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接受的进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4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手术以及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有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伤口感染以及僵直膝三种,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接受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但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医护人员应重视随访工作,合理处理

  • 标签: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并发症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输尿管中下段结石采用尿道表面麻醉进行处理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9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麻醉方案的不同予以分组,选取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选取4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尿道表面麻醉,就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一次性结石清除率、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在患者接受手术后,对照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并发症率分别为91.30%与84.78%;观察组分别为97.83%与93.48%,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尿道表面麻醉处理 输卵管中下段结石 可行性
  • 简介:摘要针对目前表面肌电(sEMG)技术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评估上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及操作指南且至今未能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现状,本文对基于sEMG技术的吞咽功能评估及PSD评估与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不同表面电极在吞咽肌电信号采集及参数解读方法学上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与总结,拟为PSD的sEMG评估及诊断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

  • 标签: 表面肌电 脑卒中 吞咽功能 吞咽障碍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参数设定下氦气源低温常压等离子体(non-thermal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NTAPP)射流处理对牙本质表面温度、润湿性以及胶原纤维微观形貌的影响,为NTAPP在口腔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NTAPP发生装置的氦气气体流量分别设定为3、4、5 L/min,放电输入功率分别设定为8、9、10、11 W,分别处理12组人牙本质试件(西安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提供,每组样本量为6),采用红外热像仪连续测量NTAPP射流处理60 s内试件表面温度,绘制温度曲线。测量上述气体流量、输入功率设定下NTAPP射流处理5、10、15、20 s后牙本质和未经NTAPP处理的牙本质(阴性对照组)接触角(每组样本量均为6)。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观察氦气气体流量为5 L/min,输入功率分别为8、9、10、11 W设定下NTAPP射流处理5、10、15、20 s的各NTAPP组及阴性对照组(未行NTAPP处理)(每组样本量均为4)牙本质试件胶原纤维的微观形貌。结果气体流量、输入功率和处理时间对牙本质表面温度及润湿性均有显著影响(P<0.01)。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牙本质表面温度呈上升趋势;输入功率越大,牙本质表面温度越高;气体流量越大,升温越迅速。气体流量为5 L/min、输入功率为11 W处理60 s时,牙本质试件表面温度最高,为(35.10±0.24) ℃。随着NTAPP处理时间延长,与阴性对照组牙本质表面接触角(75.57°±1.45°)相比,各NTAPP组牙本质表面接触角均显著减小(P<0.05);随着气体流量及输入功率增加,接触角呈减小趋势,气体流量为5 L/min、输入功率为10 W处理20 s后牙本质表面接触角最低,为13.19°±2.01°。FE-SEM显示,随着输入功率增大及处理时间延长,胶原纤维出现断裂、融合等不同程度的破坏。结论NTAPP处理可显著改变牙本质表面温度、润湿性及微观形貌,效果与设备的气体流量、输入功率和处理时间密切相关。

