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儿童部分身体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正是由于其特殊性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完善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护理质量管理尤其重要。本次研究深入的分析了儿科护理敏感性质量指标的发展以及应用情况。

  • 标签: 儿科护理 敏感性质量指标 发展现状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了解婴幼儿对母亲不同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3对母子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陌生情景实验作为区分法将所有母子分为安全组与回避组、反抗组,对三组母子家庭以及性格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安全型依恋婴幼儿中父母亲自养育、争执时回避儿童或无争执以及意志型性格母亲占比较高,回避型依恋婴幼儿中非父母亲自养育、家庭争执时不回避儿童以及理智型性格母亲占比较高,反抗型依恋婴幼儿中非父母亲自养育、家庭争执时不回避儿童以及非意志型性格母亲占比较高(P<0.05)。结论:家庭养育人员、争执回避儿童与否以及性格类型对于婴幼儿对母亲依恋性质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 标签: 婴幼儿 母亲 依恋性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炮制后的中药治疗,参照组应用未经炮制的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中药炮制可提高药物疗效,改变其理化性质,同时还可以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中药炮制 药物性能功效 理化性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肿块内钙化性质及临床用效果。方法:以我院80有乳腺肿块内钙化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超声影像学特点和高频超声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结果:经病理检查发现80例患者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在钙化类型构成中差异显著(P

  • 标签: 高频超声 乳腺肿块 钙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DSCTA)对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分析。方法:将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诊断方式不同分为2组(均37例),其中对照组实施64排CT颈部血管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组实施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观察2组患者斑块性质与斑块成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斑块性质诊断率(95%)高于对照组(70%),研究组斑块成分分类诊断率(92%)高于对照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双源CT血管 成像技术 颈动脉斑块性质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手术前后视力及固视性质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IMH患者25例2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手术前后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微视野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MP-3微视野计测量患眼黄斑12°视网膜光敏感度(MS)、双变量轮廓椭圆面积(BCEA)。采用OCT仪测量患眼黄斑裂孔最小直径(MIN )、基底直径(BASE);应用Image-proplus 6.0图像处理软件测量优选的视网膜注视点(PRL)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手术后随访1、3个月时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患眼手术前后BCVA、PRL距离黄斑中心凹距离、MS、BCEA、黄斑裂孔形态的变化。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手术后3个月BCVA与手术前BCVA、PRL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前MIN、BCVA、PRL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MS、BCEA与手术后3个月BCVA的相关性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5例25只眼中,男性1例1只眼,女性24例24只眼;黄斑裂孔分期为Ⅲ、Ⅳ期分别为11、14只眼。MIN、BASE分别为(537.68±200.09 )、(905.48±278.79)μm。手术后1个月,裂孔均闭合。手术前及手术后1、3个月,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0±0.17、0.70±0.21、0.60±0.25,MS分别为(22.20±3.86)、(23.60±3.14)、(24.38±2.68)dB,PRL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分别为(537.72±426.05 )、(402.00±395.06)、(236.80±219.54)μm,BCEA分别为(7.90±3.43)、(6.40±2.67 )、(4.80±2.32)deg2。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不同时间BCVA (F=7.047、20.104)、MS (F=1.980、5.390)明显提高,PRL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F=1.265、9.530)、BCEA (F=2.762、13.617)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3个月BCVA与手术前MIN (r=0.810)、BASE (r=0.664 )、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BCVA (r = 0.854、0.940)、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MS (r=-0.548、-0.578)、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PRL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r=0.833、0.915)、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BCEA(r= 0.636、0.732)均呈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PRL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BCVA是手术后3个月BCVA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结论IMH患眼手术后BCVA、MS明显提高,PRL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BCEA缩小;手术前BCVA、PRL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是手术后视力不良的风险因素。

  • 标签: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视力 固视性质 视野测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患者临床信息及甲状腺病灶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构建定量诊断列线图模型,以期术前准确预测可疑结节恶性概率,为临床决策提供有效参考。方法收集在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6月10日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C-TIRADS) 3~5类的933例患者共计1 121个结节,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集897个,测试集224个。基于逻辑回归分析筛选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并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①经单因素分析初筛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回声、方位、局灶强回声、边缘、后方回声特征、弹性评分与结节良恶性显著相关(均P<0.001),良恶性结节的声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②列线图在测试集AUC为0.903(95%CI=0.862~0.944),并在最大径≤10 mm或>10 mm的结节中分别达到0.889(95%CI=0.832~0.946)、0.960(95%CI=0.925~0.994),显示出较高的诊断性能。结论该列线图能够术前有效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对最大径>10 mm的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和手术。

  • 标签: 超声检查 甲状腺 多模态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B)在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中的价值。方法:筛选2020年2月~2021年12月入本院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实施常规超声扫描及FNAB,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FNAB在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中的价值。结果:术前超声扫描共发现70个结节,FNAB检查良性检出率89.39%、恶性检出率12.12%,与金标准符合率为96.72%、77.78%。结论:选择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可准确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且作为微创诊断技术对机体损伤较轻,但为确保检查结果准确率需合理掌握穿刺指征、技巧,以便为临床医师诊断及鉴别提供丰富参考。

