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作者: 杨正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7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77611部队,西藏自治区拉萨市,850032
  • 简介:感冒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导致感冒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针对感冒这一疾病,必须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防治,否则的话感冒症状加重可能会导致肺部感染,因此引发多种疾病。高原地区感冒具有发病急,危害大的特点,因为高原地区的海拔高,自然气候环境相较于平原地来说存在有明显差异,因此看似普通的感冒甚至会夺走患者的生命。本文,将针高原地区感冒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防治措施,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 标签: 高原地区;感冒;特点;防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西藏高原地区唇腭裂畸形的特点和修复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援藏期间所治疗的唇腭裂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对患者进行麻醉风险评估,主要采用Millard Ⅱ式结合唇鼻肌肉张力系统构建术对唇裂畸形进行修复,采用改良Von Langenbeck法对腭裂畸形进行修复。统计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如血肿、感染、伤口裂开、皮瓣血运障碍、腭瘘等发生情况。术后进行随访,由患者根据Likert 5分量表对手术效果进行评分(1~5分),1分为非常不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通过听音评价方法对腭裂语音进行评分,满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手术前、后腭裂语音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男26例,女20例,年龄2~57岁,中位数为32岁。46例中唇裂及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36例,其中28例为初次修复,8例为继发畸形的修复;腭裂畸形10例,均为初次修复手术。46例中ASA Ⅰ级39例,ASA Ⅱ级5例,ASA Ⅲ级2例。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2例,卵圆孔未闭3例;合并肺动脉高压8例。唇裂和腭裂畸形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0 ml和50 ml,术后未发生上述并发症。术后随访6~24周,平均8周,唇裂畸形修复患者患侧唇峰下降充分,与健侧基本对称,双侧鼻孔对称性较术前明显改善,鼻小柱居中;腭裂患者裂隙封闭,软腭活动度改善。患者对手术效果均较为满意,满意度评分平均为4.5分。腭裂术后语音评分为(4.3 ± 0.5)分,明显高于术前的(1.4 ± 0.5)分(t=16.16,P<0.001)。结论西藏地区唇腭裂畸形患者具有治疗时机延误、畸形程度复杂、多合并其他器官先天性畸形等特点,术前要仔细评估患者全麻风险,采用经典术式对唇腭裂进行修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唇裂 腭裂 西藏高原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影响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因素。方法:随机遴选昌都市初次献血者200例,并按照献血时间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0例,调查200例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对照组调查期间采取常规随访工作,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对比2组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评分。结果:展开后续随访后,观察组献血者的担心、焦虑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初次献血者的献血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影响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对献血知识不了解,甚至存在错误认知等。心理护理的展开有助于改善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压力,建议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利于更好的招募献血者,提升采血量、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高原地区 初次献血者 心理因素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影响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因素。方法:随机遴选昌都市初次献血者200例,并按照献血时间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0例,调查200例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对照组调查期间采取常规随访工作,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对比2组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评分。结果:展开后续随访后,观察组献血者的担心、焦虑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初次献血者的献血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影响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对献血知识不了解,甚至存在错误认知等。心理护理的展开有助于改善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压力,建议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利于更好的招募献血者,提升采血量、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高原地区 初次献血者 心理因素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干预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干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就诊60例,奇偶数分配,对照组运用常规管理,试验组行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作用分析。结果:试验组血压水平于管理后较对照组有更为显著下降(P<0.05),依从性比较,试验组依从性相比对照组干预后有更为明显提高(P<0.05)。结论: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干预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可使患血压水平维持稳定,提高其依从性。

  • 标签: 高原地区 高血压 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原地区甲型流感流行的气候因素和人口特征。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数据,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气候因素和人口特征与甲型流感流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气候因素和人口特征对高原地区甲型流感的流行具有显著影响。结论:高原地区甲型流感的流行受到气候因素和人口特征的双重影响,只有加强科学研究和加强防控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甲型流感这一全球性挑战。

