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主动-右心房分流技术减少主动根部替换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分流手术的技术难点与要点。方法回顾我院1989年4月至2005年12月的515例主动根部替换中发生根部出血或预防性应用主动根部-右房分流112例。总结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平均输入血液制品量,二次开胸止血比率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112例主动根部-右房分流中男性91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0±12.8)岁,体重(51—95)kg,平均(69±10.6)kg。在完成分流后,所有患者主动根部均得到充分止血,术后胸腔引流量400—1340ml,平均(848±271)ml。平均输血(750±250)ml,血浆(370±230)ml。3例因主动远端吻合口渗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3个月因血管移植物感染死亡外,余患者均存活。出院前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根部与右心房间无血流流动。超高速CT(UFCT)检查显示主动根部有血栓形成。结论主动.右心房分流技术操作简单,可以有效减少主动根部替换术后出血,显著改善主动根部替换手术的临床效果,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费用。

  • 标签: 动脉根部-右心房分流 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主动脉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保留主动瓣的根部替换治疗主动根部瘤的临床经验。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20例主动根部瘤患者接受再植法保留主动瓣的根部替换。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35.6±15.8)岁(12~63岁)。其中马方综合征11例,主动瓣二瓣化畸形5例,二次手术1例。术前升主动直径(40.6±9.7)mm,主动窦直径(52.2±9.2)mm,主动瓣环径(27.1±3.6)mm,术前主动瓣无反流或轻度反流10例,中度反流5例,重度反流5例。全组患者采用再植法保留主动瓣的根部替换,选择人工血管为:26、28和30 mm直血管(例1、3、6),26和28 mm带窦人工血管(例4、6)。中行主动瓣成形6例,游离缘折叠4例,钙化清除1例,融合脊切除缝合1例。结果全部患者无住院死亡,无二次开胸止血。中体外循环(171.0±25.6)min,阻断(134.0±23.2)min。术后复查主动瓣无反流12例,轻度反流8例。随访(15.1±9.8)个月(4~33个月)。随访期间主动瓣中度反流2例,余患者为无或少量反流。暂无再次手术患者。1例随访期间出现回旋支栓塞,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再植法保留主动瓣的根部替换治疗主动根部瘤安全有效,早中期随访结果满意,可以避免抗凝相关并发症,适用于年轻患者。

  • 标签: 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 再植法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主动瓣的根部替换(David手术)对于急性A型夹层合并主动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其临床疗效研究。方法从2016年至2017年,8例急性主动A型夹层患者在我院行了DavidI手术,均行David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6岁,全部为男性。1名患者进行了单纯David手术,1例患者进行了半弓替换,2例患者进行了杂交全主动弓置换,其余4名患者进行了全弓替换。平均随访时间为24±6月观察David手术治疗主动A型夹层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无30天内死亡及随访期间死亡;中体外循环时间141.305(189±37)min;心肌阻断时间111-219(144±37)min,术后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4-49(21±13)月,随访期间无患者需再次手术及死亡,主动瓣无反流3例、少量反流4例、中量反流1例。结论David手术为合并主动瓣关闭不全的年轻主动夹层患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治疗选择。目前我们的数据表明这一方法是安全可行的对于有经验的心脏中心这一式用于治疗急性主动夹层患者,其近中期瓣膜相关事件很少见,主动瓣功能在近期随诊中表现稳定。

