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84例,其中合并支气管哮喘93例,作为观察组;其余未合并支气管哮喘91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儿中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肺炎支原体IgM的滴度超过180为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IgM阳性)。观察组IgM阳性患儿44例,IgM阴性患儿49例。对照组中IgM阳性25例。分别测定观察组中IgM阴性和IgM阳性患儿的总免疫球蛋白E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结果观察组中IgM阳性患儿所占比例为47.3%,高于对照组的27.5%(P<0.05)。观察组中IgM阳性患儿总免疫球蛋白E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分别为(366.3±56.9)IU/L、(0.54±0.02)×109/L,观察组中IgM阴性患儿分别为(302.6±47.3)IU/L、(0.41±0.03)×109/L。观察组中IgM阳性患儿的总免疫球蛋白E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高于IgM阴性患儿(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生有一定相关,检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肺炎支原体IgM水平有助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肺炎支原体 感染 小儿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为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116例(急性发作组)资料,以性别、年龄配对,选择同期116例哮喘缓解期患儿作为对照,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及相关指标,记录喘憋缓解时间,采用Pearson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相关。结果急性发作组MP感染率为50.86%,缓解组为23.28%(P<0.05)。哮喘急性发作患儿MP阳性组喘憋缓解时间长于阴性组,FEV1%低于阴性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IgE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MP与哮喘急性发作高度相关(r=0.817),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IgE和症状缓解中度相关(r=0.769、0.714、0.797),与FEV1%呈负相关(r=-0.324)。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MP感染密切相关,可加重病情,影响预后。因此建议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MP检测,阳性患儿给予针对治疗以提高预后。

  • 标签: 儿童 肺炎支原体 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患者在发热、咳嗽、喘息、肺部病变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喘息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哮鸣音、间质性肺炎以及支气管肺炎的发生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喘息控制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相对于非肺炎感染引起的小儿哮喘具有更大的伤害,有特殊的临床特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联合大环内醋类抗生素等药物有明显疗效。

