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经过“后毛泽东时代”近四十年的经济发展与科技现代化,当前中国所拥有的资源已足以构建具有战略影响力的海军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其近域边疆的战略优势不断增强,这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将其军事预算重心从内陆军事力量转移至海军防御。因此,即使其经济增长放缓,中国仍将具有充足的财力、科技资源以及战略条件来建设一支“大海军”,从而对美国在东亚的海上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挑战,即使美国军事技术保持领先势头,这种挑战依然存在。据预测,十年内中国现代化海军规模将超越美国。这种变化将对未来全球海洋秩序产生巨大影响。虽然美国期望维持其全球海洋优势,但中国的崛起将会迫使美国将更多的海军力量集中于东亚海域,以制衡中国力量。同样,中国也可能会希望拥有全球性海洋军事优势。但随着美国海军中国的日益关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不得不集中力量发展其在东亚区域的海军力量,以维护其海洋安全。因此,由于海军大国维持地区安全的作用已经不复存在,中国的崛起将会导致东亚地区的不稳定,甚至还会导致欧亚大陆宽泛区域不稳定性的增强。

  • 标签: 中国海军崛起 全球海洋秩序 海洋强权 东亚区域安全
  • 简介:海权观念是一个国家内部对海权战略目标和战略原则所形成的共识。国家的经济需求和安全需求决定了海权观念。中国的经济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使得中国的海权观念亟需更新。更新的中国权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共识。第一,五个战略性目标——威慑;维护海洋主权与海洋权益;确保海洋自由;力量投送与提供公共产品。第二,四条战略原则——建设体系化的主战海上力量;发展多元化的海上力量;灵活的力量运用与软实力的配合。

  • 标签: 海权 海权观念 战略目标 战略原则
  • 简介:古代中国对陆地和海洋的探索与利用或许在国家战略中偶有轻重之别,但在文明层面却无主从之分。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经略海洋的需求与能力的互动关系,使得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三次历史周期。本文认为,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同世界上其他涉海大国一样,都遵循着普遍性的历史逻辑:一是国家的海洋需求决定着海洋经略的地位:二是国家的海洋能力决定着海洋经略的效果;三是海洋经略可能实现海洋强国的塑造却无法阻止海洋强国的衰落。与此同时,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历史还在经济基础、政治安全与文化传统层面存在着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特殊性逻辑。

  • 标签: 中国 古代 海洋经略 历史逻辑
  • 简介:中国因历史、地理、科技和意识等原因,积累了较多的海洋问题。为解决这些海洋问题,中国提出了具体的海洋政策,包括优先使用政治方法解决海洋争端,兼顾他方立场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合作制定规则、管控危机、资源共享的基本政策,坚持"双轨思路",提出"和谐海洋"理念等。它们蕴含丰富的文化要素,体现了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特质。同时,中国的这些海洋政策,不仅具有国际法的基础,而且经实践检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国际海洋发展趋势。为此,国际社会应积极支持中国的海洋政策,使中国在搭建海洋平台、加强海洋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维护海洋安全和秩序、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处作出更多的贡献,以确保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国际法制度和国际秩序。这是国际社会的重大责任和应有职责,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应有之义。

  • 标签: 海洋问题 海洋政策 海洋合作 海洋秩序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分析、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旨在解析中国权的深刻内涵。中国权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威慑性。相对美国全球战略而言.亚太是其东线战略的前沿,中国则是其看防的重点。美遏制中国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将中国围困在其东线以内,不能经东海、南海,前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权始终着眼于和平战略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背景下,中国陆海文明塑造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渐入人心。在以“称霸”为特质的西方海权观面前,“海上丝绸之路”所彰显的“海洋和谐观”无疑将成为引领世界、走向全球的主流思维。

  • 标签: 海权 霸权 中国海权 威慑力
  • 简介:海洋战略是指指导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方略。中国的海洋战略不仅包含强调制海权的海权战略,而且包含强调发展海洋经济的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中国洋战略主要有三大战略目标: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洋战略的三大战略诉求是:完成国家统一和解决岛礁争端、开发海洋资源、掌控海上战略通道;实现中国洋战略的综合举措主要包括:优先发展海洋科技、坚持陆海统筹和布局全球海洋战略。其中,布局全球海洋战略主要体现为'近海维权、深海开发、远洋护卫',和'利益分布全球化,力量布局地区化'。