  • 标签: 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近年来,心血管外科领域经导管腔内治疗的理念、技术、材料发展迅速,适应证不断扩展,深刻影响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主动腔内修复已成为急、慢性远端主动弓或胸部降主动、腹主动病变的常规治疗方法,在升主动疾病包括升主动瘤、假性动脉瘤及急慢性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等的治疗中亦受到关注并有相应报道。相比于经典外科开放手术,腔内修复具有微创优势,增加了高危患者的治疗选择。由于升主动主动根部解剖结构特殊,支架材料和手术器械选择有限,腔内修复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式的中长期疗效亦缺乏可靠的临床证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管内手术 假体和植入物
  • 简介:摘要本文汇报了1例主动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护理配合,从DebakeyI型主动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检查结果、手术等方面介绍了中护理配合的过程及重要步骤,提供了可借鉴的临床资料。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根部修复在累及主动窦的急性A型主动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因夹层累及主动窦且主动根部直径小于45 mm而行主动根部修复的ATAAD患者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分为夹层累及≤1个主动窦(A)和累及>1个主动窦(B)两组。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前基线情况、影像学特征和术后结果的比较,分析主动根部修复方法在窦部累及的ATAAD中的有效性。结果经过筛选,155例患ATAA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组100例,B组55例。两组患者的术前基线情况、住院30天内死亡比例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随访(49.1±14.6)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92.0%对89.5%,P=0.61)。两组患者主动根部直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进行性扩张,A组(38.1±3.6)mm对(37.9±3.5)mm,P=0.92;B组(38.4±4.1)mm对(38.3±3.6)mm,P=0.74。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主动瓣反流均无明显加重,具有较好的疗效。结论主动根部修复技术可尝试用于夹层累及1个以上主动窦的ATAAD患者,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根部修复 主动脉窦
  • 简介:过去四十年,Bentall手术是治疗主动根部瘤的经典式,已成为一种标准治疗方法。近二十年来,为治疗主动根部瘤合并急性或慢性主动关闭不全,一系列保留主动瓣的主动根部重建外科技术得以发展。这些技术演变均得益于对主动根部解剖和功能理解的深入。文献显示Bentall期死亡率在1.7%~8%之间,保留主动瓣的主动根部重建期死亡率较低,