  • 标签: 等离子气体 牙本质 温度 显微镜检查,电子,扫描 疏水及亲水作用
  • 作者: 杨丽丽 张新艳 郑艳春 周传健 吴峻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综合科 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012,辽宁爱尔创数字口腔技术有限公司,沈阳 110167,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济南 25006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国产口腔二硅酸锂玻璃陶瓷与树脂水门汀之间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尺寸为15 mm×13 mm×3 mm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试件,分别进行酸蚀实验和酸蚀后偶联处理实验。酸蚀实验选择128个玻璃陶瓷试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8个处理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16),使用4.5%氢氟酸分别进行0(对照)、10、20、30、40、60、120及180 s的表面酸蚀,再将酸蚀后试件分为偶联处理组(涂布硅烷偶联剂)和无偶联处理组(不涂布硅烷偶联剂)(每组样本量均为8),分别制作粘接试件;测试粘接强度并分析断裂模式。另选8个玻璃陶瓷试件分别行上述时间点酸蚀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选择酸蚀实验中的最佳酸蚀时间,进行酸蚀后偶联处理实验。选择玻璃陶瓷试件24个,4.5%氢氟酸酸蚀后涂布偶联剂,分别进行室温放置、60及100 ℃热风处理60 s(每组样本量为8),之后制作粘接试件;测试粘接强度并分析断裂模式。另选3个试件分别进行酸蚀后偶联处理实验相应处理后再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无论是否使用偶联剂,试件在氢氟酸酸蚀30 s时均可获得最大粘接强度;酸蚀30 s条件下,偶联处理组粘接强度[(25.91±4.30) MPa]显著大于无偶联处理组[(20.27±4.92) MPa](P<0.05);若酸蚀时间过长(>30 s),则粘接强度下降明显,试件表面显示过酸蚀的微观形貌。酸蚀后偶联处理实验显示,60 ℃热风组粘接强度最大[(28.70±5.32) MPa],显著大于室温组[(20.08±3.64) MPa]和100 ℃热风组[(25.64±4.86) MPa](P<0.05),且试件断裂模式均为内聚破坏;红外光谱分析显示,60 ℃热风组试件表面Si—O—Si键生成量最多,100 ℃热风组次之,室温组最低。结论4.5%氢氟酸酸蚀二硅酸锂玻璃陶瓷的最佳酸蚀时间为30 s,涂布硅烷偶联剂可获得较理想的粘接效果;60 ℃热风处理可进一步提高二硅酸锂玻璃陶瓷与树脂水门汀之间的粘接强度。

  • 标签: 树脂粘固剂 氢氟酸 二硅酸锂玻璃陶瓷 粘接强度 硅烷偶联剂
  • 简介:摘要:ICU收治的患者多数病情较为复杂,且病情较重,同时其也是医院感染率最高的一个科室。由于其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为医院感染危险的集中地,同时也是预防及控制感染的一个重点部门。近年来,随着诊疗区医务人员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在传染医源性病原菌中受到了重点关注。而大量的科学研究说明,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会导致多个病原菌在院内进行传播。而ICU病房的特殊性,必须要重视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管理,以此来控制或是减少ICU患者医院感染率。本文针对ICU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进展效果开展综述,以此来提升预后效果。

  • 标签: ICU 环境物体表面 清洁 消毒 进展
  • 简介:摘要:对于无菌制剂生产车间微生物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表面微生物取样方法主要为接触碟法,而对于生产设备、部分拐角等采样点具有不规则性,无法使用接触碟法进行采样,因此使用棉签擦拭法进行表面微生物取样。为确认在不同材质上用棉签进行微生物擦拭取样方法的有效性及表面擦拭法回收率试验符合要求,故进行棉签擦拭法进行表面微生物取样方法研究。根据GMP及《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棉签擦拭所获得的微生物菌落回收率应在50%~200%之间。

  • 标签: 表面微生物 棉签擦拭法 回收率
  • 简介:摘要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采集与检测可为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提供线索和依据,有助确定风险环节,评价干预效果,提醒公众做好个人防护,是疫情防控中重要的一环。为满足北京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撰写了《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采集技术规范》(DB11/T 1748-2020)地方标准,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为原则,针对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采样部位、数量、面积、操作流程、个人防护、样本保存与运输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

