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社会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之后,人们的民生诉求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范畴,而更多地关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的权利保障与实现,并以此为依据,对执政党的执政动机、执政能力做出独立判断,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整体形象、社会公信力以及建立其上的执政合法性便与民生直接挂起钩来。由于执政资源各要素在执政资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所发挥的效能不同,执政资源各要素的开发从来就不可能是平行推进、均衡发展的,而是立足时代特点,围绕执政资源体系中的核心元素,即以民生资源为内核的合法性资源的开发与优化来展开,这就是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的基本逻辑。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而民众的民生需求又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层面入手,系统加以推进。

  • 标签: 民生 执政资源 开发
  • 简介:人类从苍茫的远古水域走来,向苍茫的彼岸划动小舟。与生俱来的孤独之感,永远尾随鲜活的生命……

  • 标签: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 简介:《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中有张生跳墙的情节,跳墙之事则缘于第二折中张生对莺莺所作诗的理解。对于这一情节的解读,大多数人认为是张生在情急之下错解诗意,而从这首诗的本身入手进行分析证明“张生跳墙”不是由于他错解诗意,而是出于一种心理暗示,从中亦体现出了作者对真情的赞颂。

  • 标签: 解读 《西厢记》 心理暗示 张生 诗意 情节
  • 简介:去德化,缘于家中供奉的药师佛来自德化。柔和的米白色,细腻的线条,没有上釉的温润,令观者皆生欢喜向往之心。加之早年间习茶,最普遍的茶具是德化白瓷。那白色虽然有些冷调,并且因为普遍而贬值,但也因与茶禅都相关,让人留意。

  • 标签: 德化 药师佛 茶具 普遍 供奉
  • 简介:哲学所探讨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决定着人在世界中所采取的生存方式。西方古代哲学和西方近代哲学所阐释的人与世界的不同关系决定了西方古代人和西方近代人在世界中的不同生存方式,合理的生存方式应该是既能综合上述两种生存方式优点又能克服它们局限的生存方式。康德同时通过自己哲学的认识论和存在论阐明了人之有限与人之无限的两种见解,他关于人的两种见解所体现出来的生存态度其实就是对于人合理的生存方式的诠释。康德关于人的两种见解所体现出来的生存态度十分类似于海德格尔所提出的人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采取的应有生存态度亦即"泰然任",若是考虑到康德和海德格尔所处的不同时代,那么,康德的那种类似于泰然任的思想便会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 标签: 泰然任之 有限的人 无限的人 生存方式
  • 简介:明清易代之际,诸多文人失节仕清,陈遴便是其中之一。陈遴有《浮云集》十二卷刊印行世,从陈遴一生的作为以及他的诗作,可以看出他的晚年心态。陈遴对自己仕清并没有懊悔之意,他后悔的是自己在官场斗争中没能早点清醒。

  • 标签: 晚年心态 考述 《浮云集》 明清易代 失节 诗作
  • 简介:基督教的历史,既是一部跨民族跨地区传布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信仰本色化、本地化、处境化的历史。这是基督教之本质属性及信仰生活的需求,是教会为使基督信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境遇中生存和发展所作的努力,也是“本土”基督徒以自身的文化资源来表达心灵深处的信仰体验的历程。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本地化、本色化相处境化的历程,我们称之为中国化的历程。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历经文化、政治的冲击,依然能够存在、发展,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原因所在。

  • 标签: 基督教 中国化 基督信仰 文化境遇 文化资源 跨民族
  • 简介: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中”的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的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以儒家的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的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中”的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中”训为“常”更为合适。

  • 标签: 规律
  • 简介:牟宗三先生提出的以道德形上学为圆教解决德福一致的命题,不少学者认为这仅是赋予存在以道德意义,主观上的解决等于没有解决。本文完整地分析了道德形上学的各个要素,认为该理论有自身的逻辑推衍,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要,立足于精英式的实践与体证,对圆善问题有着独到的解决方式。

  • 标签: 牟宗三 圆善 道德形上学 两层存有论
  • 简介:1.导言中国礼仪之争(ChineseRitesControversy)是17-18世纪天主教在华传教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中国礼仪的论争。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Ricci)切实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对理解教义所造成的巨大障碍,从而开始刻苦研习中国经典,制订了"易佛补儒"的传教策略,利用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上帝等概念来论证

  • 标签: 中国礼仪之争 诠释学 利玛窦 在华传教 RICCI 中国经典
  • 简介:幼儿爬行是一个系统性.连贯性的动作体系,不仅包含若干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有显著的特征,外在影响因素多。因此,要想设计好助爬玩具,首先要把它当作一个产品系统来看待。设计的对象是幼儿而不是物,此类产品作为实现爬行方式的手段,它必须在一定的时空环境,文化氛围和特定的生活方式中,在各种相互联系的要素的整体作用下,才能实现其功能。

  • 标签: 系统性 设计 玩具 概念 时空环境 生活方式
  • 简介:古人字前的“伯”:“仲”、“季”或“子”,或存或省,并非不可变通。《论语·雍也》篇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上博楚简《仲弓》显示仲弓向孔子请教的多是临民为政之道。《说苑·修文》说“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术”,这些皆可间接证明苟子承传了孔子、仲弓一系之外王儒学。在《孟子》书中,提到孔门十哲中的九位,唯独少了仲弓,苟子则极力批判子思和孟子。由此看来,弓荀学派之外王儒学,与思孟学派之内圣儒学相区分,似并非向壁虚造。

