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保持独立是散文必须的坚守每一种文学形式都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保持着独立和个性。散文从诞生、发展到现在,一直在融合着一些其它文学形态的表达方式,尤其对散文和诗歌的形态整合,正像王幅明先生所表述的“美丽的混血儿”。散文的形态已经形成并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其发展和创新中必须独立的。某种意义上说,散文化多一点或者诗歌化多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是散文,这是必须的坚守。太散文化的强调,太诗性化的强调都会把散文引向歧路。

  • 标签: 散文诗 文学形态 文学形式 形态整合 诗歌化 散文化
  • 简介:蒲公英蒲公英,从大地的眼睛里盛开,对应天际里,正在向远方游走的云朵。它们让人怀旧,如同我心里的故人,他远走。走成一个没有故乡的人。蒲公英,终究让风吹远。遥远到山高水长。远到骨髓中间,一想起,就会疼。我愿意将彼此的远走,当作一次迁徙。而我,留在他熟悉的城市,患上相思的顽疾。那年的蒲公英,活在我的心间,它们飘,那是执着的求索。它们恒久地存在,像一枚邮票,我贴在写给他的信封上。

  • 标签: 天高云淡 个犯 理義 这个世界 长途客车
  • 简介:在迟晚的下午的暑热中在迟晚的下午的暑热中,从几乎无云的天空到遥远的台地顶端,闪电划着条纹。黄昏时分,云朵因为某些遥远的闪电的打击而变得炽热,山谷的整个南端都燃烧起来。在这里的天地之间,有一场恒定不变的聚会。这个下午,一场雷暴越过了山谷。地面一会儿干燥,一会儿又有激流从山坡和旱谷奔涌而下。在四分之一英里之外,我能看见一场倾盆大雨从鼠尾草和精细的粘质土上弹跳开去。我能看见雨水临近,然后击中我,让我湿透,又继续向前飘去。十分钟后,我全身干了。雨水来自天宇,我们被它荡涤干净。

  • 标签: 散文诗 鼠尾草 闪电 山谷 雨水 山坡
  • 简介:散文是与新诗同时诞生的一个文学新品种。它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体,印度哲泰戈尔,即以散文集《吉檀迦利》摘取了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在他之后,又有多位写散文的作家获此殊荣。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散文诗集 鲁迅 嘲弄 《吉檀迦利》 新品种
  • 简介: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的作家,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契可夫、列夫·托尔斯泰等齐名。他的代表作《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前夜》、《处女地》等,很受读者的喜爱。他的许多名言,诸如,“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明天,明天,还有明天,人们都在这样安慰自己,殊不知这个明天,就足以把他们送进坟墓”,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笔者想介绍的是屠格涅夫的两篇散文——《对话》与《门槛》。虽然它们的篇幅很短,翻译成中文(译者巴金),不足千字,与前面所说的长篇巨著相比较,只能说是“小菜一碟”,然而其文字优美,含意深刻,让人百读不厌。

  • 标签: 屠格涅夫 散文诗 车尔尼雪夫斯基 《猎人笔记》 《父与子》 《处女地》
  • 简介:你知道北方的苹果运往南方,什么时候采摘吗?你知道葡萄酒既要灭菌又要保持香味,要加热到多少度吗?

  • 标签: 散文诗 开花 葡萄酒
  • 简介:泰戈尔与纪伯伦同为东方文坛两颗耀眼的巨星,两人的散文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梵”与“神”的影响。该篇拟从两人的散文入手,通过丰富的例证指出“梵”与“神”的趋同性、“梵人合一”与“神人合一”的相似性以及“梵”与“神”的相异性给两人的散文带来的相异的气息。

  • 标签: 泰戈尔 纪伯伦 散文诗 梵神
  • 简介:一如今。现在。目前。只能徒然地倚在中年的大门口。回首来到尘世的路途痕迹是否依旧,那些绿莹莹的歌声和微笑,已随时间溜走。叹一声逝者如斯,挥一挥衣袖: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情绪成了弱不禁风的女子,多愁善感起来,我开始认真地捧读一本书。

  • 标签: 散文诗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以当代作家王慧骐的散文创作及理论批评为研究对象,采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展开论述,从即时性和历时性的角度分析其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指出其散文"背靠现实、直指内心"的艺术特点。并探讨如何看待王慧骐散文评论的意义和作用,进而考量其对于散文的本质特性,特别是对其表现技巧和美学性格的认识。