  • 标签: 物体表面 新型冠状病毒 采集 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表面成像联合透明成像技术对胎儿唇腭裂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产前超声检查发现并经产后(或引产)证实的唇腭裂胎儿72例,均接受二维超声、实时三维超声表面成像联合透明成像模式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影像资料,统计两种模式下胎儿唇腭裂检出情况。结果72例胎儿经产后或引产确认单侧唇裂17例,单侧唇裂合并腭裂51例,双侧唇裂合并腭裂4例。二维、实时三维超声胎儿单纯唇裂检出率均为100%(17/17),P>0.05。二维超声胎儿唇裂并腭裂检出率为38.18%(21/55),唇腭裂总检出率为52.78%(38/72),低于实时三维超声相应值89.09%(49/55)、91.67%(6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0、27.14,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表面成像联合透明成像对胎儿唇腭裂检出率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唇裂 腭裂 三维超声 透明成像 表面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及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Smart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4例98眼,其中低度近视组23例41眼,中度近视组31例5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Q值、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总高阶像差(HOA)、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和球差(Z40),比较低度和中度近视患者角膜前表面形态的改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测量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低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40分别为0.445±0.191、26.973±5.611、0.671±0.142和0.384±0.188,较术前的-0.273±0.817、13.784±2.376、0.433±0.687和0.231±0.062均明显增加,中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角膜Q值、ISV、HOA、Z40分别为0.693±0.203、34.038±5.773、0.874±0.216和0.520±0.129,较术前的-0.309±0.104、14.838±3.992、0.409±0.081和0.228±0.089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近视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Q值、ISV、HOA、Z40均高于低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3个月,2个组角膜Z3-1、Z3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组ΔQ值和ΔISV均与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ΔQ值:低度近视组:r=-0.364,P=0.044;中度近视组:r=-0.589,P<0.01;ΔISV:低度近视组:r=-0.298,P=0.039;中度近视组:r=-0.409,P=0.022);中度近视组ΔQ值与ΔZ40呈正相关(r=0.348,P=0.009),低度近视组ΔQ值与ΔZ40无显著相关性(r=0.180,P=0.266)。结论Smart术后低度和中度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及ISV均较术前增加,角膜Q值均由负变正,但对低度近视眼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影响较小。

  • 标签: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角膜非球面性 高阶像差 Q值
  • 简介:摘要:应用Seidel像差框架,测量高阶像差(HOA)中的三个指标,在临床上,与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植入患者中像差的均方根值(RMS)相当;通过实际医疗器械产品,结合Bennet-Porteus方程求解,波长范围为350nm-700nm的总积分散射(TIS)文献比较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散射差异,为领扣型人工角膜制造提供数据参考。

  • 标签: 高阶像差(HOA) 表面散射 领扣型人工角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研究试验,分析乙肝疫苗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为乙肝疾病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50例2019年6月-2020年6月接种乙肝疫苗后进行了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的12岁以下儿童,根据乙肝表面抗体检测报告,分析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结果:接种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总率为79.33%,各年龄组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差异性显著,P

  • 标签: 乙肝疫苗 乙肝表面抗体 检测结果 分析
  • 简介:摘要:制药废水的处置主要是由含有大量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和各种药物间隙的药物(发酵、提取、过滤、离子交换和清洗)的开发和生产造成的。因此,制药废水的特点是生物量高、硝酸铵含量高、毒性高、颜色深度和生化不平等。与传统的活性污染源工艺相比,厌氧技术提供了高负荷、低污泥量、低运营成本和可再生能源甲烷。所以进化历史是高密度生物降解水的首选处理方法。本文介绍了用臭氧和臭氧混合技术处理制药产品外流的情况,表明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标签: 厌氧处理技术 制药废水处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迈向新的发展水准,而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中较为关键的一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的分类及具体作用流程,进一步分析了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形式。

  • 标签: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后凸畸形对颈部肌肉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19年9月30日至2020年9月30日诊断为颈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作为后凸组,纳入正常颈椎曲度的志愿者34名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生活质量评分、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测量以及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评估。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下颈椎曲度(C2~C7 lordosis,CL)、C2~C7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T1倾斜角(T1-slope,T1S)、脊颅角(spinal canal angle,SCA)和颈部活动度(rangeof motion,ROM)。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为矢状位屈伸运动时颈部肌肉共同收缩比(co-contraction ratio,CCR)。以Spearman法分析生活质量评分、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VAS评分为(1.4±0.9)分,低于后凸组的(2.3±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71,P=0.30)。对照组NDI为4.3%±2.5%,明显低于后凸组的5.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P=0.04)。对照组下颈椎曲度为-18.76°±2.43°,明显低于后凸组的13.80°±7.59°(t=3.43,P<0.01);对照组脊颅角为85.94°±4.52°,明显高于后凸组的84.07°±10.44°(t=0.95,P<0.01);对照组T1倾斜角为24.00°±2.85°,明显高于后凸组的15.47°±11.33°(t=4.25,P<0.01);对照组C2~C7 SVA为(30.35±6.59)mm,明显高于后凸组的(19.08±14.47)mm(t=4.09,P<0.01);对照组ROM为50.23°±3.07°,明显高于后凸组的45.63°±11.73°(t=2.21,P<0.01)。对照组中立位至屈曲位CCR(CCRNF)为0.46±0.20,明显低于后凸组的0.84±0.13(t=12.61,P=0.005);对照组后伸位至中立位CCR(CCREN)为0.55±0.21,明显低于后凸组的0.79±0.16(t=7.10,P=0.042)。CCRNF与VAS(r=0.504)、NDI(r=0.322)、下颈椎曲度(r=-0.240)、T1倾斜角(r=-0.591)、C2~C7 SVA(r=-0.474)、ROM(r=-0.303)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CCREN与VAS(r=0.339)、NDI(r=0.243)、下颈椎曲度(r=-0.347)、T1倾斜角(r=-0.341)、C2~C7 SVA(r=-0.346)、ROM(r= -0.065)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可作为客观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在颈部屈曲动作时颈伸肌过度激活,肌肉协同性较颈椎曲度正常者差。