  • 标签: 中国海洋战略 概念内涵 战略设计
  • 简介:中国洋强国战略经过提出、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已成为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包括在基本目标、指导原则、重要理念、基本方向、主要任务以及具体路径等方面的确立,形成中国洋强国战略体系及思想。而实现中国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依法治海。其法律基础主要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系。一、中国洋强国战略基本体系1.海洋强国含义之变迁。

  • 标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强国战略 依法治海 中国 简论 循环系统
  • 简介:一、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其实是第一个建立起世界性的文明体系的国家。郑和下西洋时率领的庞大舰队有数十艘宝船,军士多达2.7万人。那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这么强大的海军,当时的明代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海洋强国。第一个世界文明体系就是靠这样的一个海洋强国建立起来的。二、中国的文明体系不同于西方殖民主义.

  • 标签: 海洋战略 世界性 中国 文明体系 西方殖民主义 郑和下西洋
  • 简介:作为最古老的全球公域的海洋,承载着世界的安全与繁荣的重任。确保航海自由、海上贸易航线、海上关键基础设施以及能源流向,都涉及北约的安全利益。在海洋安全面,瞄着巨大的诸如海洋环境恶化、海盗肆虐、新兴国家海军快速发展等挑战下,北约打着保护全球公域的旗号,根据后冷战时代海军执行的几个行动实践,在北约新战略概念指导下,2011年1月通过了“联盟海洋战略”。北约海洋战略赋予其海军承担“集体安全与威慑”、“危机管理”、“合作安全”和“海上安全”的核心使命。在利比亚战争中、在反海盗行动中以及目前的叙利亚危机中,北约海洋战略得到检验,尽管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缺乏政治意愿投资海军。偏重于海洋的军事领域、并以军事手段解决海上安全的北约海洋战略,对中国洋强国战略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北约的海军力量可能会遏止中国突破第一、第二岛链;可能会介入中国与邻国的海疆纷争;对中国保护能源安全也会构成挑战。这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确保海洋安全战略所必须高度重视的。

  • 标签: 北约 海洋战略 全球公域 中国海洋安全
  • 简介:自1847年容闽赴美以来,中国学子远赴海外求学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将近160年,许多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艰苦奋斗使世人看到了中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可贵精神。“中国留学生”是勤奋、刻苦以及“精英”的代名词,是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他们很多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入WTO后对国外教育的广泛放开,众多的中国家长和学子纷纷选择出国留学的道路,使中国外留学生数量激增。据统计资料,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近20多年来,共有58.2万留学生赴10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然而,随着留学渠道的多样化及留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中国留学生中的存在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3年中,涉及.中国外留学生的谋杀案共12起,绑架案8起。中国外留学生的形象也正面临危机。一些外国媒体把留学生与“垃圾”联系起来,使得多年以来的“留学精英”成了“留学垃圾”。在多伦多出版的中文报纸更以“赌博、吸毒、滥交”为题目,

  • 标签: 海外求学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学 中国留学生 出国留学生 海外留学生
  • 简介:“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之后,中国在南海面临的安全形势相比之前发生了极大转变,如美国、越南等国家均因该案而对其原有立场进行了调整。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远洋活动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海洋发展利益已经突破领海、专属经济区等近海区域,不断向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领域延伸,例如积极参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问题执行协定》谈判与国际海底区域勘探活动等,因而海洋安全利益的范围亦相应随之拓展。在全球现代海洋安全问题的范畴之内,“新安全观”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对中国当前海洋安全形势下的需求具有极强针对性。而在海洋法规则中,海洋保护区制度无论在特征、目标还是功能方面,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该制度适用与否的问题,对中国维护海洋安全利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全球海洋划分为多块不同性质的海域,导致该项制度在不同位置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同样有所区别,所以即便决定选择适用时,亦不能完全一概而论,应当始终坚持在不同时空维度下的灵活运用。

  • 标签: 海洋保护区 海洋安全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安全观
  • 简介:引言外国分析家和观察家把南中国的领土争端说成是柬埔寨时期之后东南亚地区的新战争爆发点。他们还认为,解决这些冲突将是很困难的。这种看法主要基于这样的事实:南中国冲突涉及的问题要比柬埔寨冲突复杂得多。在所有这些问题当中,主权问题被认为是最棘手的,因为中国、台湾、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文莱都提出主权要求。