  • 标签: 美学性格 即时性 历时性 对话 知人论世
  • 简介:经读者推荐投票、评委评选,马东旭、王琪、转角、陈亮、王信国5位散文作者获2014年度(第八届)中国散文天马奖。获奖作品均选自2014年《伊犁晚报·天马散文专页》一至十二期所刊发的作品,具体如下:马东旭《故乡辞》(组章)(2014年第01期)、王琪《爱上》(组章)(2014年第02期)、转角《日光与憧憬》(组章)(2014年第08期)、陈亮《悲悯之书》(四章)(2014年第11期)、王信国《雪继续下》(外三章)(2014年第11期)。另外,参与本次评选的评委有邹岳汉、霍俊明、林莽等。

  • 标签: 中国散文诗 天马 获奖作品 评选 评委 马东
  • 简介:穿越千年时空,捋出中国传统文学之蔓,顺藤摸瓜,从明清至唐宋,再由魏晋南北朝至两汉先秦一路回溯,汉语文学实乃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无论是“唐宋八大家”之雄文,还是骈俪多姿的辞赋,以及家喻户晓的《史记》、《汉书》,均是此藤上结出的“正果”。“散文”与“”一道,成为中国文学的嫡系。尽管,后来从西方引进嫁接技术所催生的“小说”,大有喧宾夺主之势,终究还得认祖归宗。血脉和基因是无法更改的。

  • 标签: 散文写作 “唐宋八大家”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汉语文学 嫁接技术
  • 简介:蒲永见的兄弟,上路吧兄弟,上路吧赠你一瓶烈酒兄弟,虽然我不能与你一起去走那条无人走过的山路但我会记住我们

  • 标签: 中国诗歌 地理 江油 兄弟
  • 简介:“无声一一中国当代水墨展”是由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和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副馆长吴秀华共同策划,陈俊、杜小同、郝世明、李威、潘汶汛、孙浩、徐华翎、徐加存、祝铮鸣等9位艺术家共同参与的大型当代艺术展。

  • 标签: 中国当代 水墨 声诗 美术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 香港大学
  • 简介: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及美学审美自古以来就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且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又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因此,想要实现翻译之"美"十分困难。本文强调的重点是译者在翻译散文的过程中应该要把"读者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原文本、译者、目标文本和读者这四个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运用了接受美学原则和和谐理论,探索了其在文学翻译当中的适用性,通过分析《散文108篇》中的散文名篇,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和谐原则指导翻译并且考虑到读者的审美需求,才能实现"美"的译文。

  • 标签: 接受美学 中国散文 英译之美 和谐原则 散文翻译
  • 简介:黄科安《叩问美文:外国散文译介与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转型》站在学术前沿,从“译介”这一崭新视角来探讨中国现代散文的基本范式和理论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和开创性学术贡献。

  • 标签: 外国散文译介 中国散文 现代转型 价值意义
  • 简介: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语料库,考察其中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译本中归化手法共有113处,使用几率高达48%。这说明归化翻译策略在特定的文学体裁中的确是实现翻译过程的一项重要手段。

  • 标签: 散文 归化 翻译策略
  • 简介:我的爷爷奶奶住在山区,当然这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如今他们仍住在那里,不过已是长眠。我那时是个小学生,有一年春节随爸妈由城里去看爷爷奶奶。如果没有记错,那年我爷爷走路时摔伤了。那里山大沟深,没有什么正经的路。从城里去,要先坐长途汽车到县城,然后再转手扶拖拉机一路"突突"着才能到。往回返的时候,大雪封了路,连平时能坐的拖拉机也不敢走了。归期已至,不得已,当时陪在爷爷奶奶身边的我大哥,借了亲戚家的

  • 标签: 崖边 亲戚们 金蛇狂舞 龙应台 就这样 李瑞英
  • 简介:辞别甲午年的最后一抹夕阳,我们走进新时期的又一个春天。为了迎接春天,迎接新生,迎接新的希望,多少人曾在寒夜中遐思,又有多少人在曙光隐隐的窗楼中展望。我们心中的春之神,突破严寒的包围,如期来到我们面前。

  • 标签: 散文 甲午年 新时期 夕阳
  • 简介:冰心在《写作经验琐谈》中说:“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散文写作,强调的就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这样自述写作的经验:“我写《背影》,应因为文中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这里虽讲到写实,但更在于情感的动人。具体地说,情思便凝聚在背影上。

  • 标签: 散文写作 《背影》 写作经验 真情实感 朱自清 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