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5月以来,巴西等美洲中部和南部发生了寨卡病毒暴发流行,并且疫情仍在不断升级。针对寨卡病毒所带来全球健康风险和生物防御要求,本文简述当前寨卡疫情态势基础上,概析了寨卡疫情全球应对主要策略,并就我国做好应对工作提出建议。

  • 标签: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感染 寨卡病毒疫情 预防 防控
  • 简介:疟疾、登革热等重大传染性蚊媒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目前缺乏有效药物和疫苗,防治埃及伊蚊、冈比亚按蚊等媒介昆虫是控制和消除这些疾病有效手段。化学杀虫剂大规模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疾病传播,但其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为昆虫不育技术(SIT)更新及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策略,由此发展起来以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RIDL)为代表一系列遗传不育技术为蚊虫种群提供了更加有效选择。本文概述了遗传技术蚊虫应用进展,包括蚊虫遗传防治历史和策略,阐述了RIDL技术体系原理,同时介绍了相关遗传控制品系和已经开展田间释放研究,展示了遗传修饰不育技术蚊媒疾病防治巨大潜力。

  • 标签: 蚊媒昆虫 遗传防治 昆虫不育技术 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的技术
  • 简介:薇甘菊是大湄公河次区域重要恶性入侵杂草,其种群跨境入侵扩张备受区域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以来我国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团队和专家科技支撑下,中国云南周边五国科研机构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物保护工作组”。本文简要介绍工作组围绕该入侵杂草在生态异质性条件下种群扩展灾变过程预警监测、阻截建设、替代控制选择性除草剂协同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服务于中国云南经济国境线、绿色国境线和生态国境线发挥建设性作用。

  • 标签: 大湄公河次区域 入侵杂草 薇甘菊 持续治理 显著成效
  • 简介:据2005年11月21日《环球时报》报道人们普遍以为,早点儿退休,晚年过着养花种草悠闲生活有利于长寿,如果一直忙个不停则会导致早亡。但美国科学家经过长达26年跟踪调查发现,这种认识是错误。早退休长寿之间并没有联系,反倒是那些退休晚的人活得更加健康长寿。这项研究发表最近一期《英国医疗期刊》上。

  • 标签: 美国科学家 健康长寿 退休 跟踪调查 种草 养花
  • 简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外来人侵生物危害日益加重。我国针对当前各类重大外来生物的人侵,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3个层面,部署了一系列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揭示了人侵生物的人侵特性和人侵机理,以及人侵植物脆弱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发了重大新发农业人侵物种风险评估及技术,建立了生物威胁数据库和生物人侵突发事件可视化智能决策支持平台,以及重大人侵动植物治理模式和技术体系;建立了主要人侵生物标本资源库。今后应以跨境动植物有害生物为主要目标,开展人侵扩散成灾机制、早期预防预警、快速检测监测、识别追踪溯源、点面拦截狙击、区域防灾减灾等技术研究。

  • 标签: 外来入侵生物 预防 控制 科技项目 研究成果
  • 简介:【背景】薇甘菊是一种外来入侵恶性杂草,对当地农、林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方法】研究了草甘膦、氨氯吡啶酸、甲嘧磺隆、噻吩磺隆、苯磺隆、百草枯、五氟磺草胺、单嘧磺隆和单嘧磺脂9种除草剂对薇甘菊化学防治,调查各药剂对薇甘菊植株鲜重抑制率、叶片覆盖度和抑花率。【结果】氨氯吡啶酸25~100gai·hm-2、草甘膦1538—2306gai·hm-2、甲嘧磺隆100—400gai·hm-2、百草枯750、1125gai.hm~、五氟磺草胺125gai·hm-2、噻吩磺隆11.25~33.75gai·hm-2和单嘧磺脂15~60gai·hm-2对薇甘菊营养生长控制效果较好。其中,百草枯短时间有效,草甘膦、五氟磺草胺、单嘧磺脂、单嘧磺隆、氨氯吡啶酸和甲嘧磺隆对薇甘菊抑花率较高,苯磺隆和单嘧磺隆基本无效,且9种药剂对橡胶树均未表现出药害。【结论意义】适当降低氨氯吡啶酸、甲嘧磺隆、草甘膦、五氟磺草胺、噻吩磺隆和单嘧磺脂浓度可以保持薇甘菊营养生长而扼制种子蔓延。本研究首次发现五氟磺草胺、噻吩磺隆和单嘧磺脂对薇甘菊有良好抑制效果。