  • 标签: 超声 细针穿刺活检 甲状腺结节性质 病理检查结果
  • 简介:摘要:胰腺占位性病变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包含良性、恶性病变,而恶性病变难以被发现,如果出现病情发展极其迅速。该疾病很难及时的发现,据资料显示,胰腺癌在胰腺占位性疾病中所占比例过多,其患者预后的效果一般,所以为了提高诊断的效率,要及时发现患者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治疗,为预后提供必要保障。胰腺在腹膜之后,周围具有较多的器官,组织活检具有一定的难度, CT平扫是医院常见的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形式,用该形式有助于了解病灶的情况,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良好的保障。相关资料显示,增强CT扫描有助于提升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效率,此次研究把增强CT检查应用到了胰腺占位性疾病性质诊断环节之下,有助于改善诊断的效率。此次研究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 标签: CT 胰腺占位性病变 性质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结节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2月到2022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多普勒超声和手术病理诊断,经超多普勒超声和手术病理诊断后,分析超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情况以及和手术病理对比的符合率,并分析不同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超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本组100例患者中,恶性结节包括甲状腺癌8例。良性结节:甲状腺腺瘤3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6例。经超声确诊96例,确诊率96.0%。不同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超多普勒超声特征存在差异,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出现不同程度不规则对称性增大,中等偏强回声,边界清晰无包膜;甲状腺腺瘤无明显增大或者局限性增大,瘤体圆形居多、有低回声、等回声和增强回声或者混合性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包膜较为完整。甲状腺癌低回声,形态不规则且无完整包膜。结论:超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结节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区分良恶性结节,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超多普勒超声 甲状腺结节性质 诊断及鉴别 临床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影像诊断含空泡征肺小结节性质与浸润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20年4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含空泡征肺小结节患者中随机抽取55例,均接受螺旋CT影像检查,分析患者的良恶性及浸润程度。结果:螺旋CT影像诊断确诊52例,包括良性36例,恶性16例,准确率为94.55%;和恶性患者相比,良性患者钙化程度、毛刺征等占比更低,而且CT灌注参数(BF、BV、PS)也比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

  • 标签: 空泡征 肺小结节 螺旋CT 浸润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技术(VTIQ)和常规超声诊断鉴别乳腺结节性质的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乳腺结节患者115例,均行VTIQ和常规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比较乳腺结节不同性质及不同临床分期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剪切波速度(SWV),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15例患者乳腺结节病理结果中恶性34例,良性81例;VTIQ诊断出恶性32例,良性80例;常规超声诊断出恶性25例,良性71例。VTIQ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94.12%,32/34;98.77%,80/81;97.39%,112/115)高于常规超声(73.53%,25/34;87.65%,71/81;83.48%,96/115),P均<0.05;漏诊率、误诊率(5.88%,2/34;1.23%,1/81)低于常规超声(26.47%,9/34;12.35%,10/81),P均<0.05。乳腺恶性结节PI、RI、PSV、SWV高于良性结节(t=16.78、18.15、27.02、28.68,P均<0.05),临床分期越高PI、RI、PSV、SWV越高(F=22.35、29.15、67.46、141.71,P均<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PI(r=0.649)、RI(r=0.615)、PSV(r=0.625)、SWV(r=0.708)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的常规超声、VTIQ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且VTIQ诊断效果更高,可避免漏诊、误诊。

  • 标签: 乳腺结节 性质 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技术 常规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合患者临床信息和CT特征构建的基于机器学习的非参数诊断模型判定多发肺结节中实性结节性质的效力。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87例多发肺结节患者切除的446个实性结节的病例资料。患者男性117例,女性170例,年龄(61.4±9.9)岁(范围:33~84岁)。将结节按4∶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28例,357个结节)和测试集(59例,89个结节),对比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并选用最优的极致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建立预测模型(PKU-ML模型)。在测试集上验证该模型准确性,并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最后使用独立的单发实性结节数据集[155例,男性95例,年龄(62.3±8.3)岁(范围:37~77岁)]验证模型预测单发实性结节性质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诊断效力。结果PKU-ML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883(95%CI:0.849~0.917);在测试集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0.754~0.921),优于用于预测单发实性结节的Brock模型(0.709,95%CI:0.603~0.816,P=0.04)、Mayo模型(0.756,95%CI:0.656~0.856,P=0.01)和VA模型(0.674,95%CI:0.561~0.787,P<0.01),与PKUPH模型相当(0.750,95%CI:0.649~0.851,P=0.07)。PKU-ML模型在独立单发实性结节数据集中的表现良好,曲线下面积为0.786(95%CI:0.701~0.872)。结论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PKU-ML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多发肺结节中实性结节的性质,其预测效力高于常用的参数模型,并且在预测单发实性肺结节良恶性上也有较好表现。

  • 标签: 肺肿瘤 诊断,计算机辅助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耐多药结核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实施持续性质量改进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1月区间内院内收治的耐多药结核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根据干预形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即实验与对照,每组内50例。对照组整体均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内整体采取持续质量改进,对比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耐多药结核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可以提升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几率。

  • 标签: 持续性质量改进 耐多药结核病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