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揭示罂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多态性引物对所有样品扩增,共检测到109个等位变异位点,引物等位位点数在9—16之间,平均每条引物有12个等位变异,其中,引物807的等位位点最多,为16个。引物等位位点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77~0.92。其中引物807的PIC值最大(0.92),引物847的PIC值最小(0.77),遗传相似系数在-0.452~0.981之间,且明显聚为2个类群;亲缘关系和地理分布呈一定的相关性,但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本研究将为罂粟种质资源科学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罂粟 ISSR 遗传多样性
  • 简介:互花米草是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本土植物,其高生产力、高繁殖率、高抗性和致密发达的地下部分等生物学特性使它能在沿海地区的抗风防浪、保滩护岸、促淤造陆、修复湿地和固定二氧化碳等方面发挥很好的正生态效应;然而,正是这与生俱来的生物学优势使该物种在引种地区侵占光滩,很快形成茂盛的单种优势群落,体现出很强的入侵性,从而也具有相当大的负生态效应。本文综述了互花米草的正负生态效应,分别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抗风防浪的功效与改变景观的负作用,促淤造陆的功效与改变河口水文格局的负作用,固碳效应与释放温室气体的负作用,为一些物种提供营养与栖息地的同时对其他物种栖息环境的破坏性。研究证实,互花米草的本土化倾向已比较突出,如在超过100年引种历史的美国西部维拉帕湾、引种历史近40年的旧金山湾,以及引种历史近30年的我国大丰滩涂等。对于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应结合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如在一些生态脆弱(开发过度、缺乏大型植被、蚀退现象严重)的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任务艰巨,根除互花米草须谨慎;在充分利用互花米草抗风防浪和促淤造陆后,可以适时围垦,以达到某些区域大面积减除的目标;此外,综合治理与利用相结合是较为科学的举措,既充分利用互花米草生物质(加工生产新食品、保健品、生物气等),又有效控制其种子飘落和扩繁,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种具有生态经济效益的利国利民之举。

  • 标签: 互花米草 入侵植物 两面性 正负生态效应 生态控制
  • 简介:选用籼粳交组合(晚轮422×沈农265)F2为试材,分别在四川、上海、辽宁同年种植,研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穗部性状和程氏指数的变化趋势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四川和上海穗较长、2次枝梗数较多、结实率较低并且与着粒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在辽宁穗较短、1次枝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并且与着粒密度关系不显著。从北到南,程氏指数、叶毛、1-2穗节长、抽穗时壳色和子粒长宽比均呈偏粳分布,并且偏粳程度呈增加趋势。程氏指数与穗颈弯曲度相关性在各地区均未达显著水平;在四川与着粒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在上海与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在辽宁与着粒密度、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水稻超高产育种必须根据生态条件的差异合理地将协调穗部结构与亚种间杂交优缺点互补相结合。

  • 标签: 水稻 生态条件 籼粳杂交 穗部性状 程氏指数
  • 简介:笔者曾在2010年第23届中国生理学大会暨学术会议发表了“关于医学院校生理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本篇为续篇,有以下三点。(1)国家规划教材是否必要数十年来,我国多数医学生都使用规划教材,这种情况存在很大问题:①由于规划教材在全国占主导地位,多种国家级考试都以规划教材为命题和评分的标准,全国多数院校的学生都使用单一教材,学生都把它当作“宝典”来背诵。由此联想到“钱学森之问”,我们怎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材?②国内图书市场上虽可见到许多同类教材,但国家级规划教材每新版一次,同类教材马上“照抄”,甚至连插图都一样,所以全国同类教材都大同小异,“千书一面”。③目前国家规划教材在编写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编其实在编者挑选、内容选择、结构形式、印刷装帧等方面都受到不少限制,且编写时间也很仓促。笔者认为国内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应向国外学习,应淡化规划教材,应由那些有条件的院校或有能力的个人来组织编写,主编应有充分的自主权和条件保障,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最后形成若干种各具特色的教材。各院校不宜规定只用一种教材,教师授课可以讲座形式进行,学生应选读多种教材,各类考试也不宜以一种教材作为其考试大纲的蓝本。

  • 标签: 国家规划教材 医学院校 生理学 考试大纲 医学生 学术会议
  • 简介: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针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学科,要做好课程建设必须明确教学对象,科学安排课程,确立'带头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和手段多样化,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 标签: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