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宣告宗教批判已经终结,继而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转向对现实的批判。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一以贯之地推进其宗教批判思路,分别从三个层面考察宗教批判“道成肉身”转化成了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由此揭开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神秘面纱。以宗教批判为线索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在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和其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之关系所作出的批判性反驳,此外,对于研究改革开放视域下中国社会意识变迁之哲学基础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宗教批判 拜物教 资本主义
  • 简介:一、引言目前对“资本主义”通常有三种解释,分别将“资本主义”定义为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的雇佣关系;市场关系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一般的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也就是从对“资本主义”的第三种解释出发。认为“资本主义”一词是指一种生产方式:

  • 标签: 资本主义 争论 概念 社会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 雇佣关系
  • 简介: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 标签: 唯物史观 《资本论》 创作过程
  • 简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生态危机及其解决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问题上的阐述。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资本的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将成本外在化。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资本主义的成本外在化也获得了全球向度,在将第三世界国家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同时也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它们。中国要坚持人本和生态原则高于资本和市场原则的立场,构建生态文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标签: 生态 资本 市场
  • 简介: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告诉我们,当资本主义在世界上还处于优势和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首先不是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必须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资本主义较长时期发展,然后再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的失败,从源头分析是没有将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和政策贯彻到底造成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将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运用于的实际,重新链接我国“过渡时期”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实践的历史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当代资本主义的一切新成果来重构和夯实社会主义的基础,然后再稳步地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过渡。

  • 标签: 列宁 国家资本主义 思想 当代启示
  • 简介:在工业化民主国家里,审美品味,即鉴赏与享受的能力对促进消费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几十年来,资本主义已经逐渐发展成了审美品味的资本经济。审美资本主义决定了消费者的审美品味将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动力。追溯近代审美品味产生的过程,它首先诞生于宫廷,宫廷使品味成为一种独有的特殊的系统,这个系统比礼仪系统更重要,它已成为了社会关系的支柱,是经济和社会成功的原动力。好品味的诞生属于文艺复兴以来解放思潮的一部分,这一思潮是以神学价值的衰落和人文价值的崛起为特征的。品味给我们提供了这种直接体验,把我们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它建立在对规则的认可和反对的双重机制的基础上的。从宫廷的审美品味走向大众的审美品味,从少数人影响到大多数人,好品味不仅满足社会认可的需求,也满足了物质享受的愿望,其背后的推力正是商品消费生产。

  • 标签: 审美 资本主义 贵族制度 品味
  • 简介:晚年马克思从未放弃完成《资本论》体系的最初构想,即“六册结构计划”。晚年马克思所作的《历史学笔记》,并非一部没有主线可循的纯粹史学摘录和读书笔记,也不仅仅是对社会形态演进的探索.而是《资本论》的继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摘录的大量历史资料背后,对社会形态演进的考察背后,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的探究。《历史学笔记》正是为完成《资本论》体系构想的后半部分而做的准备工作,它为“国际贸易篇”、“世界市场篇”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依据和理论观点,阐发了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许多世界历史观点及研究方法,是唯物史观的升华和新贡献,是世界史观的深化和具体化。

  • 标签: 晚年马克思 《历史学笔记》 《资本论》 世界历史
  • 简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它在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出现的很多情况令人堪忧,尤其是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引起人们思想的强烈波动,一股脑将这些问题归咎于资本的降临。然而,是否的确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资本造成的不良后果?澄清这一问题就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迫切任务。

  • 标签: 市场经济条件 社会主义 资本 逻辑 经济发展 贫富差距
  • 简介:晚年马克思从未放弃完成《资本论》体系的最初构想,即"六册结构计划"。晚年马克思所作的《历史学笔记》,并非一部没有主线可循的纯粹史学摘录和读书笔记,也不仅仅是对社会形态演进的探索,而是《资本论》的继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摘录的大量历史资料背后,对社会形态演进的考察背后,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的探究。《历史学笔记》正是为完成《资本论》体系构想的后半部分而做的准备工作,它为"国际贸易篇"、"世界市场篇"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依据和理论观点,阐发了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许多世界历史观点及研究方法,是唯物史观的升华和新贡献,是世界史观的深化和具体化。