  • 标签: 南中国海 领土争端 东南亚地区 帕拉塞尔群岛 东盟国家 战略利益
  • 简介:当前美国各界对华认知整体趋于负面,缺乏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国情的系统性深入研究,针对中国洋战略长期目标和意图的研判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在许多中国权威人士与媒体眼中,美国依然习惯于以冷战思维来看待中国,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不仅未得到缓解,

  • 标签: 中国文化 长期目标 海洋战略 文化层面 意图 结构性矛盾
  • 简介:随着中国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维护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对中国洋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凸显.然而,印度洋并不平静,“中国威胁论”的嗓音,美国和印度的印度洋战略部署以及两国在印度洋地区联合牵制中国的势头,印度洋沿岸地区局势动荡以及愈演愈烈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因素的叠加使我国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面临多重压力.压力当头,我们要主动探索相应的安全路径,从主动发出中国声音入手,以构建中美印良性互动关系、组建维护印度洋海上通道的多边安全机制为重点,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战略机遇,同时加强远洋海军建设,让安全畅通的印度洋海上通道服务于实现中国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大局.

  • 标签: 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 中美印关系 多边安全机制 海洋强国战略
  • 简介:1954年以美国为首签署的正式把南中国纳入美国的防御圈内;此前,南中国位于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线之外.之后,该条约多次被试图援引,用以对付所谓的'共产主义',实指中国在南中国的活动.纵观20世纪50、60年代,在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下,美国不仅试图否认中国对南中国岛礁的主权,还坚决反对中国在南中国采取任何行动,但放任台湾当局、菲律宾和南越等冷战盟友在南中国的活动.

  • 标签: 条约 共产主义 放任 台湾当局 集体 主权
  • 简介: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是中国洋发展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但分别被明清政府所扼杀。东南沿海商民的海外开拓,在极端专制的明清政府看来,是游离于朝廷控制的不安定因素,必须予以打击。郑和则是实施明初海外政策的执行者,其结果是中国背向海洋,毁灭了宋元时期中国走向海洋大国的机遇。郑芝龙海商集团的崛起是中国洋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机遇。但满清入主中原后,建立同样的极端专制统治,基本上继承明代的内外政策,葬送了明末清初中国洋发展的第二次机遇。在明清数百年东南沿海商民面向海洋和朝廷背向海洋的抗争中,强大的中央政权都是最后的胜利者。

  • 标签: 明清 宋元 贸易 海洋史
  • 简介:一、印度发展海军力量的基本考虑(一)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两面临海,所处地理位置决定发展海军力量,从航空母舰和其他基地对领土和领海提供空中保护符合印度国家总体安全战略,虽然导弹和潜艇技术发展迅速并严重威胁航空母舰等海军力量的生存,但发展以航母为主体的海...

  • 标签: 发展状况 航空母舰 印度 驱逐舰 小型护卫舰 常规潜艇
  • 简介:韩国,地处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领土面积为99720平方公里,占半岛总面积的44.7%,拥有3200个大小岛屿。虽然韩国国土面积并不广阔,但其三面环海的特殊地理条件,给予了它得天独厚的海洋发展空间。长期以来,韩国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韩国经济发展十分依赖对外贸易,其物资运输绝大部分利用海上运输,因而,海洋对于韩国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军,是维护海洋权益的终极武器,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是每一个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韩国自然也不例外,如何来看待韩国日益强大的海军力量,其海军战略如何实践并取得成效,将是本文的关注重点。

  • 标签: 韩国海军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略评 海洋权益 领土面积 海军力量
  • 简介:十五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当中国在东方作为主要的海上力量获得暂时声望时,她已达到三个世纪航海活动的鼎盛时期。向海洋挺进始于南宋时期,当时中国船队控制了中国东部;元朝时期,中国进而取得在南中国的优势。明初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战船进入并巡航于印度洋,以显示中国的军事力量,在短暂的一段时间里,给中国带来了从日本至非洲东海岸辽阔地区的霸权。

  • 标签: 明初 元朝时期 龙江船厂志 《明史》 南宋时期 永乐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