  • 标签: 薇甘菊 除草剂 鲜重抑制率 抑花率
  • 简介:薇甘菊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引起广泛关注,因其入侵能力强,给入侵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威胁。本文系统总结云南省林地薇甘菊防治研究进展:开发出"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薇甘菊风险评估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薇甘菊云南省潜在分布区域预测可靠性;筛选及复配出林地效好森草净+2,4-D钠盐,对土壤相对较为安全2,4-D+敌草快复合药剂;选用旱冬瓜、千果榄仁、柱花草等替代控制薇甘菊,同时还能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发现薇甘菊颈盲蝽是控制薇甘菊专化性强且取食量大重要天敌昆虫,实现了对薇甘菊种子扩散和无性传播有效控制。对薇甘菊防治,集成了监测预警、应急除治、生物防治、生态修复技术,形成林地薇甘菊绿色技术体系,但其仍是局部,未来还需要不断突破,使对薇甘菊局部应急逐步转为大面积持续生态控制。

  • 标签: 云南省 林地 薇甘菊 防治技术
  • 简介:【背景】深圳大面积果园已转型为生态公益林,但果树被入侵薇甘菊攀爬覆盖,严重地段已导致群落退行性演替,问题亟待解决。【方法】选取有多种生境转型果园,分片区开展以植树为核心生态改造试验,树种以种植后不进行人工除草抚育血桐、幌伞枫、阴香为主,辅以提高物种多样性为目标的演替中后期树种,均采用袋装大苗于2011年5月种植。【结果】树冠连续、郁闭果林片区,所植苗木死亡,林下草本稀少,始终无薇甘菊。在其他非郁闭片区,血桐幌伞枫生长良好且从未被覆盖;阴香虽于秋冬季被全覆盖但不死亡,次年春新枝穿透覆盖层正常生长;其余种苗木对薇甘菊处于劣势。【结论意义】郁闭度高果林片区林下光照弱,能阻止薇甘菊定居,无需人工干预;血桐和幌伞枫分别具抗/耐受薇甘菊覆盖特性,种后均无需抚育;其余树种则需抚育。因此,掌握各个树种特性,适地种植、按需精准定株抚育是转型果园低成本、技术简单、一劳永逸地薇甘菊生态改造精髓。应对有害藤本危害时,勿忽略筛选出不惧该藤本植物种可能,不使用农药、无有效动物或微生物天敌情况下,它们有可能成为生态安全改造树种。

  • 标签: 生态公益林 生态改造 藤本危害 抗覆盖 耐覆盖
  • 简介:近年来,铃木氏果蝇作为一种重要水果害虫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该虫已传入美洲、欧洲许多国家并不断扩散蔓延,对当地水果造成严重危害;该果蝇我国危害也呈逐年加重趋势.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有关铃木氏果蝇研究结果,综述了其生物入侵过程,分析了其生物入侵特点,重点介绍了国外针对铃木氏果蝇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最新研究成果.现有研究成果表明:铃木氏果蝇生态适应性强,扩散迅速,危害严重;加强铃木氏果蝇入侵生物学研究,对于该害虫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铃木氏果蝇 生物入侵 入侵生物学 入侵过程 防控
  • 简介:苹果蠹蛾是仁果类水果重要检疫害虫,在世界各地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对其化学防治、化学生态调控、病毒等防治方法研究较多,但仍不能满足该害虫需要,对新型技术需求日益增强。不育昆虫释放技术(SIT)是一种可控制甚至根除靶标害虫环境友好型技术,但传统SIT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较难区分性别筛选雌雄虫、辐射不育昆虫交配竞争力和适合度降低等问题,这些缺陷随着昆虫遗传修饰技术发展将得以解决,并将在害虫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本文综述了苹果蠹蛾主要技术研究现状,介绍了通过遗传修饰技术改善SIT技术策略,并综合分析了我国开展苹果蠹蛾遗传修饰研究情况和将其应用在苹果蠹蛾体系可行性及优势。

