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马里翁认为,胡塞尔的还原引向了绝对的(被)给予性,但胡塞尔的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的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的悬置,引回到纯粹形式的呼唤,从而使给予性摆脱外在限制,实现其真正的绝对性或无条件性。总体来看,马里翁的第还原的目的在于使还原服务于给予性,其视角既非认识论的也非存在论的,而是绝对的或无条件的,其价值在于赋予那些既非对象性也非存在性的现象以现象学上的权利。

  • 标签: 马里翁 第三个还原 给予性 绝对性
  • 简介:马克思提示了现实与文本的关系,现实往往被语言和文本所切割、渗透,当文本作为一主题加以谈论之时乃是物质生活升华之时,文本在此时体现为现实的剩余。现实和文本的距离,是马克思通过把握到现实与本质相切的瞬间才加以克服的。在今天文本性和现实性可能在信息这一换喻以及现实层面上完成了一种新的变形。

  • 标签: 马克思 文本 现实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的第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一非常重要的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一重要且合理的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所做的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的第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的主词和谓词的第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的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的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审美共通感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发挥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康德的批判哲学蕴含了一种先验人类学意向,其要义是追求自然与自由在主体中的统一。但是,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由于他对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从而导致了自然和自由的割裂。尽管在前两大批判中,康德已经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调和,但康德认为,直到《判断力批判》,他才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康德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却倒向了道德神学的怀抱。因而,他的批判哲学并未真正解决自然与自由之间的矛盾,也未真正结出成熟的先验人类学果实。

  • 标签: 批判哲学 先验人类学 自然 自由 “第三者”
  • 简介:康德在人类学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哲学研究,并把人是什么作为自己哲学的全部追求。他在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把立法之人和执法之人结合起来,并因这种结合为自己的哲学探讨人是什么规定了基本方向,即:人能认识什么、人应当做什么、人能期望什么。在对上述问题的追寻中,康德得出了结论,即:人永远处于走向真理的途中、人永远处于走向自由的途中、人(作为配享幸福的人)永远处于走向幸福的途中。尽管他没有直接解说人是什么,但是,他对前述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表明:在他那里,人是处于永远走向无限的有限人。康德对人的这种理解使他的哲学成了西方近代哲学走向现代西方哲学的"桥梁";并且,从哲学影响社会的方面看,他的哲学也是从近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桥梁"。

  • 标签: 理性 有限性 无限性
  • 简介:弗雷格和胡塞尔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两位重要哲学家,他们各自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传统的开创者。有意思的是,他们都将批判哲学中的心理主义思想作为其哲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由此引发了西方哲学界围绕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的持续争论。研究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的相互影响与区别,理清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野的线索。特别是在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和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复兴的背景下,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雷格和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等问题。重估他们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以心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对于当代哲学在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将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这两重要的角度出发,对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影响进行再评估。

  • 标签: 反心理主义 弗雷格 胡塞尔
  • 简介:在词源学和哲学的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的""无耻的",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的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的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的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的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的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在黑格尔早期作品中出现的"总体性"倾向只是其应对主题冲突的过渡性策略,更具根本意义的是在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中逐步孕育的中介化方法。基于主题、方法和目标的多重转变,《伦理体系》所打造的中介化承认理论是黑格尔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耶拿后期出现的意识哲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是承认中介化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总体性 中介化 承认
  • 简介:对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宗教哲学的发展来说,康德和赫尔德扮演了十分重要的理论角色。然而,这二人的宗教思想的理论趋向却又有天壤之别。康德的道德宗教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又代表着启蒙运动发展的更高层次。这体现在康德一方面深刻批判了旧有的建立在自然理性基础上的近代理性主义宗教,同时又把宗教信仰的根基牢固树立在道德实践理性的基础上。而对于赫尔德来说,他的宗教思想关注的核心点从一开始就不是理性,而是人性,是作为活生生的信仰个体的生命感受和生活经验。正是这一差异使得赫尔德的宗教思想构成了对康德道德宗教的反动,同时也为施莱尔马赫宗教思想路向的形成奠定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康德 赫尔德 启蒙运动 道德宗教 施莱尔马赫
  • 简介:在《第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一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的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的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一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的异化的积极意义之间具有一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的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的扬弃的破绽之间具有一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解神话纲领是20世纪德国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提出的针对圣经新约中神话叙述的解释方案。解神话作为一种圣经解释方法具有丰富的解释学内涵。首先,解神话不是简单地去除神话,而是悬隔神话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具有解释学之去蔽的意义。其次,解神话不是把生存哲学强行套在圣经上,使之哲学化、现代化,而是借用其术语对圣经进行生存论分析,将去蔽后呈现出来的意义阐明出来,具有解释学之建构的意义。最后,解神话的任务是在具有实践色彩的宣道活动中得以实现,是通过人在宣道中的信仰实践活动来解开圣经的意义,体现为解释学的实践智慧。

  • 标签: 解神话 去蔽 生存论分析 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