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是个会意字,其意义主要都与烧火做饭有关联。这个字之所以引入关注,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氏家族以及由此扩大形成的民族和文化。氏家族是从中原迂徙到南中地区的大姓之一,始显于蜀汉,强盛于晋代,直至唐天宝五年被南诏蒙氏所灭,前后大约辉煌了700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文化。文化的特征,体现在民族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和碑刻文化三个方面。

  • 标签: 地方文化 爨字 爨氏家族 爨文化的特征
  • 简介:地在山西省,由战国魏将襄的封邑得名.东汉末年,班氏后人因军功而食邑于地,以地为氏.食邑者即以地为氏的姓始祖萧.

  • 标签: 爨龙颜碑 爨地 爨氏
  • 简介:”指云南的《宝子碑》和《龙颜碑》,者产生于公元五世纪的汉字差异。本文通过研究和梳理得出以下观点:一、《宝子碑》在书刻上存在诸多问题,应口疋当时文化水平不高者为之;、“”的风格代表了当时碑刻一种典型的崇古追求;三、《龙颜碑》的书写水准比《宝子碑》好,“”的书风差异不仅仅是这五十多年间字体演进的结果,它更是书写者的水平所决定的;四、“”虽然距离当时的汉文化中心地带较远,但其书风并无特别之处,与所处地域没有直接关系;五、“”在书法艺术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二爨 简省 波脚 钟王 书风
  • 简介:是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康熙字典》和《辞源》均说:“《华阳国志》昌宁(当是建宁)大姓有习。《蜀志》建宁大姓蜀录有交州刺史深。”习为东汉末人,仕蜀。深为西晋人,仕李成(又说仕晋)。然而,氏最先见于战国时期记录。《滇南古金石录》早说:“《战国策》有襄。”《养素堂文集》说:“《战国策》魏有襄。”

  • 标签: 爨氏 中国 姓氏 历史来源 考古学 典籍
  • 简介: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府君墓碑》,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扬旗田村,1852年移置于曲靖城内,现存于曲靖一中,1961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此碑通高183厘米,宽68厘米,厚21厘米,砂石质地。碑额15字;碑文13行,每行30字,共计388字;碑尾附题名52字。均为正书。

  • 标签: 爨宝子 曲靖 国务院 墓碑 将军 东晋
  • 简介:碑即《宝子碑》与《龙颜碑》,晋宋时期立于今云南省曲靖境内,具有重要的史料、文化、艺术等价值,被誉为“南碑瑰宝”。碑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成为其所处地域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为研究南中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和民族思想精神提供佐证史料的同时,更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与文学的宝库。

  • 标签: 爨碑 价值 书法艺术 历史文化 传统思想
  • 简介: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尊碑抑帖”的思想为近代碑学的兴起.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集碑学大成之一的《龙颜碑》无疑成为众多碑学家和书法爱好者顶礼膜拜的“圣物。本文将分析此碑的成因、艺术特色等.探索碑学的共性.为学书者指明学碑方向。

  • 标签: 爨龙颜碑 成因 艺术特色
  • 简介:摘 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地瑰宝,是一种多元复合型文化,它上承古滇国文化,下启南诏大理国文化,是中原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只有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才能建立自尊心强的国家,由衷地热爱生活。本地土著文化与外来汉文化的复合的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的融汇发展。其历史悠远,资料相对匮乏,致使明珠蒙尘,为世人所不知。近年来,经过学术界共同努力,这颗蒙尘之明珠有了重放光彩的机会。为此,笔者据现阶段有关历史文献与考古文化资料,结合学术界的前期研究成果,对于文化的诗歌美略作探讨。

  • 标签: 爨文化 探析 魅力 诗歌美
  • 简介:基于人类学对文化研究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方法论引导下,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氏统治南中时期在当时民众“人”中认同的“道德文化”进行考证与分析,研究表明:道德文化在生产劳动、部落战争、宗教熏陶、政教统治中形成,并在与历代环境的矛盾运动中得到发展,这些道德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契合。

  • 标签: 爨道德文化 溯源 发展
  • 简介:龙颜碑》,立于南朝刘宋大明年(458年),记述了氏统治南中(滇)时期(约公元339年-748年)的一段不史实,是研究西南民族史的重要碑版。清末以来,考释者几二十余家,各有灼见,却也留下一些歧意。余于1999年初参编《曲靖石刻》一书,作《龙颜碑》释读。

