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主体的追寻和幻灭,在后现代语境中同样是德语现当代文学最喜爱的主题之一。在伯恩哈德、汉德克、施特劳斯、纳多尔尼和克拉赫特这里,主体通过多样的探寻方式和表现形式,成为凸显的表达对象和探讨的重要主题。主体问题,在这里也还是体现为人存在的意义问题。

  • 标签: 主体问题 当代德语文学 意义
  • 简介:德国作家毕希纳反对思维的第一性,表现出明显的“身体意识”。本文将试图结合毕希纳本人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的研究[1]与批判,以“身体主体性”概念为切入点,分析毕希纳作品中“身体主体”在“理性文明暴力”的压抑下历经复位、出场、失语、疯癫、机械化最终陷入虚无的现代性危机过程。

  • 标签: 毕希纳 身体 主体 危机
  • 简介:认知语法从生成语法的阵营中脱离出来,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从理论假设看,认知语法比生成语法有更好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灵活性。本文试图在Langacker认知语法识解理论框架下,从详细度、聚焦、突显和视角四个维度来阐释德语语言现象,一方面从认知视角"另眼"观察德语语法结构与语义特征,以探寻德语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理据;另一方面通过对识解理论观点的示例阐述,说明认知语法对语言研究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广泛的适用性。

  • 标签: 德语 认知理据 识解
  • 简介:霍夫曼斯塔尔早期作品体现的颓废美学是以世纪末的现代性反思为重要背景的。这些作品中与自我相连的空间隐喻是其重要表征之一。本文通过重建这些空间形象在世纪末的思想关联,指出霍夫曼斯塔尔是在尼采和马赫为代表的现代自我的危机话语语境中来表达新的主体意识的。另一方面,本文也强调霍夫曼斯塔尔以自我的空无本质为出发点进行的美学创造展示出了新的存在思考和体验诗学。霍夫曼斯塔尔因而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主体想象和文学理解。

  • 标签: 世纪末 空间 主体 霍夫曼斯塔尔
  • 简介:新纳粹是存在于今日德国的一股极右势力。它的极端排外、仇外和狭隘民族主义的主张及行为已引起全世界的焦虑。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分析了新纳粹势力产生的背景、概况以及德国政府反新纳粹的主要措施,所论足以引人深思。

  • 标签: 德国人民 共和党 极右势力 新纳粹分子 外国人 《基本法》
  • 简介:文章介绍了中国与联邦德国签订的两项双边经济协定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它们的作用及两国在这些问题上出发点的异同。文章还把这两项协定同国际上同类型的协定作了一些比较。

  • 标签: 联邦德国 理论与实践 协定 经济 文章 同类
  • 简介:“话语”与“话语分析”的概念界定是区分当今世界话语研究学派的最主要依据。德语语言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话语分析流派主要接受和发展了福柯话语思想,也借鉴融合了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观点。它透过有别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考察语言现象,强调语言在社会现实和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本文旨在回顾德语话语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对其学科定位和方法论整合的努力予以评析,从而为我国语言学界的话语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 标签: 话语 话语分析 福柯 哈贝马斯 德语语言学
  • 简介:本文聚焦中欧光伏争端,以衍生自双层博弈理论的三层博弈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此次贸易争端进行分析和梳理。本文主要尝试通过“赢集”这一核心概念,解释此次争端中德国和欧盟的立场及行动。本文认为,在此次光伏争端的案例中不仅存在着中国与欧盟在国际层面的谈判和互动,欧盟与其成员国和利益集团之间,以及成员国与利益集团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而争端最后的解决结果是这几个层面互动的合力的结果。

  • 标签: 中欧光伏争端 双层博弈 三层博弈 欧盟决策机制
  • 简介:本文以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为背景,探讨德美关系互动的主要特征。两极国际格局下德美关系经历了从依附到被依附、到中间冷淡、再到后来双方共求合作这样一条发展脉络。当然从历史发展的主线来看,战后的德美关系仍然是一种主仆依附关系,随着西德经济实力的提升、外交政策的更新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退,两极国际格局开始发生衰变,由此也导致了两国关系逐步开始发生变化,德国力求完全打破对美国的依附关系,而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

  • 标签: 两极格局 德美关系 德国外交政策 美国外交政策
  • 简介:今年2月6日,德国联邦总理施罗德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他将不再担任社民党主席职务,并推荐该党议会党团主席明特费林为即将于3月底召开的特别党代会选举党主席的候选人.

  • 标签: 施罗德 社民党 德国 政党制度 联盟党
  • 简介:今年11月25日是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日,在此之前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第11届年会在上海召开,德国问题研究所以主办学术会议的方式纪念所庆.

  • 标签: 德国问题 研究所 应用 并举 教学 科研
  • 简介:为了改变德国所面临的高失业率等困境,社民党和绿党联合执政时期推出了《2010改革议程》一揽子改革计划,这其中包括了针对劳动力市场实施的“哈茨改革”。本文首先从历史纵向上分析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发展,然后以“第三条道路”理论为依托,指出哈茨改革带来了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范式变迁,即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已经从积极型转向了激励型,这种转向不只是体现在政策目标上,而且也落实在具体政策措施上。本文最后论述了由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期间以及由基民盟/基社盟与自民党组成的新联合政府对哈茨改革的部分修正。

  • 标签: 德国 第三条道路 劳动力市场 哈茨改革 范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