  • 标签: 颈椎 脊柱后凸 肌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改变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与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61例MDD患者和匹配的61例健康对照(两组均为男性25例、女性36例)行3D T1WI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图像预处理,获得全脑各区域的灰、白质表面面积图像,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计算并提取四组间灰、白质表面面积的性别差异脑区,行post-hoc检验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将男女性MDD性别差异脑区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性别差异主结果显示双侧额上回、颞中回及左侧额中回喙部、枕外侧回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存在差异,且双侧颞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岛叶、右侧额叶三角部、眶额内侧回、梭状回、顶下小叶白质表面面积及左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喙部、中央前回、颞下回、梭状回、前缘扣带回、枕外侧回、顶下小叶灰质表面面积存在差异(P<0.01,Bonforroni校正)。进一步post-hoc两两比较发现以上脑区女性MDD组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小于男性MDD组(P<0.01,Bonforroni校正)。相关分析显示男性MDD组右侧额中回喙部(r=-0.398,P=0.049)及梭状回(r=-0.440,P=0.028)灰质表面面积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左侧颞中回灰质表面面积与男性MDD病程呈负相关(r=-0.419,P=0.037)。结论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差异脑区并不完全重叠,这些差异脑区可能与男女性MDD患者临床表现和发病率的差异有关。

  • 标签: 抑郁症 性别差异 磁共振成像 灰白质 表面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通道特制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对甲状腺磁共振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49名健康志愿者使用8通道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行甲状腺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WI-FS (fat-suturation)、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STIR和DWI-FOCUS。然后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为由两名影像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依据Likert Scale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评价,并对评分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客观评价为测量不同序列图像甲状腺组织的信号强度、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并对左右叶甲状腺组织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基于主观评分标准,两名评分者评分结果为:T1WI、T2WI和T2WI-FS评分均达到4分以上,DWI-STIR和DWI-FOCUS序列均达到3分以上,二者对T1WI、T2WI、T2WI-FS、DWI-STIR和DWI-FOCUS各序列评分一致性分别为0.92、0.94、0.96、0.93和0.89。基于客观评价,T1WI、T2WI、T2WI-FS、DWI-STIR和DWI-FOCUS各序列甲状腺组织信号强度分别为1246.39、1345.03、860.88、236.91和569.06,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957、0.937、0.924、0.871和0.848。各序列甲状腺组织信噪比分别为17.56、33.18、42.82、27.99和19.53,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945、0.957、0.885、0.825和0.773。各序列甲状腺组织对比噪声比分别为0.20、5.36、3.07、16.01和9.91,左右叶一致性分别为0.577、0.704、0.740、0.710和0.589。结论使用甲状腺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图像主观评分高,信号均匀,信号强度、信噪比以及对比噪声比高,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 标签: 甲状腺 磁共振成像 图像质量评价 表面线圈 信噪比
  • 简介:【摘要】在体检中,HBsAg检测是最常规的体检项目之一,其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HBsAg的检查方法很多,有琼脂免疫扩散法、对流电泳法、反向被动血凝法(RPHA)、酶联免疫法、固相放射免疫法等,其中以酶联免疫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较高,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1]。但在测定中影响其结果的因素很多,可能会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观察临床常规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中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原因以及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 标签: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弱阳性 胶体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