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循环血液起着关键作用。血液成份的变化在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中十分重要。因此,采用血清、血浆或全血,是一个涉及临床医疗与科研质量的重要问题。WHO于2002年邀请41位专家进行专题研讨,并发表了一个报告,比较详尽地评述了血清、不同抗凝剂制备的血浆和全血在常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各种血标本相关指标的稳定条件。近20年来,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已进行了大量工作。虽然我国也有人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但还不够重视。例如,血糖测定,WHO推荐使用EDTA抗凝全血,肝素抗凝全血需谨慎应用;但明确指出不宜使用血清,否则测定值偏低。北美与欧洲很少采用血清测定血糖。但我国不少检验医学书籍仍然推荐使用血清,甚至在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推荐使用血清(浆)标本,将两者视同相等。产生这些不妥的原因,主要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教学中长期强调血清是缺乏纤维蛋白原的血浆所致。因此,明确血清与血浆的重要差别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血液 血浆 血清 临床检验 医学科研
  • 简介:目的:研究血浆脑钠肽在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3例阵发性房颤和1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浆BNP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BNP进行比较。结果:转复为窦性心律前,两房颤组BNP水平无显著差别,且均高于对照组,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两房颤组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心房颤动影响血浆BNP水平的分泌,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血浆BNP水平下降。提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发生的生化指标。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钠肽 心律转复
  • 简介:目的:探究肺癌患者与肺部良性结节病人血浆外泌体中蛋白质组的差异。方法:收集肺癌与肺部良性结节病人的术前血浆,随机选取肺腺癌病人血浆15例、肺鳞癌病人血浆10例作为实验组,肺部良性结节病人血浆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得到外泌体,定量质谱鉴定分析肺癌病人与肺部良性结节病人血浆外泌体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性,SDS-PAGE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验提取到的蛋白质。结果:共检测到血浆外泌体蛋白质253个,并初步确定其中18个在肺癌病人血浆外泌体中表达上调,8个在肺癌病人血浆外泌体中表达下调,免疫印迹法验证了上调蛋白质中的补体蛋白C4a。结论:鉴定出26个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质,为肺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候选分子。

  • 标签: 肺癌 血浆外泌体 蛋白质组 质谱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简介:目的通过对吸烟大鼠血浆尼古丁、可替宁含量的测定,探讨香烟在体内的内暴露水平。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160只,随机分为2、4、6、8、12周的低、中、高染毒剂量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呼吸道静式染毒,每日染毒一次,染毒周期为2、4、6、8、12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毒性效应,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吸烟大鼠血浆中尼古丁、可替宁的含量。结果香烟烟雾暴露组大鼠在第3周后逐渐开始出现间歇咳嗽,腹式呼吸加剧,鼻噪音等症状,暴露时间越长,症状越明显;染毒剂量越高,染毒周期越长,大鼠体重减少越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鼠血浆尼古丁的保留时间为7.5~8.5min,随暴露时间的延长,暴露剂量的增加,大鼠血浆中尼古丁含量较空白对照组(155±56.65)ng/mL有所增加;大鼠血浆可替宁的保留时间为11.5~12.5min;随暴露时间的延长,暴露剂量的增加,大鼠血浆中可替宁含量较空白对照组(340±41.97)ng/mL有所增加,且呈现剂量?反应关系,不同暴露周期间可替宁含量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暴露时间与暴露剂量存在交互效应(P<0.05)。结论香烟烟雾暴露可造成大鼠机体不同程度的损伤,大鼠血浆可替宁浓度能够有效反映香烟烟雾内暴露情况,且呈现较好的剂量-反应关系。

  • 标签: 香烟烟雾暴露 动物模型 尼古丁 可替宁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11月间在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174例,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排除深部真菌组、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各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153.4±37.0)pg/mL,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54.6±8.6)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4,P〈0.01);分析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以20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拟诊病例,3组间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以20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最佳诊断阈值。

  • 标签: 血浆(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诊断研究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人群空腹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及构成特点。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检测149名60—104岁的健康老年人空腹血浆游离脂肪酸(FreeFattyacids,FFAs)的水平,包括月桂酸(C12:0)、二十碳五烯酸(C20:5)、豆蔻酸(C14:0)、软油酸(C16:1)、花生四烯酸(C20:4)、亚油酸(c18:2)、软脂酸(C16:0)、油酸(C18:1)和硬脂酸(C18:0)。结果:血浆FFA水平呈偏态分布;含量占血浆总FFA10%以上的单个FFA有3种,分别为:C16:0,C18:1和C18:2,共占总FFA的80%。结论:C16:0,C18:1和C18:2为血浆总FFA的主要组分,可体现血浆总FFA水平,并给出了健康老年人群的血浆总FFA及9种亚组分的均值、四分位数及中位数水平。

  • 标签: 游离脂肪酸 高效液相色谱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即G实验)对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11~2017.4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患者中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132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检测动态系统及其试剂进行检测,用ROC曲线比较G实验、真菌培养、G实验联合真菌培养的检测结果。结果132例高危院内IFI感染的患者中,共有43例诊断为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真菌培养的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96%,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是0.72和0.80,G实验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88%,PPV和NPV分别是0.73和0.86;G实验真菌培养检测的敏感度提高为84%,特异度提高为92%,阳性预测值0.78,阴性预测值0.92;G实验Youden指数0.58,真菌培养Youden指数0.63,联合检测Youden指数提高到0.76;G实验结果、真菌培养结果及联合检测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757及0.798。结论G实验是一种快速、简便、实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联合传统真菌培养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价值。

