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对122名大学新生进行了半年追踪,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法考察适应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入学三个月时初次测试(T1),初测半年之后后测(T2)。结果发现:(1)幸福感和适应性之间显著正相关,同时预测的效果高于继时预测;(2)交叉滞后相关分析表明,适应性T1对幸福感T2的预测(r=0.50)高于幸福感T1对适应性T2的预测(r=0.32);(3)学习适应性T1(18%)和人际适应性T1(11%)共同预测主观幸福感T1中29%的变异;(4)控制初测总体适应性T1(31%),对大学的认可度T2(21%)和个人情绪适应性T2(3%)还可以解释幸福感T2中24%的变异。因此,本研究发现大学生适应者更幸福,而不是幸福者更适应。该结果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具有一定的教育启示意义。

  • 标签: 适应性 主观幸福感 交叉滞后分析 大学新生
  • 简介:为了理解“幸福”的含义,首先有必要简要阐释“幸福”的反义“不幸”。从最早的阿拉伯语词典的阐释到《古兰经》对该词的运用,描述“不幸”这一概念的词汇大致有如下一些:“巨大的灾难”“悲惨”“困难”“厄运”“苦难”等等,每个词项明显展示了内在和外在都面临的严重情状。

  • 标签: 幸福 伊斯兰 定义 《古兰经》 阿拉伯语 不幸
  • 简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幸福是老年这一特定人生阶段的幸福,它以老年个体的存在为形式,关涉到老年群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是老年人的主观体验感受和整体生活实践。老年幸福实现的伦理基础就在于幸福权的确立、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老年需求的满足。老年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养老政策、完善老年权益实体法律制度和完善老年权益程序法律制度。

  • 标签: 老年幸福 伦理基础 制度保障
  • 简介:幸福思想是自古希腊以降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马克思之前的学者在思考幸福问题时常将幸福与德性、至善或快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是幸福的,城邦的至善目标是幸福;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奥古斯丁认为,任何世俗的幸福都是低级的,只有通过信仰上帝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从功利主义者到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对幸福问题进行了探讨。马克思幸福思想继承并超越了前人的幸福理论,主张幸福的实现既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也是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辩证统一。

  • 标签: 马克思 幸福思想 德性 至善
  • 简介:采用广义问题性网络使用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社交焦虑量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对465名大学生进行了间隔6个月的两次调查.以探索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幸福感显著负相关,与社交焦虑、抑郁显著正相关;(2)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之间存在单向预测作用.即前期的问题性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幸福感、社交焦虑、抑郁。并且这种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生.前期的问题性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社交焦虑;对于女生,前期的问题性网络使用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幸福感和抑郁。

  • 标签: 问题性网络使用 幸福感 社交焦虑 抑郁
  • 简介: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手机依赖量表、社交焦虑量表(IAS)和Campbell幸福感量表对江苏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收回有效问卷598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社交焦虑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且社交焦虑在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由此可见,手机依赖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降低.而且也能够通过导致社交焦虑进一步影响主观幸福感。

  • 标签: 手机依赖 主观幸福感 社交焦虑 大学生.
  • 简介:在社会比较的视角下探讨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消极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和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消极社会比较问卷、社交焦虑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79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使用通过消极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2)该间接效应受到社交焦虑的调节,相对于低社交焦虑的青少年,高社交焦虑青少年的社交网站使用诱发更多的消极社会比较。

  • 标签: 社交网站使用 消极社会比较 社交焦虑 幸福感 青少年
  • 简介: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都会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但三者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尚不清楚。为考察其影响力的大小,本研究采用了优势分析的方法。选取心理韧性量表、UCLA孤独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分别测量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孤独感、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量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测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于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的预测力大于自我效能感.本研究提示减少孤独感是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对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心理韧性 孤独感 自我效能感 优势分析
  • 简介:为探究师生关系和自尊在中学生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亲子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自尊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北京地区八所普通中学的273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亲子依恋、师生关系、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2)中学生亲子依恋不仅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而且还通过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师生关系—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效应。

  • 标签: 中学生 亲子依恋 师生关系 自尊 主观幸福感.
  • 简介:以374名农村青少年为被试,基于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的比较,探讨了个体行为自主决策、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亲子亲合与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能显著正向预测两类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其消极情绪。(2)对于非留守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与母子亲合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行为自主决策仅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非留守男生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母子亲合则显著负向预测非留守女生的消极情绪;但是,这种性别差异不存在于留守青少年之中。(3)对于非留守青少年,母子亲合在其行为自主决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低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高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关联。

  • 标签: 留守青少年 行为自主决策 亲子亲合 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