  • 标签: 高原地区 甲型流感 气候因素 人口特征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高原地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急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高原地区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研究组(针对性急诊护理)。结果:研究组满意度、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血糖升高,住院时间缩短,组间对比具有差异(p<0.05)。结论:针对性急诊护理能够显著提高高原地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血糖水平,减少住院时间,并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 标签: 高原地区 糖尿病 低血糖 昏迷 急诊护理 对策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特点。方法 临床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高原地区(海拔>2000m)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进行心电图检查。分析不同T波倒置情况、不同ST段下移程度、不同ST段下移导联数以及不同心电图QRS波时限患者比例情况,分析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 T波无倒置、T波倒置<2mm以及T波倒置≥2mm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1mm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ST段下移<1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导联数≥6个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ST段下移导联数<6个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时限≥100ms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QRS波时限小于100ms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1mm、ST段下移导联数≥6个以及QRS波时限≥100ms,表明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较多,心肌缺血严重,预后不良。心电图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合对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电图 高原地区 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特点。方法 临床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高原地区(海拔>2000m)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进行心电图检查。分析不同T波倒置情况、不同ST段下移程度、不同ST段下移导联数以及不同心电图QRS波时限患者比例情况,分析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 T波无倒置、T波倒置<2mm以及T波倒置≥2mm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1mm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ST段下移<1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导联数≥6个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ST段下移导联数<6个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时限≥100ms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QRS波时限小于100ms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1mm、ST段下移导联数≥6个以及QRS波时限≥100ms,表明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较多,心肌缺血严重,预后不良。心电图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合对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电图 高原地区 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心房颤动(房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为提高该地区对房颤危害的认识和规范房颤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纳入854例房颤患者,年龄23~96岁,平均(66.2±11.9)岁,其中男性451例,女性403例。(2)所有房颤患者的基础病因中以高血压性心脏病占比最高(24.7%),其次在男性患者中冠心病占比显著高于女性(21.3%比6.7%,χ2=36.72,P=0.00),而女性患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占比显著高于男性(11.4%比5.3%,χ2=10.50,P=0.00;8.4%比2.7%,χ2=13.93,P=0.00)。慢性高原性心脏病占8.9%,不同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合并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比例显著高于女性(10.4%比4.0%,χ2=12.96,P=0.00)。住院期间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比例高达68.7%。(3)随着房颤时程的延长,左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等逐渐增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逐渐下降。(4)随着年龄增长,基础病因中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原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占比呈上升趋势(均为P=0.00),合并临床因素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占比呈下降趋势(P=0.05),而心力衰竭占比呈上升趋势(P=0.09)。(5)73例瓣膜性房颤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比例为80.8%;781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着CHA2DS2-VASc评分增高,抗凝治疗比例逐渐增高(P=0.04);其中高危患者(男性≥2分,女性≥3分)抗凝治疗比例达到59.9%(华法林10.1%,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49.8%)。(6)一半以上的房颤患者接受了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治疗,但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患者接受节律控制药物的比例分别为9.4%、2.8%、1.5%。结论高原地区房颤患者的基础病因与平原地相似,但慢性高原病也可成为独立的基础病因及合并的临床状况,可能对部分患者的房颤恶化产生影响。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比例较过去有显著提升,但节律控制治疗仍有严重不足。

  • 标签: 心房颤动 高原 临床特征 治疗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临床诊断为肝硬化患者392例,根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117例和非出血组27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的临床资料。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在PT、Hb、ALB、TBIL、Child-pugh分级、饮酒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红色症、腹水、肝性脑病、门静脉内径水平与非出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高原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Child-pugh分级 门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高原地区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将2020年6月-2023年6月在我院住院期间进行诊治的600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测试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配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n=300)和观察组(实施急救护理方法,n=300),对两组不同的护理干预模式的预后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观察组受护者在经过全科护理后相较对照组有着更高的护理满意度(P<0.05),且观察组受护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救护理措施对高原地区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应用干预对护理有着显著的提升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应用采纳推广。

  • 标签: 糖尿病 低血糖反应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比较西藏高原地区肺结核与肺结核合并慢阻肺患者CT诊断和影像学特征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肺结核患者56例,将28肺结核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8肺结核合并慢阻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分布、CT肺部E/L指标、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对照组病灶大多分布于双肺上叶。观察组病灶多数位于下叶(下叶背段为主)。观察组患者双肺上叶、下叶背段、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E/L值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为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消瘦、低热。结论:高原地区肺结核与肺结核合并慢阻肺患者在临床症状上没有显著差异,肺结核病灶大多在双肺上叶尖段及尖后段,少部分位于双肺下叶背段,极少位于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肺结核合并慢阻肺病灶大多在下叶背段,少部分位于右肺中叶及左肺舌段,极少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当E/L值较高,多提示肺结核合并COPD可能性。

  • 标签: 高原地区肺结核 肺结核合并慢阻肺 CT诊断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居住于高原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长期居住于高原地区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335例(男性243例、女性9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nkness,CIMT),同时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高血压、长糖尿病病程、糖尿病眼底检查是否病变、TC、HDL-C、LDL、SUA、TG、GLU、HbAlc、eGFK、AC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IMT增厚组134例、无增厚组201例;组间基线数据分析: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病程、糖尿病眼底检查结果、eGFR、ACIK、TC、LDL、S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BMI、TG、HDL—C、GLU、HbAlc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压、吸烟情况、微量白蛋白/肌酐为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高原地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戒除不良嗜好,密切监控微量白蛋白比肌酐水平。

  • 标签: 超声 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 2型糖尿病 高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高原地区肝包虫疾病临床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的诊断有效性。方法:从本院内共计肝包虫疾病患者60例,均实施16排螺旋CT检查,对比病理结果,分析16排螺旋CT诊断的有效性。结果:16排螺旋CT诊断肝包虫疾病符合率与病理结果单发、多发诊断符合率、肝脏部位诊断符合率对比,无差异性(P>0.05)。结论:16排螺旋CT诊断肝包虫疾病与病理结果符合度较高,可作为高原地区肝包虫疾病诊断有效方法。

  • 标签: 高原地区 16排螺旋CT 肝包虫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本论文旨在对高原地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心动图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心脏存在杂音儿,以上80例患儿在住院期间皆接受超声心动图影像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56例,检出率为70%。结论:超声心动图在高原地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诊断参考。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家族史及其他相关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新生儿 先天性心脏病 高原地区 检查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的急救处理措施与急救结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高原急性肺水肿患者36例,按照随机选择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18例患者。其中,观察组采取常规救治措施,治疗组采取急救措施,研究完成之后比较并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比较2组的治疗有效率: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4.4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72.22%。由此可见,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高原肺水肿 高原 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