  • 标签: 苹果蠹蛾 害虫综合治理 昆虫不育释放技术 遗传修饰昆虫 可行性
  • 简介:【目的】随着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简称FocTR4))云南入侵、传播和蔓延,对云南香蕉产业产生严重威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蕉园定植香蕉后7个月内土壤中枯萎病病原菌TR4含量动态变化,明确不同香蕉品种大田抗性表现以及不同肥料效果,为枯萎病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用巴西蕉、桂蕉1号、南天黄和自主选育云蕉1号为供试品种开展田间试验,设置虾肽有机肥+虾肽特护+虾肽果叶康(简称:虾肽有机肥处理)、常规有机肥+微生物制剂(简称:微生物处理)和常规有机肥(简称:对照)3个处理,调查4个品种4个时间段枯萎病发病率和3种肥料防治效果。【结果】月平均枯萎病病原菌TR4含量均超过2000拷贝土壤条件下,4个品种发病率3个施肥处理中均表现出差异性,南天黄、云蕉1号发病率与其他2个主栽感病品种发病率差异达显著水平;3种施肥处理间发病率达显著差异,发病率从高到低表现为对照>虾肽有机肥处理>微生物处理。【结论】施用微生物制剂对降低枯萎病发病率起一定作用。南天黄抗病性较强,云蕉1号也表现出较强抗性,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良和提高抗性。

  • 标签: 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 发病率 品种 微生物制剂
  • 简介:苹果蠹蛾是威胁果业生产检疫性有害生物,已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7个省发生分布。陕西省是我国主要苹果优质产区,阻截苹果蠹蛾向陕西扩散是保护陕西乃至全国果业生产重要举措。通过对陕西苹果蠹蛾入侵风险、阻截过程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入侵路径,探讨策略。由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果汁加工原料果携带幼虫远距离方式传入陕西风险较大;由甘肃、宁夏等地经过陕西西部果区自然传播方式进入陕西风险加剧。提出加强果汁企业监管,拒绝携带苹果蠹蛾果品进入非疫区,是防止远距离传播最有效措施;做好自然传播策略措施研究,已迫在眉睫。

  • 标签: 苹果蠹蛾 生物入侵 传播路径
  • 简介: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和运行,促进了东盟农产品特别是热带水果向中国输入,随之极大地提高了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中国风险.如何保障东盟农产品输入中国同时又能有效阻断农业有害生物入侵是亟需解决重大难题.为此,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设立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预警平台”,华南、云南地区及越南、泰国、菲律宾、緬甸、老挝、柬埔寨东盟6个国家专家学者组建了联合攻关团队,建立了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入侵有害生物预警技术支撑平台,对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基础数据库、风险评估、快速鉴定、口岸监测、检疫处理和应急等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创建了以“境外监测指导、口岸检验检疫处理和境内应急”为核心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技术体系,并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示范应用.

  • 标签: 东盟 农业 入侵有害生物 预警 防控
  • 简介:[目的]苹果蠹蛾是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库尔勒香梨是苹果蠹蛾新疆果树种植区主要寄主.研究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新疆库尔勒香梨产区应用效果,可为该害虫绿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持续监测调查,掌握苹果蠹蛾在库尔勒香梨上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并通过定期调查诱蛾量和蛀果率,比较微胶囊迷向剂、迷向丝、常规化学农药对苹果蠹蛾防治效果.[结果]库尔勒香梨产区苹果蠹蛾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越冬,且死亡率较低.4月中旬越冬代羽化出土,5月开始为害?第1代成虫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微胶囊迷向剂、迷向丝、常规化学农药处理区每周平均诱蛾量分别为2.85、2.98、4.95头·台-1,平均蛀果率分别为2.25%、0.8%、0.99%,空白对照区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使用性信息迷向剂能够降低苹果蠹蛾第1代、第2代幼虫及成虫数量.