  • 标签: 肺炎 支原体感染 小儿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哮喘患儿MP感染结果,探讨MP感染与儿童哮喘之间的相关。方法本文收集2015年7月-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实施治疗的哮喘患儿84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8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MP感染检测,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对儿童哮喘MP感染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率47.62%明显高于对照组22.09%(p<0.05),观察组Mp-IgM阳性EOS指标水平(355.52±238.25)×109/L明显高于Mp-IgM阴性(p<0.05),观察组中年龄>7岁Mp-IgM阳性率67.50%明显高于其余年龄阶段(p<0.05)。结论MP感染可损害患儿多个器官及系统,哮喘患儿的发病与MP感染之间存在相关,因此,临床上检测MP感染十分必要,可对临床诊治疗哮喘提高参考依据。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哮喘 结果分析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有效方式。方法将5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罗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以此为基础,观察组患者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分析相关结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最大峰流速较高,咳嗽消失时间较短,临床体征改善更为明显,治疗效果更好P<0.05.结论使用罗红霉素联合阿奇霉素、布地奈德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加以治疗,效果显著,安全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小儿哮喘 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 布地奈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由于肺炎支原体受到感染引起小儿哮喘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哮喘患者共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哮喘患者6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哮喘持续时间,患者体温状况,肺部病变情况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以及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咳嗽、肺部X片影像结果、体温、喘息以及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通过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具有咳嗽剧烈、喘息持续时间长、发热症状多见等特点,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配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 标签: 儿童哮喘 肺炎支原体感染 大环内酯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小儿哮喘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两个小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患儿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而观察组患儿则给予红霉素、阿奇霉素以及喘乐宁联合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复发率都较低,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红霉素、阿奇霉素以及喘乐宁对小儿哮喘患儿进行联合治疗,不仅咳嗽消失时间短、复发率低,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小儿哮喘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为日后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提供一定的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接收的46例因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一起治疗,实验组采用阿奇霉素、红霉素、喘乐宁一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对照治疗,在病情基本相近的基础之上,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都比对照组好。结论对于因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的儿童,采用阿奇霉素、红霉素、喘乐宁药物一起治疗的方法在临床治疗方面值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小儿哮喘,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56例哮喘患儿共计106例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将每组患儿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1组采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进行治疗,观察2组采用孟鲁司特钠片进行治疗,统计比较各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1组及观察2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治疗中,除需积极对症治疗外还要针对处理炎症和心衰症状,在小儿哮喘的治疗中需要积极采用孟鲁司特进行治疗,以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 标签: 小儿重症肺炎 心衰 小儿哮喘 治疗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治疗情况及小儿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56例哮喘患儿共计106例患儿,每组患儿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1组采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进行治疗,观察2组采用孟鲁司特钠片进行治疗,统计比较各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1组及观察2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治疗中,除需积极对症治疗外还要针对处理炎症和心衰症状,在小儿哮喘的治疗中需要积极采用孟鲁司特进行治疗,以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 标签: 小儿重症肺炎 心衰 小儿哮喘 治疗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由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患者7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组,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患者7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参考组。观察研究两组小儿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经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哮喘复发情况。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小儿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比参考组小儿患者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通过两组小儿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小儿患者的肺部炎症、肺部干湿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整体哮喘复发率显著高于参考组小儿患者(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比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更多,消失时间更长,同时也更难治疗。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小儿哮喘 临床特点
  •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肺炎支原体受到感染引起小儿哮喘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 2012年 10月~ 2013年 10月于我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哮喘患者共 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哮喘患者 6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哮喘持续时间,患者体温状况,肺部病变情况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以及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咳嗽、肺部 X片影像结果、体温、喘息以及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通过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具有咳嗽剧烈、喘息持续时间长、发热症状多见等特点,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配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 标签:   儿童哮喘 肺炎支原体感染 大环内酯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由于肺炎支原体受到感染引起小儿哮喘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于我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哮喘患者共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哮喘患者6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哮喘持续时间,患者体温状况,肺部病变情况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以及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咳嗽、肺部X片影像结果、体温、喘息以及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通过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具有咳嗽剧烈、喘息持续时间长、发热症状多见等特点,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配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 标签: 儿童哮喘 肺炎支原体感染 大环内酯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2016年6月-2016年12月,回顾分析我院86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哮喘诱发原因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对照组为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热、重度喘息、咳嗽等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喘息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给予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发热、咳嗽、重度喘息等症状发生率高,且喘息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长,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的价值较高。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感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小儿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56例哮喘患儿共计106例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将每组患儿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1组采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进行治疗,观察2组采用孟鲁司特钠片进行治疗,统计比较各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1组及观察2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治疗中,除需积极对症治疗外还要针对处理炎症和心衰症状,在小儿哮喘的治疗中需要积极采用孟鲁司特进行治疗,以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 标签: 小儿重症肺炎 心衰 小儿哮喘 治疗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46例肺炎支原体诱发小儿哮喘的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对照组接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哮喘宁和喘乐宁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观察组最大峰流速、咳嗽消失时间、复发率及抗体阳性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和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疾病的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给予大环內酯类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儿哮喘 肺炎支原体感染 诱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6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支原体间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再于同期随机选取确诊为支气管哮喘者60例作为对照Ⅰ组、肺炎支原体感染者60例作为对照Ⅱ组、呼吸道感染者60例作为对照Ⅲ组;对四组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抗体、血清总IgE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予以检测,且加以对比分析。结果滴度1∶160者,观察组19例(31.67%)、对照Ⅲ组8例(13.33%),滴度1∶360者观察组4例(6.67%)、对照Ⅲ组1例(1.67%);且观察组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发生率(38.33%)高于对照Ⅲ组(P<0.05);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血清总IgE水平分别对比后显示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均高于对照Ⅲ组,而对照Ⅰ组高于观察组、观察组高于对照Ⅱ组(P<0.05)。结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支原体感染存在密切相关,此种理论认识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方法与新思路,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加强研究。

  • 标签: 小儿 咳嗽变异性哮喘 肺炎支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