  • 标签: (1-3)-β-D葡聚糖 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hs-CRP、IL-18及和肽素(copeptin)与冠心病类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36例对照组,41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4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均符合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肽素;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IL-18水平。结果:UA组与AMI组WBC、NEU、hs-CRP、IL-18、和肽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UA组比较,AMI组的hs-CRP、IL-18水平显著升高;IL-18与TG、LDL-c、hs-CRP及和肽素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浆和肽素与IL-18水平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其水平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临床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和肽素 IL-18 炎症介质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预后意义。方法:测定97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3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D-dimer、FIB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及预后价值。结果:肺癌组血浆FIB、D-dimer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肺癌组FIB与TNM分期有关,D-dimer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单因素分析提示FIB、D-dimer、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提示D-dimer、FIB是老年NSCLC患者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检测老年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可以指导预后,为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血浆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 简介:目的:明确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变化能否预测婴幼儿先心病术后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方法: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年龄≤36月的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患者的相关资料,检测体外循环(CPB)术后2h、12h、24h、48h和72h的血浆NGAL水平,分析NGAL与术后发生ALI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1例,术后发生ALI患者9例(14.8%)。所有患者CPB术后5个时间点的变化趋势为:CPB术后2hNGAL浓度开始升高,均值为27.28μg/L,至12h达到最高峰,均值为30.61μg/L,24h开始下降;其中12h、24h和72h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分组显示,NGAL浓度变化趋势主要在ALI组:ALI组患者12h、24h、48h和72h的NGAL浓度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变化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NGAL峰值浓度出现在12h,其均值为40.82μg/L;而无ALI组患者NGAL浓度只在24h和12h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LI组患者5个时间点的NGAL浓度均比无ALI组患者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NGAL在早期预测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发生ALI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肺损伤、婴幼儿
  • 简介:营林生产质量统计主要是针对在营林生产活动中的具体营林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类方式主要有按当年造林面积分类、按造林方式分类、按用途分类、按是否速生丰产林分等类。并对这些分类中的苗木壮苗率、I级苗率、合格苗率等进行统计。并进行营林经营成果与效益统计,统计的指标主要内容包括:森林覆被率、企业森林覆被率、林木覆被率、单位面积蓄积量、单位面积林木生长量以及营林经济效益指标。通过对这些技术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营林生产中的作业效率、营林企业的生产效益等与营林生产质量相关的关键指标。本文就是对这些统计相关的指标做深入的探讨。

  • 标签: 营林生产 质量统计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法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抑郁、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直肠癌患者100例,根据术后采取的干预措施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分别于干预前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焦虑情况,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早,且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焦虑及偏执等心理状态均显著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4%,对照组为88.7%,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干预对老年直肠癌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直肠癌 护理 老年患者 干预效果
  • 简介:目的: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实施免疫学检验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收集整理,从临床标本、试剂及仪器等可能导致免疫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因素入手,探讨出控制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有效方法。结果:通过分析可知,标本质量、仪器设备、人员素质以及实验室的温度、湿度等都是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在临床上,影响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对实验室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注意检验中存在的细节,从而有效的确保检验质量

  • 标签: 临床免疫检验 质量控制 有效方法 控制效果
  • 简介:甲真菌病是一种很常见而顽固的皮肤病,以往认为本病只是一个美容问题,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活动的日益广泛,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亦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甲真菌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患者生理功能及日常生活,患者精神情绪及心理状态,患者社会活动及家庭活动等。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的程度不同。不同部位、病程、范围的甲真菌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不同。

  • 标签: 甲真菌病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究消毒供应室在医疗器械方面清洗和质量的检测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月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清洗资料给予分析。结果:供应室在医疗器械的清洗方面存在折一定的问题和隐患,分别采取良好的清洁措施和严格的质量检测,促进合格率的提高。结论:消毒供应室为医院重要的基础部门,清洗和消毒质量会对医院的感染情况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清洗力度和质量的检查,减少院内感染。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医疗器械 清洗和质量检测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复方山豆根颗粒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复方山豆根颗粒剂中的山豆根、黄芪、鱼腥草.结果生产工艺具有可行性,质量可以控制且有保证.结论实验研制出的复方山豆根颗粒剂生产工艺与检验方法,可靠性高,可控制产品生产与质量.

  • 标签: 复方山豆根颗粒剂 制备与质量 控制
  • 简介:在当今高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对生物等科目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因而产生了严重的偏科现象.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成为生物教师需要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当今高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有关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和措施.

  • 标签: 高中生物 教学质量 提高
  • 简介:【背景】福寿螺因其食性杂、抗逆性和繁殖力强以及自然天敌少等不断扩散,侵害农作物,被列为我国首批外来人侵物种。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对其的防治与监控。自然界中福寿螺存在2种壳色——黄色和黑色,壳色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广东省福寿螺多以黑色为主,福寿螺倾向于与不同壳色的螺交配。壳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交配的选择性,但2种壳色的福寿螺繁殖力指标差异不显著。而关于这2种壳色的螺在形态学上的差异鲜有报道。【方法】利用生物统计软件和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研究2种壳色福寿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2种壳色福寿螺的体质量、层高的变异系数较大,且黄色比黑色变异系数大。对黄色福寿螺体质量影响较大的依次为壳高、口宽;对黑色福寿螺体质量影响较大的依次为口宽、层高。【结论与意义】2种壳色福寿螺在形态性状方面差异显著,可以将壳色作为特征标记,为福寿螺的监测与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形态参数 通径系数 决定系数 体质量
  • 简介:西药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与人身安全,具有较高的质量标准.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西药生产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就西药生产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为西药生产质量的控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西药 生产过程 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