺木塔建筑形制结构的异同特点和发展变化,为研究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北朝 平城 龙城 洛阳 邺城 佛教寺院
  • 简介:2007~2011年,河南省许昌市文物工作队于河南省禹州市新峰村发掘了505座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其中出土了41面铜镜。这批铜镜可分为14大类,分别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不同期段,为战国秦汉时期铜镜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标签: 禹州新峰 战国秦汉 铜镜
  • 简介:高句丽遗迹出土的青瓷器分别见于集安和平壤两地,其中集安地区出土较多,器形包括盘口壶、青瓷罐、提梁器、狮形烛台、器盖等,青瓷器的时代为西晋或东晋时期。出土青瓷器的高句丽遗迹或为高等级墓葬、或为重要遗址,说明当时使用青瓷器的高句丽人具有较高的等级。联系到高句丽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历史情况等,我们认为高句丽遗迹发现的这些青瓷器的产地应是长江以南地区、窑口以越窑为主、是高句丽与六朝交往的结果。

  • 标签: 高句丽 青瓷器 六朝
  • 简介:塔式罐是受佛教影响变造原有器物而产生的,是地面浮屠的缩影,这可以在众多墓葬壁画、浮雕以及陪葬器物上找到印记。它的产生旨在为死者构建一个继续礼佛的场所,是墓主人宗教信仰的象征。塔式罐作为随葬明器,在唐墓中多有发现,河北地区尤其是邢台及其周边地区所见的塔式罐类型最为丰富,装饰形式多样,且沿用时间最长。本文结合原库藏品以及新近发现的十余套器物,对邢台地区塔式罐进行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对当地塔式罐的发展进行分期研究。发现邢台地区塔式罐出现于盛唐时期,兴盛于晚唐五代,至北宋进入鼎盛,北宋末、金及其以后由于战争,最终走向衰微。结合以上分析,进一步探讨塔式罐流行的社会因素。

  • 标签: 塔式罐 邢台地区 佛教
  • 简介:正定古城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部的滹沱河北岸,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座,城内高密度分布的隋唐以降的文物古迹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大体具备分析其平面格局的条件。本文在梳理正定城址变迁历史的基础上,运用古今重叠型城址的研究方法,点、线、面相结合,由近及远,依次复原了清光绪时期、明末清初、唐宝应至明正统、唐初至唐宝应等四个阶段正定城的城市范围与平面格局,厘清了初唐以来正定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重要变化。唐初至唐宝应年间的镇州城呈四门十字街的格局,十字街将全城分为四个坊,各坊内均有“十字区划”法的残留。宝应年间李宝臣之拓城,系在旧城的四面重筑城墙,从而使旧城成为新城的子城。明代正统年间的拓城对整座城池的形态改动较大,城墙呈现“地陷东南”的外部形态。

  • 标签: 古今重叠型城址 正定 遗痕 复原
  • 简介:一、研究意义、课题目标、课题时空范围1.研究意义中华文明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系统,是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互动、演进的结果,因而它历经了多元而及一体的发展。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江中游地区则处于中原文化向南直接的辐射之下,

  • 标签: 长江中游地区 文明进程 总纲 课题目标 中原地区 中华文明
  • 简介:敦煌壁画保存着自北凉至蒙元时期丰富的音乐图像,其中包含关于中国古代乐器、乐队、乐舞等方面的大量信息,而通过音乐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些图像进行系统考证,对增补中国古代音乐史大有裨益。同时,对敦煌壁画中音乐图像真实性的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确定壁画音乐图像的来源,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音乐史中的问题,从这一角度讲,二者目的是统一的。音乐图像是壁画的组成部分,而画稿又是壁画绘制的基础。从敦煌画稿中的音乐图像入手,以分析和对比的方式探讨壁画音乐图像的来源,可以印证音乐图像的真实性。

  • 标签: 敦煌画稿 经变画 音乐图像
  • 简介: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自1992年设立以来至2016年已有25个,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既反映了博物馆自身的发展态势,也表现了当年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总体概貌及社会热点,对世界各国博物馆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其在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协会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 简介:研究使用显微拉曼光谱对17件哥伦比亚大学藏的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0世纪有确切年代的古埃及手稿上的黑色颜料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黑色颜料的拉曼谱线随手稿年代的不同而规律变化着.这一发现可以为古代手稿的年代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无损分析手段.