  • 标签: 《爨龙颜碑》 南朝 中国 历史典籍 家族史
  • 简介:文化上承古滇文化,下启南诏文化,是西南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以《宝子碑》和《龙颜碑》为物质载体的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本文以碑铭文为参照,扼要概述了中华传统道德在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并以《宝子碑》和《龙颜碑》铭文英译为例,借用中华传统道德视角,阐释了文化的译介策略,进而提出文化跨语境的传播路径,以期进一步促进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标签: 中华传统道德 爨文化 爨碑铭文 译介与传播
  • 简介:宝子碑》又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宝子碑》,碑刻署年为“太亨四年岁在乙已”(即义熙元年,公元四〇五年)。《宝子碑》正书,碑文十三行,每行三十字。下另题立碑人名十三行,每行四字。两晋有禁碑之令,故当时刻石流传很少。《宝子碑》自清代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出土于云南南宁(今曲靖县)以后,即为世所重,成为研究由隶书向楷书过渡阶段的典型实物。该碑书法结构古朴,方正有劲,拙中带巧,古气盎

  • 标签: 宝子碑 技法讲座 爨宝子
  • 简介:我们一百多名天津学生,1964年7月2日西行万里到新疆,在伊犁学校同窗不足两年,在以后的岁月里形同家人,亲如手足。外人不解,经常问疑。我答道,古人云:'既同(cuàn)而食,合有緦(sī)麻之亲'。我们虽非兄弟骨肉,然有共车之缘,同之亲,同窗之义,同走一条路,同饮一渠水,同唱一首歌,最美好的青春回忆中有你,有她,有我:伊宁市北大营伊犁畜牧学校和伊犁农业学校暑假静静的校园,祖国大街24号油漆剥落的大门,教室里

  • 标签:
  • 简介:门头沟区斋堂镇底下村,原名底下,现保存有70余套约500间清代四合院民居,布局严谨,建筑精良,是一片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故而被定为十二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这片古民居建筑群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有许多历史上的客观原因,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应当归功于发生在这里的“南坡梁保卫战”。

  • 标签: 民居建筑群 古建筑群 中国 门头沟区 四合院 爨底下村
  • 简介:<正>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代、僰、昆明诸部族属之探讨再次出现热潮,其讨论之深度。广度均非五、六十年代所能比拟。此项研究有助于西南民族史上一些重大问题之解决,鉴于对东乌蛮之族属,笔者前已著专文论述,现仅就唐代西及昆明之族属问题,略述管见,以求教于诸同志。一、西之族属之作为地名,源于南北朝时氏对南中之割据。其时氏统治区域便有东、西境之分。《龙颜碑》云:“州土扰乱,东西境,凶竖狼暴,缅戎寇场。”但是,

  • 标签: 昆明池 乌蛮 白蛮 滇池 青铜文化 唐代
  • 简介:摘要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块不可或缺的瑰宝,从它的气势,线条,用墨,到结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有些现代设计流派中传统书法元素逐渐占据着重要地位,在适应现代设计潮流的同时,更映射出独特的文化和特色。

  • 标签: 爨宝子碑 设计 传统
  • 简介:1999年12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市南郊桂溪乡发现的唐守忠墓志铭,相当重要。过去发现氏碑刻5通,皆在云南省,这是四川首次出土氏碑刻。此碑很多地方可以纠史之误,补史之阙,很有价值,值得重视。

  • 标签: 成都市 文物考古 墓志铭 唐爨守忠墓
  • 简介:方国瑜先生说:“之称,初本一姓,为南中望族,统率诸部,雄视一隅,史籍乃以为部名和种族名,自后部置郡县,族改称罗罗,亦改为寸,之名乃少见。”(见《新纂云南通志》卷84)这就提出了“是怎样从一姓氏演变为民族的”的论题,今不惴固陋试论之,以求正于方家。

  • 标签: “爨” 民族 姓氏 历史演变 中国 “南中望族”
  • 简介:明末清初,大批学者开始寻碑、访碑,火量金石著作不断面世,成为考察清初访碑活动及碑学审美观念最直接的文献。乾嘉时期,学者对北碑的态度有了较大的改变,阮元大量引用北碑作为论述依据,反复强调北碑的临习价值,提倡学习北碑。

  • 标签: 当代书法 经典化 爨宝子 明末清初 审美观念 乾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