  • 标签: 晚年马克思《历史学笔记》 《资本论》 世界历史
  • 简介:人们习惯上认为列宁早年是主张在俄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列宁在登上俄国社会政治舞台之初的确发表过不少肯定资本主义积极作用的言论,但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不如说是为了在俄国更快地消灭资本主义。列宁就基本信念而言,是从根本上否定资本主义的。正因为如此,他才在发表肯定资本主义的言论仅仅过去20年、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仍然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就发动了旨在彻底阻断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十月革命。

  • 标签: 列宁 俄国资本主义 阻断而非发展
  • 简介: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来透视现代性问题的,他的现代性思想与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相关。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看作现代性赖以存在、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现代性”。但这并不是指现代性就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定的发展形式或实现方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之外,还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代性”等其他类型的现代性发展形式。马克思主要依据现代性的内在发展逻辑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寻求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主义现代性 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 简介:资本论》第3卷是恩格斯在马克思手稿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它是考察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关系的重要文本。根据MEGA2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一方面,恩格斯尽可能地保持了马克思手稿的原貌,不做改动;另一方面,恩格斯又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马克思的手稿,例如对马克思简单叙述的地方进行详细清晰地论述、统一符号、增写导论等等。对于恩格斯编辑马克思手稿的考察并不涉及恩格斯是否歪曲了马克思,因为有大量证据表明,恩格斯在编辑工作中并没有任意而为。毋宁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恩格斯的编辑方式是否是《资本论》第3卷唯一的编辑方式。

  • 标签: 《资本论》第3卷 马克思手稿 恩格斯 编者 作者 编辑出版
  • 简介:当代帝国主义中,国家作为权力和国家内的资本有不同的运行逻辑,前者以一定领土为基础,资本则奉行无限积累和地理扩张。国家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它们相互支持可以形成霸权。资本虽然追求无限积累,但必有空间或者地理的限度。这就是危机的原因。

  • 标签: 新帝国主义 空间 剥夺性积累
  • 简介: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在消解商品、货币、资本关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生成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理论。这一理论,是在对现实经济关系的批判基础上,经过严密的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的逻辑推理而建立的,这使得其该部著作中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推论过程。以此理论来审视其中国形态——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 标签: 《资本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形态 反思
  • 简介:王小锡教授与艾伦·吉伯德教授近期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一次学术对话,双方就规范表达主义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依据、元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对接、道德资本与道德作用的发挥机制等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 标签: 王小锡 艾伦·吉伯德 道德资本 对话
  • 简介:云南省是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具有丰富的佛教旅游源,极具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对云南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当前西部地区宗教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 标签: 云南 佛教文化 旅游开发
  • 简介:马克思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只分析了自由竞争阶段的生态问题的特点,无法分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许多新的特点。基于自由竞争时代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脚踏车式的生产导致了资本主义的新陈代谢断裂,导致了对资源与环境的过度消耗。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者和激进政治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巴兰、斯威齐以及史奈伯格等人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浪费等而导致的生态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生态学
  • 简介:运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思想来剖析今天的美国霸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战后美国霸权的经济实质是美元霸权。美元霸权推动美国经济日益加深其寄生性和腐朽性。美国维系美元霸权,追求垄断利润的目的,日益推动其成为21世纪全球战争的最大策源地,并将最终导致美国的衰落。

  • 标签: 列宁 美国 霸权 美元霸权 帝国主义
  • 简介:列宁《哲学笔记》的辩证法,主要是在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双重语境互动中所形成的关于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一致”的辩证法。由于不理解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不仅造成了把辩证法当成“实例的总和”和“抽象的方法”的“两极相通”,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变成朴素的辩证法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成直观反映论的“双重还原”,而且特别是导致了把列宁的辩证法归结为与“实践论的辩证法”相区别的“认识论的辩证法”,从而曲解了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因此,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深化对列宁《哲学笔记》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 标签: 《哲学笔记》 辩证法 认识论 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