  • 标签: 库尔勒香梨 苹果蠹蛾 发生规律 迷向技术
  • 简介:车站编组自动化设备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列车编组安全性和效率,使用DYT可控停车溜器制动溜,减轻了作业人员工作条件和劳动强度,提高了站场自动化作业水平。文章对DYT停车器维修管理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设备更新时一些改进思路

  • 标签: DYT可控停车防溜器 维修 保养 管理 改进
  • 简介:长期大量实践说明,引进天敌防治外来入侵杂草传统生物防治方法是治理外来入侵杂草一条切实可行有效途径,但对其潜在生态风险——对本土生物直接或间接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利用传统评价方法预测候选天敌生态风险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1)寄主专一性测定过分依赖室内进行生理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对生态寄主范围(实际寄主范围)问题重视不够,后者指在新环境中一系列物理和生物条件下寄主利用预测;(2)在生理寄主范围测定中,过分依赖完成生长发育可能性,对行为、遗传性状以及系统发育关系重视不够;(3)风险评估中,过多强调对经济作物风险,而对自然生态系统风险重视不够。对此,建议:(1)鼓励对已释放天敌进行回顾性跟踪研究,从而为杂草生物防治实践提供生态学理论支撑;(2)在运用生物防治手段对付外来入侵杂草实践中,建议采用“有害推论”预防性原则,以避免面临入侵生物重大威胁时草率做出释放天敌决策;(3)评估候选天敌风险中重视生态效应风险评估。

  • 标签: 生物入侵 生物防治 杂草 非靶标效应 风险评估
  • 简介:[背景]红火蚁是一种严重威胁公共设施、动植物和人类安全重要害虫,在国际上被列为极具破坏性和攻击性入侵生物之一。自2004年我国大陆广东省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目前已扩散至南方多个省份。[方法]通过分析该虫进入、定殖和扩散可能性、危害影响和危害管理难度等5个方面,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中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利用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对红火蚁云南入侵风险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定性和定量风险分析,对其入侵云南风险做出综合评价,得出风险评估值R=2.25。[结论意义]红火蚁云南属高度风险有害生物,需云南各口岸进境检疫中实施相应风险管理,分析结果可为云南省开展红火蚁检疫提供参考。

  • 标签: 红火蚁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云南 风险分析
  • 简介:菜虫净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发出一种环境友好复合型防治瓜类、辣椒、豇豆害虫、害螨线虫中试药剂。为了进一步科学、合理使用菜虫净防治瓜类、辣椒、豇豆害虫、害螨线虫发生危害,探讨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安全性,以辣椒品种台湾特大黄皮角辣椒为研究对象,就菜虫净对棉铃虫防治效果及其处理前后辣椒种子发芽率、幼苗长势、移栽后辣椒株高、主茎粗、叶宽、分枝茎长、花蕾数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菜虫净1000倍液、1500倍稀释液不仅对棉铃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而且对植株生长具有良好促进作用;菜虫净500倍液虽然对棉铃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植株生长畸形。因此,综合考虑经济、高效和简便等因素,菜虫净1000—1500倍稀释液可广泛用于防治棉铃虫发生危害。

  • 标签: 菜虫净 辣椒 棉铃虫 防治效果
  • 简介:对生链霉菌Ⅲ-61产生抗真菌活性物质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组分,其最适配方为黄豆粉1.5%,蛋白胨0.3%,蔗糖1.0%,淀粉1.3%,磷酸二氢钾0.02%,硫酸镁0.025%,氯化钠0.5%,配咸水溶液,调pH至7~7.4,加碳酸钙1%。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获得了最优培养条件组合:液体种龄24h,接种量5%~10%,500mL摇瓶培养基装量为80mL,摇床转速240r/min,培养温度31℃,发酵周期96~120h。此优化发酵培养基发酵条件组合昕得菌株Ⅲ-61发酵液对主要靶标黄瓜灰霉病菌抑菌圈直径达49.5mm,较优化前提高了45.59%。

  • 标签: 链霉菌Ⅲ-61 抗真菌活性 发酵培养基 培养条件
  • 简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以产销量较大绿豆、小豆、芸豆、蚕豆、豌豆等为主要突破口,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低而不稳、栽培管理粗放种植技术落后、

  • 标签: 产业技术 食用豆 品种混杂退化 “十一五” 资金支持 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