  • 标签: 主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StanfordA型夹层治疗中预防应用主动根部-右心房分流技术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2017年6月我院StanfordA型夹层外科治疗病例41例,其中中预防应用主动根部-右心房分流病例36例,未预防性应用5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中失血量、总用血量、术后引流量、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有无二次转机止血、二次开胸止血、近端夹层复发、主动根部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并对比分析。结果预防性应用主动根部-右心房分流组与未预防行应用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中失血量、总用血量、术后引流量、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二次转机止血率、二次开胸止血率等方面预防性应用组均优于未应用组,中期随访两组均无近端夹层复发、主动根部假性动脉瘤形成并发症发生。结论预防性应用主动根部-右心房分流技术操作简单,可有效地减少升主动近端吻合口出血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在StanfordA型主动夹层的手术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外科治疗 吻合口出血 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
  • 简介:摘要目的主动瓣狭窄的主动瓣置换的临床方法效果。方法选取临床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主动瓣狭窄患者20例行人工瓣膜替换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主动瓣狭窄患者经人工瓣膜替换治疗,术后发生出血1例,切口感染2例,均治愈出院,术后早期死亡1例,术后三个月死亡1例。结论主动瓣置换可消除或显著减少由主动瓣狭窄引起的左心室的压力超负荷。左心室收缩压及后负荷的显著减少,从而提高了射血功能和心排血量,降低心室充盈压。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人工瓣膜替换术
  • 作者: 马建 区景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25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 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卫健委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血管疾病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 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卫健委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血管疾病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080;广东省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主动根部扩大手术或称主动瓣环扩大是治疗小主动根部(小主动瓣环)的重要方案之一,外科医师顾虑其手术风险,一直持保守态度,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应用。近年来大宗临床研究表明主动根部扩大手术不但不增加手术风险,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案,而且对日后进行经胸或导管主动瓣置入(TAVI)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包括无冠窦置换等新的主动根部扩大手术的方法,预后和意义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视而不见"主动根部修复并评价其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根部受累的患者行"视而不见"主动根部修复。近端吻合平面均在窦管交界水平,不"追求"彻底切除窦内夹层。通过前瞻性分析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期影像学资料评价该技术的早中期疗效。结果共入选患者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8.0±12.1)岁(34~73岁),术前主动窦直径(41.3±3.6)mm,主动窦管交界直径(43.9±6.6)mm。本组患者均接受升主动置换+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体外循环(179.5±41.5)min(132~255 min),阻断(120.3±23.7)min(95~180 min)。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未发生死亡、二次开胸、肾衰、脑梗塞及截瘫等不良事件。患者出院前主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显示窦内残留假腔均消失,主动窦直径(30.8±2.6)mm,主动窦管交界直径(27.2±2.5)mm。随访(28.5±7.8)个月(3~35个月),未发生主动根部外科再干预。随访期主动CTA显示主动窦内无残留或新发夹层,主动窦直径(30.9±2.4)mm,主动窦管交界直径(27.5±2.7)mm;随访期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瓣结构及功能正常。比较出院时和随访期的主动窦部和窦管交界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视而不见"主动根部修复相对简单易学,采用该技术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行根部处理,围手术期疗效理想。早中期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主动窦结构恢复正常。远期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根部修复 主动脉窦成形
  • 简介:摘要当主动壁结构破损、管壁变薄,在管腔内高压血流冲击下,局部向外膨胀扩张并达到正常主动直径的1.5倍以上时定义为主动瘤。胸腹主动瘤指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至髂动脉分叉之间的主动瘤。由于胸腹主动瘤累及范围广,涉及几乎全身所有内脏器官,手术无法避免会导致器官缺血,且手术切口、手术范围毗邻关系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全身系统均可能出现并发症,全胸腹主动置换一直是主动外科中的难点。近年来手术推广、麻醉管理、体外循环技术、术后监护水平、抗凝血药物甚至人工材料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全胸腹主动置换的安全性。本共识详细描述技术难点,包括胸降主动及腹主动的显露、腹腔脏器血管重建等细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avid手术在治疗主动根部瘤合并主动瓣二叶畸形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2016年1月—2019年1月行David手术治疗主动根部瘤合并主动瓣二叶畸形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8~60(35±13)岁;主动瓣轻度反流7例、轻中度反流4例,心功能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1例。观察患者围期指标;术后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观察人工血管通畅情况及主动瓣反流情况,包括左室射血分数、主动瓣反流程度、平均跨瓣压差、峰值跨瓣压差及最大血流速度。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围期观察指标:体外循环时间(246.1±27.2)min,主动阻断时间(207.5±21.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5(3.25,9.25)h,重症监护时间(2.8±1.5)d,术后24 h引流量(418.2±299.0)mL。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30个月,平均22.5个月,未见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随访期间心脏超声显示患者人工血管血流均通畅,主动瓣轻微反流8例、轻度反流3例,平均跨瓣压差均<10 mmHg(1 mmHg=0.133 kPa),末次随访时,患者心功能Ⅰ级8例、Ⅱ级3例,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采用David手术结合主动瓣修复技术治疗主动根部瘤合并中度以下反流的主动瓣二叶畸形,其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主动脉瘤,胸 心血管畸形 David手术 主动脉根部瘤 主动脉瓣二叶畸形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一种半横断升主动暴露法在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半横断升主动暴露法具体实施方案是心脏停搏后纵行切开升主动,将主动窦部左、无交界上方2~3 cm处斜行切开,另一侧在窦部上方3~4 cm处将主动外膜略斜向上切开至离肺动脉交界2~3 cm处,3针进行悬吊牵引暴露根部结构。全组56例患者行升主动替换6例,Bentall4例,升主动替换+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15例,主动窦部重建+升主动替换和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22例,Bentall+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9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例。此方法在A型主动夹层手术中能良好显露根部结构,同期行Cabrol引流减少出血风险,明显降低死亡比例,方法安全有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替换中应用经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12.4)岁。早期25例患者单纯应用部分体外循环技术,2019年11月起开始使用体外循环联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技术,应用球囊导管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温血,经肾动脉灌注4℃ HTK液,25例患者接受了脏器灌注。结果体外循环(116.9±35.4)min,转流中最低中心温度(34.7±0.7)℃。术后早期死亡3例(6%,3/50),灌注组无死亡。术后截瘫并发症4例(8%,4/50),术后新发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6例(12%,6/50),其中腹腔灌注组2例(8%,2/25),无灌注组4例(16%,4/25)。结论经股静脉至股动脉浅低温部分体外循环结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是有效的脊髓和腹腔脏器保护措施,可提高全胸腹主动替换的安全性。

  • 标签: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部分体外循环 脊髓保护 器官保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主动根部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及技术难度高,现阶段仍以传统的胸骨正中开胸方式为主。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已广泛应用于主动瓣手术,但在主动根部疾病的手术较少应用。为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应用于主动根部大血管的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应用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根部大血管手术的58例患者资料,应用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手术方式、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体外循环、主动阻断、深低温停循环、开关胸止血时间、总手术时间、二次体外循环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ICU滞留、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出院转归等数据。结果显示,58例中死亡1例,无二次开胸、二次体外循环、切口愈合不良、二次气管插管和卒中等并发症。胸骨上段小切口可以作为一种更安全、更容易被接受和推展的主动根部大血管疾病的微创手术方式。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