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历代学者多用"获麟绝笔""获麟乃书"指向"西狩获麟"及《春秋》文本的结束,指出孔子书写《春秋》与"麟"的关系。《春秋穀梁传》未曾出现关于"绝笔""始书"等有关书写的词汇,但范宁以降的《穀梁》家多以"文成麟至"诠释《穀梁》"西狩获麟"义,然而这种诠释并不能从《穀梁》传文体系中获得依据。就传文而言,其要点在于诠释"麟"而不是"获麟",其目的在于论证"麟"之于"中国"的意义,用"不使麟不恒有于中国"诠释"麟"之于"中国"的象征与永恒。传文虽然没有提及孔子及其书写,但从《穀梁》的诠释中,仍可以看出孔子撰写《春秋》之所以在"西狩获麟"搁笔,饱含孔子对中国文化与未来的期许与守望。

  • 标签: 《春秋穀梁传》 西狩获麟 中国 孔子
  • 简介: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精通绘画十分重要.绘画是对画家个人意识的映射和观念的书写,兼做画家的建筑师通常通过绘画寻求建筑设计灵感,并将其艺术意念和设计诉求同时传递到绘画创作和建筑设计中.柯西耶就是如此,在他的整个建筑设计生涯中,其作品的建筑形态风格也随着其绘画风格从传统写生,到纯粹主义,再到自然之物的描绘,乃至后期的粗野主义绘画和雕塑,以及最终的回归而相应地改变,在这五个阶段中,其设计手法判若两人,带给人们无限的启迪与思考.

  • 标签: 柯布西耶 建筑形态 绘画 内在联系
  • 简介:本文以帕木竹巴·多杰嘉波文集中所收两篇息派文献《息文库》和《息解梦中书》为起点,探讨了多杰嘉波与息派之间的渊源,钩沉12世纪西藏佛教部派初创时期噶举、息两教派之间关系,对两派在东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交集进行考论,即黑水城文书中传承自息、噶举的不同教法,很可能同时与噶举、息两派有关。此外对多杰嘉波所获息教法来源做了初步讨论,认为其传承虽源于息派祖师帕当巴桑杰,但却并不是藏文记载中所说的"帕当巴桑杰亲传",而是习自帕当巴桑杰的女弟子玛姬夏玛或玛姬拉准。

  • 标签: 帕木竹巴·多杰嘉波 息解派 帕当巴桑杰 息解文库 息解梦中书
  • 简介: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雍和宫与嘉木扬·图丹大师(文章中,简称:图老师)的关系,对社会和谐、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作用;体现雍和宫的历史地位及其一代高僧对'草原丝路'的贡献。

  • 标签: 雍和宫 嘉木扬·图布丹 蒙藏佛教
  • 简介:《老子》一书五千言,看似往而不返,实则有着明确的逻辑理路。开宗明义所言之“道”非“常道”,其所言之“名”亦非“常名”,并以有无之和合而为“道”玄妙之所在;继而以“遮诠”的方式对“道”进行描述而非定义:“道”本身不是一具体物,故不可对“道”是什么来进行言说,若能言说“道”为何,“道”就具有规定性和确定性,是此物则不能是彼物,更不可言创生万物。

  • 标签: 《老子》 生命共同体 “玄同” 社会 “道” 逻辑理路
  • 简介:产生于魏晋时期的《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与刘宋出世的《三天内经》,都是宝贵的道教典籍,蕴含着当时正一道的神学思想。经过认真剖析,本文从前者归纳出7条神学思想,从后者归纳出6条神学思想。从中可以发现,在魏晋到南朝初期的正一道经典中,不仅关注的神学问题有所转换,一些神学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可以窥见道教的主体性与佛教的“作用”。

  • 标签: 魏晋南朝 正一道 神学思想
  • 简介:《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而撰写的。重读《哲学的贫困》是对马克思这部著作发表170周年的纪念,也是对这部著作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意义的再探索。《哲学的贫困》第一章'科学的发现'在集中于蒲鲁东构成价值论批判中,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有决定意义的论点作了阐释,实现了从劳动价值论质疑者到赞成者的转变。《哲学的贫困》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第一节'方法',分七个方面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作了总体批判,实际地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在逻辑;第二节至第五节对蒲鲁东关于'经济进化的系列'的方法和理论作了多方面的批判,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及其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得到广泛阐释。最后,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经济斗争和政治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立场和核心观点。

  • 标签: 马克思 蒲鲁东 《哲学的贫困》 政治经济学
  • 简介:《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马克思1864年上半年撰写的《资本论》第一卷最后一章的手稿。《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分作三节,阐明的核心观点和基本问题是,孕育着剩余价值的商品作为资本直接生产结果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资本的生产过程向资本的流通过程过渡的中介关系。马克思对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结果阐释表明:不仅生产过程的物的条件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结果,而且物的条件的特殊社会性质也是如此;直接生产过程是具有特殊资本主义特征的整个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裂为两极”趋势,为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新的社会形态创造出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虽然没有收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但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从直接生产过程结果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出的探索,无论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还是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历史与当代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