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测定3种碱草属(Elymus)牧草,即老芒麦(E.sibiricus)、麦薲草(E.tangutorum)和碱草(E.dahuricus)的花粉-胚珠比(P/O值)、杂交指数(OCI),结合不同授粉方式下这3种牧草的结实率,探讨这3种碱草属牧草的交配系统,为碱草属牧草杂交育种、丰产栽培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这3种牧草的花粉-胚珠比(P/O值)均介于31.9~396.0之间,交配系统属于兼性自交;杂交指数OCI值均为2,交配系统也属于兼性自交;结实率统计表明,以自交为主,异交可育。因此,这3种碱草属牧草的交配系统属于兼性自交类型。

  • 标签: 披碱草属(Elymus)牧草 交配系统 花粉-胚珠比 杂交指数 结实率
  • 简介:目的:研究头结合体治疗脑鸣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2月~2014年10月住院治疗的32例脑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体疗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头结合体的疗法,每天一次,十天一疗程.四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7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鸣患者实施头结合体的治疗方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脑鸣症状,缓解患者痛苦.

  • 标签: 头针 体针 脑鸣
  • 简介:作为研究甲醇代谢、过氧化物酶体稳态和硝酸盐吸收的模式生物,多汉逊酵母近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在工程应用领域,利用多汉逊酵母表达真核外源基因有特殊的优势.譬如容易得到高拷贝,在含油酸的培养条件下能够表达膜蛋白等.已有多种外源蛋白在多汉逊酵母系统中得到表达.本文综述了多汉逊酵母的基本生物学性质、基础研究领域概况及其在外源基因表达方面的特点和进展.

  • 标签: 多形汉逊酵母 甲醇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体 外源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报道了寄生于茄科中国枸杞(LyciumchinenseMill.)的球壳属中国新记录种——丘布特球壳(Phyllactiniachubutiana),其闭囊壳黑褐色,扁球形;附属丝8~10根,生于闭囊壳的赤道区,长度是闭囊壳的1~2倍,具球根状基部,顶部稍尖;子囊13—18个。每个子囊内有2个子囊孢子,卵圆形。无性态为Ovulariopsisinsolita,分生孢子梗单生,直立,圆柱形;分生孢子单生,顶部无乳突,圆柱形,孢子萌发时形成粗的芽管并且顶端稍膨大;附着胞乳头状突起,具分叉或不规则状分支。标本保存在甘肃中医药大学植物保护标本室(HTCM111022)。

  • 标签: 丘布特球针壳 新记录种 中国 中国枸杞
  • 简介:在调查研究中国东部暖温带地区土壤中暗色丝孢菌过程中,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土壤颗粒平板法分离获得100余株蠕菌的分离物。经纯化培养后,依据形态特征鉴定为3属21种,其中虎尾草平脐蠕孢[Bipolarischlorides(Alcon)Alcon]和小柄凸脐蠕孢[Exserohilumpedicellatum(Henry)Leonard&Suggs]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列出了各蠕菌的种名、采集地、土样号以及菌株号,对2个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描述。所有活菌株及干制培养物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标本室(HSAUP)。

  • 标签: 平脐蠕孢 弯孢 凸脐蠕孢 真菌分类 中国新记录种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便捷而经济的将DNA溶液填充至显微注射的方法,以提高显微注射法转基因的效率。方法:将通常用于转移胚胎的口吸管稍加改进,吸取DNA溶液,从尾部直接注入显微注射。结果:采用本方法填充显微注射,可在2-5min完成DNA填充。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法经济而高效,可加快显徽注射法制作转基因动物的实验进程。

  • 标签: DNA填充 显微注射 口吸管 微量上样器
  • 简介:目的比较正常组、模型组及对照组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和扫描视觉诱发电位(SVEP)视力,研究各组的视觉电生理表现,探讨单眼睑缝合1周是否可以建立觉剥夺性弱视模型。方法分析三组PVEP的波形变化、潜时及完成一次诱发反应的时间;比较各组由SVEP得出的客观视力。结果①正常组PVEP由2个波峰组成“M型”(正向波向上),模型组及对照组出现波的分离一波形由多个波组成,而且完成一次反应的时间延长。②缝合侧的N75延迟,SVEP视力较正常组差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③对照组未缝合侧视力恢复到正常水平而缝合侧视力仍差且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短期觉剥夺的视觉电生理变化是弱视猫的一种表现,单眼睑缝合1周即可建立觉剥夺性弱视猫的模型。