  • 标签: 荀子 子弓 仲弓 孟子 儒学
  • 简介:儒教问题的争论,是事关文化建设与民族记忆的大问题。无论名称如何,存在一个儒教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舍此无以解读中国历史。自历史言之,儒教传统一方面与政治结构相融合,镶嵌于政治结构中,另一方面镶嵌于以宗族、家庭为代表的宗法制度之中,所以方能延续数千年之久。在价值多元、宗教多元背景下,丧失正统地位及政治扶持的碎片化的儒教该如何应对世俗化、多元化的社会?儒教是否只能以碎片化的状态进入当代?在原有的载体崩解之后,作为弥散型宗教的儒教,需重新寻找“挂搭”之处,或者以他体为体,或者以自体为体。实践中,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1.以儒教自身“被发明的传统”为体;2.以儒教为基础的新兴宗教为体;3.以其他制度宗教为体;4.以儒教为公民宗教。在儒教凭借各种载体复兴之外,以儒教为公民宗教的设想,长远看来,或许是较为可行的方向。

  • 标签: 儒教 儒教游魂说 儒教复兴 公民宗教
  • 简介:摘要:夏含夷先生以《左传》占筮实例论证传统“卦”说法不可靠,认为传统“某卦某卦”的“卦”说法并不是指变卦,而仅仅是指定某一卦某一爻的方式;那么又是以什么方法来指定某一卦的某一爻的呢?夏先生以《左传》等占筮实例中存在连续两次或多次贞筮的情形进行推测,以为其可能正反映了得到“某卦某卦”的整个过程:前一次贞筮得卦,后一次贞簸得爻。夏先生的这些观点虽然新颖,但却是靠不住的。如果夏先生关于卦的说法是正确的,则占断时只会用到主卦而不会用到卦,可实际上《左传》占筮实例中不仅用到了卦的卦象,也用到了卦的爻辞,说明变卦是实际存在的,“卦”并不仅仅是指定某一卦某一爻的用语。而且《左传》等占筮实例中,虽然的确存在连续两次或多次贞筮的情形,但它们绝不是前一次贞筮得卦,后一次贞筮得爻的情形,而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一次完整贞筮过程;包山简或葛陵简等出土文献同时得出两个筮数易卦的筮例,也不可能支持夏先生前一次得卦,后一次得爻的观点。夏先生的解释明显存在误读。

  • 标签: 之卦 变卦 《左传》 贞筮 占筮 筮数易圭卜
  • 简介:一、企业美学与美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对企业美学的关注,是王旭晓教授对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企业美学不仅仅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美学领域,把美学的视角从形而上的学理性思辨,引向了现实的经济生活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她带来了全新的学科跨界研究的思路,以及把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引入了这一传统上一直属于抽象理论思维的学科,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研究的视野,推动了美学从象牙塔中向现实生活的回归,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研究企业美学的过程中,王旭晓教授还吸纳了来自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美学研究者,组建和培育了一支逐步壮大的研究队伍,为中国企业美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企业美学 美学思想 王旭 审美之维 中国当代 美学发展
  • 简介:德国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研究长期以来存在重视先秦、轻视宋明的倾向,但德语世界对朱熹思想的译介活动和阐释工作也并非没有其积极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其译介活动的悠久历史和阐释工作的层出不穷上。对朱熹思想在德语世界中的接受进程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为一场真正对话做好准备,然而目前所看到的德语世界的朱熹思想研究大都不能令人满意,都还难以经得起学术性的严格推敲,这一现象反过来必然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思想对话的真正本质。

  • 标签: 朱熹 理学 德国汉学 中国哲学
  • 简介:《圣经》要求善待贫民的律法十分丰富。“摩西律法”由于有时内外有别,在犹太教具有一定的民族狭隘性。耶稣的言传身教突破了犹太教的这种狭隘性,但因其强调对上帝的信靠和对天国福乐的期盼,具有较强的彼岸性。《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作为青年马克思《莱茵报》时期重要的法学评论之一,其“穷人的习惯法”思想是从法学的角度对犹太基督宗教善待贫民的律法和文化传统的扬弃,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此阶段剧变中的宗教思想观念。

  • 标签: 善待贫民 青年马克思 穷人的习惯法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 简介:本文拟针对阿多诺(TheodorW.Adorno)的《美学理论》一书,就其对艺术的审美理论省思部分进行一种文本解读,认为阿多诺从黑格尔的美学定义出发,着重对艺术与艺术品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他强调艺术本质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精神应是艺术作品的一种内在契机,艺术作品的谜语特性则通过最为外在的形式表达出来。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精神性实体,其真理性内含(truthcontent/Wahrheitsgehalt)是对作品之谜的解答,而一种批判的意识将与这种真理性内含相关联。

  • 标签: 阿多诺 《美学理论》解读 艺术精神 作品形式
  • 简介:作为部队建设的根本,如何提高官兵战斗力是永盛不衰的话题。信息化条件下,官兵的心理素质与战斗精神对部队战斗力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无论是中国古代兵书,还是美军现代化研究,都将心理素质和战斗精神作为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试图理清心理素质和战斗精神与战斗力的关系,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有益的思考。

  • 标签: 心理素质 战斗精神 战斗力提升 教育训练
  • 简介:《吕氏春秋》《上农》四篇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农学著作。《上农》篇集中论述了先秦农家的重农治国主张,《任地》《辩土》《审时》-篇主要总结了先秦农业生产经验。对《任地》《辩土》《审时》三篇的内容体系问题农史学界有争议。本文认为《任地》《辩土》《审时》三篇既不像夏纬瑛所说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也不像许富宏所说“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

  • 标签: 《吕氏春秋》 《上农》四篇 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