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佛足迹崇拜是早期佛教对佛陀崇拜的一种重要形态,反映了那个时代佛教徒与佛陀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早期佛教的佛陀观与实践方式。而佛足迹石崇拜又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崇拜类型,不但在佛教崇拜中具有支撑与引领的作用,而且在早期的佛教信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术界过去对佛足迹崇拜的研究非常薄弱,尤其是对印度佛足迹石崇拜的渊源与特色等问题不甚明晰。通过分析《大唐西域记》中关于佛足迹石的记载,对印度佛足迹石的尺寸、图纹、崇拜方式及神通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佛足迹崇拜从印度向周边国家尤其是向中国的传播进行了简要梳理。

  • 标签: 玄奘 《大唐西域记》 佛足迹 印度佛教
  • 简介:一"曾点气象",事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标签: “曾点气象” 儒家 《论语·先进篇》 孔子
  • 简介:印度设赏迦王与戒日王同属七世纪,也是一位在印度佛教史上颇有争议的国王.《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设赏迦王一生做过的四桩恶事:一、害死戒日王的兄长王增;二、凿斫如来足迹石;三、砍伐菩提树,挖掘、焚烧、浇毁菩提树根;四、企图毁坏佛像.设赏迦王与戒日王多次交战,曾短暂获得中印度摩揭陀国的控制权,关于他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大唐西域记》、《戒日王传》、梵本《圣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等史料,考察设赏迦王的生平事迹.古代印度史料稀缺,可以与汉文记载互参的例证非常罕见.考述设赏迦王的生平,可以为《大唐西域记》等佛教文献的阐释和批判研究提供一个难得的实例.

  • 标签: 设赏迦王 戒日王 《大唐西域记》
  • 简介:《公羊》《谷梁》二传本是同源,但在后来公羊氏的“展转授受”后产生了分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义解说和系统传承.《公羊传》在时代交替与齐风齐韵的影响下,解说风格明显呈现出了齐、鲁观念交汇与新、旧思想掺杂的地域与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尊王”“尊周”的等级思想、仁政爱民的理想情怀、“讥变古”与崇权变的情感纠结,以及浓厚的血亲“复仇”观和夷夏新民族观.这些思想观念既继承了鲁国《春秋》的原典精神,更凸显出社会转型下的齐学气象.

  • 标签: 《公羊传》 齐学 气象
  • 简介:万福寺位于福建福清市渔溪镇联华村内的黄檗山主峰绛节岭之麓。黄檗山古时以盛产黄檗木而得名。山方圆30里,峰峦层叠,怪石林立,以五岭、七石、十五峰构成一幅雄伟壮观的画面。唐贞元五年(789),莆田人正斡从六祖慧能处学禅得法后回闽,路经黄檗山,爱其山川灵秀,想起师父“遇苦即止”的赠语,因悟“黄檗味苦”,便开山结茅,募缘建寺,初名“般若堂”。贞元八年(792),又于堂之东向增辟院落,禅寺粗具规模,朝廷赐名为“建福禅寺”,俗称“黄檗寺”。大中二年(848),希运来此出家。他后至江西百丈山参拜怀海,得传心印后又返回黄檗山。怀海传希运、希运传义玄,

  • 标签: 怀海 慧能 般若 福清市 院落 规模
  • 简介:安徽省宣城县水东镇圣母堂,始建于1880年,为安徽省教友的朝圣地。后因年久失修,无人照管,堂屋毁损。解放后,曾于1986年12月28日修复开放。但是当时的修葺工程,只能说是初步的、简陋的。复堂之初,偌大圣堂,四壁皆空,连半块玻璃也没有。经过上级支持,教友捐献,爱国会主持,两年多来整修工程继续进行,全部窗框现已去旧换新,玻璃配齐;跪凳、坐凳漆得通红;圣体栏杆及弥撒间地板也

  • 标签: 圣堂 圣体 宣城县 玫瑰经 望弥撒 皆空
  • 简介:张宽是汉武帝时期的巴蜀经学大师,在崇儒更化的时代背景下,其学行体现了巴蜀经学的新气象:他先后跟随郡守文翁、京师博士研习《公羊春秋》,复任郡学教授、五经博士,累官侍中、刺史,是巴蜀学者通经入仕的新代表。其学术活动既推动中原经学在巴蜀的传播,又引领巴蜀经学对全国的反馈,促生了二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学术交流新状态。与此同时,巴蜀经学形成多元并进的发展格局,呈现对"中原"的持久向心力,并与官办学校紧密结合,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质。

  • 标签: 巴蜀经学 汉武崇儒 张宽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