  • 标签: 弱视 形觉剥夺 视觉电生理
  • 简介:簇生齿菌和离心射脉革菌2种木腐菌是中国新记录种。簇生齿菌采自河南省,湖南省和云南省,该种与金黄齿菌比较相似,但是后者的子实层体表面金黄色,担孢子较宽。离心射脉革菌采自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该菌与辐射射脉革菌比较接近,但是后者具有囊状体和较小的担孢子。本文根据采集的材料对这2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 标签: 簇生针齿菌 离心射脉革菌 分类 木腐菌
  • 简介:根据2000—2009年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混交林及露水河、松江河、长白县等地相同林带所采的1700余份标本,报道了长白山阔混交林带分布的大型真菌68科209属498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8种,待定种3种,吉林省新记录种12种,所有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 标签: 大型真菌 长白山 针阔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 简介: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比如,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以及针对真皮层的治疗药物,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治疗药物,在有些治疗领域有着透皮给药的需求。由于具有靶向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微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技术,不仅具有无痛、给药方便等优点,而且运用物理手段可大幅提高大分子甚至纳米药物的透皮吸收及皮层靶向,能够避过胃肠道消化作用以及肝脏首过效用。将微技术与生物大分子药物相结合,能够同时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高靶向生物药物的无痛给药。本文简述微透皮给药技术、以及生物大分子给药的研究进展,对微技术用于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透皮给药的尝试研究做了介绍和总结,对存在的技术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标签: 微针 生物大分子药物 纳米药物 透皮给药技术
  • 简介:目的:观察点刺委中穴放血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inter-vertebraldiscprotrusion,LIDP)的临床疗效及初步机制探讨。方法:64例急性LID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三棱点刺委中穴放血,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加快(P〈0.05),且治疗后两组间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常规针刺加点刺委中穴放血治疗急性LIDP均有效,其可能的机制是常规针刺加点刺委中穴组其发挥了委中穴的穴位特异性,点刺的刺激,放血的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等综合作用从而减轻坐骨神经的压迫、水肿,减轻其临床症状与体征。

  • 标签: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刺血疗法 神经传导速度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外侧膝状体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比较不同近视模型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4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3组(n=8):频闪光照(FLM)组、觉剥夺(FDM)组、对照组,各组均饲养8周。在造模前后分别测量各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8周实验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对左脑外侧膝状体DA进行定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FLM组和FDM组右眼屈光度变化值(P〈0.001)、眼轴长度变化值(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近视建模成功。HPLC-ECD结果显示:豚鼠左脑外侧膝状体DA含量FLM组〉对照组〉FDM组;对照组为(37.04±1.18)pg/μL;FDM组为(24.27±3.46)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21);FLM组为(45.58±1.98)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频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外侧膝状体DA含量增加,而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DA含量减少,说明DA在两种实验性近视外侧膝状体中的表达不一致,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多巴胺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外侧膝状体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消旋山莨菪碱液对雏鸡觉剥夺近视眼轴的影响。方法3日龄雏鸡60只右眼遮盖半透明塑料膜,随机分为6组:给药组4组,不同浓度消旋山莨菪碱液(0.05%组,0.1%组,1%组,2.5%组),隔天行右眼球结膜下注射,每次给药50μL,共4次;对照组为生理盐水组,注射方法同给药组;单纯觉剥夺组,不做干预。8d后观察药物对眼轴的影响。结果2.5%浓度组右眼与左眼眼轴差异显著小于低浓度组及对照组(P〈0.05),给药组未发现组织病理毒性。结论消旋山莨菪碱对雏鸡近视眼轴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无毒副作用,有一定浓度依赖性。

  • 标签: 球结膜下注射 消旋山莨菪碱 雏鸡形觉剥夺近视 眼轴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频闪组(FLM组,n=13),觉剥夺组(FDM组,n=12),对照组(n=11)。FLM组,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5Hz),笼具内装有发光二极管;FDM组豚鼠右眼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并确保豚鼠眼睑能正常活动;对照组豚鼠不予特殊处理。在造模第1天(0周)和第6周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S-opsin表达。结果第0周,FLM、FDM组与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造模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FLM组、FDM组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无显著性(P=0.358),提示成功建立近视模型。FLM组与FDM组相比,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M组视蛋白灰度值〉对照组视蛋白灰度值〉FDM组视蛋白灰度值,任意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频闪光和觉剥夺均能建立近视模型,频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增加,而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减少,说明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短波视蛋白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豚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