  • 标签: 显微拉曼光谱 古埃及 手稿 哥伦比亚大学 无损分析 公元前
  • 简介:积淀厚重、传承悠久的优秀文化,是晋国赖以称霸的精神之源.晋国文化以其敢担当、重民本、尚大义、求变革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引领着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且因变迁而出新,随发展而演进,长期屹立于中华文化的高地,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至今仍然为山西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

  • 标签: 英雄神话 担当天下 唐魏之风 民本思想 百家争鸣
  • 简介: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目前已发表植物考古数据的遗址典14处,此外还有3处区域调查也开展了同类研究。这些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豫中地区最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或极为零星。对已有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除了位置偏南的南阳盆地,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作物结构基本都是以粟为主,以黍为辅,兼有稻与大豆的模式。小麦在龙山时代可能尚未进入中原,或者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就作物结构而言,中原龙山时代的社会发展是深深植根于粟作农业的基础之上的,多元作物结构在当地社会变革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

  • 标签: 中原地区 龙山时代 农业 作物结构
  • 简介:元代画家陆行直(1275—1349年后),字季道,又字辅之,号壶天,亦号壶中天、书壶中、湖天居士,吴江(今属江苏)人。出身分湖世家,嗜古好学,早年师从南宋著名词人张炎,工诗文词,精绘事,好收藏,家中多贮金石钟鼎法书名迹,于诗文、书画、鉴藏诸方面均有建树。史载其“诗画清劲,为人所称”,惜传世作品仅存《碧梧苍石图》一件。关于陆行直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多有讹误,故本文从其家世、生平、交游等方面出发,对其撰《词旨》、收藏《荐季直表》、为钱重鼎筑水村等事迹及其传世孤本《碧梧苍石图》作一番考究。

  • 标签: 陆行直 碧梧苍石图 词旨
  • 简介:伪装书是指将出版物的封面或其他外表形式进行伪装,以掩盖其真实内容的书籍。伪装书在革命年代常被作为一种斗争手段使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出版机构,为了对抗国民党政府对进步书刊的追查与禁止,将宣传共产主义的书籍、中共领导人的著作、党的文件、时事评论以及重要事件真相以伪装封面、变换书名及伪托出版社等伪装书形式在沦陷区与国统区出版发行,是权宜与机智之策。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的伪装书为中心,加以述录,展现其历史与文献价值;同时,也体现出革命年代政治斗争的曲折性与多样性,以及坚持斗争的文化战士们斗争水平的高超。

  • 标签: 伪装书 毛泽东著作 版本
  • 简介:由于长期裸露在自然界中,无字碑表面风化严重,温度是影响无字碑风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究无字碑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在传热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无字碑三维分析模型,基于Comsol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对无字碑在太阳辐射下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无字碑温度由表面到内部的变化趋势呈抛物线型,越靠近无字碑中心处日温度变化量越小。随着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的改变,无字碑4个表面温度分布极不均匀,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出现了温度梯度,形成了较大温差。该研究结果可为无字碑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 标签: 无字碑 温度场 太阳辐射 分布规律
  • 简介:为了更科学地保护我国传统木构建筑,需要研究我国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的风振性能,为此,以江南地区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佛教木构建筑——保国寺大殿的主殿为例进行风振性能研究。首先基于三维激光扫描获得的真实可靠的保国寺大殿的几何信息,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主殿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再利用MATLAB软件编写脉动风速时程,并将风压作用于有限元模型上分析,得到主殿的风振响应。得到结构模态、位移时程曲线、位移谱曲线、加速度响应,并对时程位移风振系数和规范风振系数进行对比。结构的振动响应主要由前三阶振型控制,在强风荷载作用下,最容易出现的变形就是南北向振动、东西向振动和扭转振动;各个典型节点的最大位移均在侧向位移容许值内;迎风面阑额中心位移最大、屋面上半部次之、屋面下半部及檐柱柱头最小;主殿相连的两个部分的加速度相差较多,屋面和屋身的连接节点应成为日后保国寺大殿的保护重点;时程风振系数变化与规范风振系数的变化规律不同是因为结构横向刚度分布不均匀;时程风振系数是规范风振系数的1.2~1.4倍,这是由于按照规范计算风振系数的过程中只考虑了第一阶振型的影响而忽略其他所有振型的结果;规范风振系数的计算只适用于形状、质量沿高度不变的高耸结构,不适用于类似本研究中的低矮木构传统房屋结构。

  • 标签: 保国寺大殿 木结构 风振响应 AR模型 SAP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