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天灾人祸不断,救治太平成为社会普遍愿望。与当时各种救世方案相较,《太平经》从一个独特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正文正辞。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揭示《太平经》正文正辞以治太平的具体内涵:(1)欲治太平,必当随顺天地之格法,而《太平经》即是天地格法的最高代表。故以《太平经》为真文正文而案行之,即可治太平。(2)“身国同治”为《太平经》的一贯思路,在具论“治身”、“治国”的过程中,《太平经》又表现出相当的“文书”崇拜意识。

  • 标签: 《太平经》 正文正辞 天地之格法 身国同治 文书崇拜
  • 简介:太平天国和同光新政吴春梅太平天国和同光新政是影响晚清政局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太平天国是爆发于19世纪50年代的农民起义,同光新政则发初于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硝烟之中,是统治者在新形势下的自我调整。两者的性质和目的迥异,似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其实不然,...

  • 标签: 镇压太平天国 同光新政 清政府 李鸿章 军事工业 农民起义
  • 简介:太平经》作为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其宗教美学思想带有明显的伦理化趋向。它赞“道”之美为“神”,体现了早期道教超越现实的美学要求;它将类美感的“喜乐”,当做通向“道德”的起点和门户;它将心灵的“清静”状态,作为符合“天地之至情”的趣味。这说明,它的美学思想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应有其特定地位。

  • 标签: 《太平经》 伦理美学 “神” 宗教伦理 伦理化 美学思想
  • 简介:本文先引述了的版本问题,进而简要分析了其成书时期、著者、思想来源以及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的'治国'所运用的'三'和'承负'两种思想,最后将其'治国'思想归结到君、臣、民'三合相通','立致太平'上.

  • 标签: 《太平经》 三合相通 承负
  • 简介:汉桓帝时,襄楷献上《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于朝廷。有关部门审阅后,建议处楷以死刑。桓帝不以为然,认为“楷言虽激切,然皆天文恒象之数,故不诛。”(1)本文论述《太平经》的天文恒象之说,以备一格。

  • 标签: 《太平经》 天文恒象 元气 道教 阴阳学说
  • 简介:2005年4月26日至31日,上海城隍庙法务团一行21人,以上海城隍庙庙管会主任吉宏忠道长为团长,应香港青松观邀请参加“青松观乙酉年太平清醮”仪式。

  • 标签: 上海城隍庙 2005年
  • 简介:我们古老文明的祖国,远在战国时期医学便已达到相当高度,出现了体系较完整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数千年来,我国的医学积累了广博丰富的文献资料,就现有书目记载便有五、六千种,至於散录於经、史、子、集、文艺作品以及《道藏》、《佛藏》中的,更是丰富多彩。东汉出现的《太平经》,里面便包含有古代医学方面的宝贵资料。

  • 标签: 《太平经》 《道藏》 佛藏 黄帝内经 战国时期 三洞珠囊
  • 简介:<正>《太平经》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早期经典,《圣经》则是西方世界的宗教基督教的经典。由于宗教与道德是结合在—起的,这两部宗教的经典都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又由于两种宗教的产生,有着大体相同的历史背景,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夜,基督教则产生于罗马帝国领地内奴隶起义和民族起义蜂起的年代。因此,

  • 标签: 《太平经》 伦理思想 《圣经》 合校 道德基本原则 上帝
  • 简介:太平经》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对“文”进行义界和阐释,认为经籍、法典、科律之属谓之文;浮华文饰之属谓之文;记事稽核之属谓之文,体现了汉代杂文学背景下的泛文章观念。特别是它在汉代“疾虚妄”的批判思潮影响下的对文章艺术特质的否定。一方面体现了淫辞丽赋的消极效应,另一方面反映了道教崇尚质朴的本质属性。至于《太平经》对文的起源的看法,表现了汉代宇宙发生论和认知的类推思维对它的影响。

  • 标签: 《太平经》 宗教神学 艺术特质 批判思潮 意识形态 道教
  • 简介: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自东汉张道陵天师正式创教以来,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历史。道教教理教义,承继了中华始祖黄帝和东方哲圣老子的思想,沿袭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的传统思想,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 标签: 道教 教理 传统宗教 教义 天道 老子
  • 简介: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同时,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 标签: 《太平经 《抱朴子》 道教 美学思想 中国 美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