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就人的本质而言,人同时具有个体性和位格性。个体性是从人的肉体以及与肉体密切相关的物质欲望方面来说的,位格性是从人的精神以及与精神密切相关的信仰、道德方面来说的。当代社会错误地将个体性当作人的本质,而完全忽视了同样作为人的本质的位格性。尽管从质料的角度来说,人往往被当作追逐物欲的个体,但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说,人更应当被当作具有神圣信仰的位格。

  • 标签: 雅克·马里坦 个体性 位格性 人的本质
  • 简介:人权理论既要承认个体自主的权利,也应认可集体自决的权利,即集体人权,因为集体自决权无法回溯为个体自主选择权。由于人权理念就其最原初的本意而言是指个体权利,故作为集体人权的一种表现形式,集体自决权的运用就不得与个体人权发生冲突。在现代社会,集体自决权最重要的载体是国家,而以国家为栽体的自决权被称为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主权自然而然就等同于集体自决权,即等同于集体人权。国家主权若要真正合乎集体自决权的概念,就要像作为集体人权的集体自决权那样。不与个体权利发生对立与冲突,而是反过来必须为个体权利的实现提供保障。

  • 标签: 人权 个体权利 集体人权 集体自决权 国家主权
  • 简介:礼仪的价值存在于个体品德培育之中,个体品德培育的效果往往通过礼仪具体地反映和表现出来.礼仪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由一般到具体,由抽象概念到个体行为,由文本向个体品德转化的一种桥梁和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是礼仪本体性功能的延伸与践履.本文试图将礼仪的本体性功能与个体品德培育联系起来,以揭示中国古代的个体品德培育机制.

  • 标签: 礼仪 个体品德培育
  • 简介: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个体生活呈现出新的特点。以道德的眼光来审视个体生活,可以发现,在个体的生活中出现了与社会道德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而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困境,比如,生活的功利化使生活的意义受到冷落,生活的物质化引起人们对消费公平的质问,生活中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和沉溺带来的道德隐忧,等等。走出这种道德困境在于提升个体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把意义纳入自身生活的内容之中,做一个有道德和有追求的人。

  • 标签: 个体生活 功利化 物质化 科技化 道德困境
  • 简介: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却存在一种伦理需求与道德供给之间的深刻矛盾,即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伦理的缺乏与道德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之间的矛盾。面对如此困境,在实际操作层面,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的建构打开另外一扇窗户。

  • 标签: 公共伦理 个体 角色
  • 简介:李猛的《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自2015年出版以来在学界受到广泛关注和评论。该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具体论题而言,该书讨论的是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之形成的关系,但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则涉及古今中西之辩。该书还集中讨论了现代人生活的本质特征,以及人们是如何走向这种生活的问题。同时,该书对于是否"回归古典"等当下热点话题做出了清晰回答,认为回归古典是需要慎重和商榷的。

  • 标签: 自然社会 孤独生活 回归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