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1~75岁[(57.9±11.4)岁]。通过以下两种内固定物实现股骨近端的三角形力学重建,其中6例采用动力髁螺钉(DCS)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5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固定。观察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前倾角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12个月,采用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分、简明版12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2~45个月[(19.1±10.8)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4.7±1.8)个月]。相比健侧,患侧颈干角和前倾角均获复位(P>0.05);在骨折最终实现愈合时,颈干角和前倾角也未发生继发性复位丢失(P>0.05)。术后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内固定物失效等并发症。LEFS评分术后6个月为(44.7±8.2)分,术后12个月明显提高[(61.6±10.4)分] (P<0.05)。VAS术后6个月为3.5(2,4)分,术后12个月明显降低[1.5(0,2)分](P<0.05)。术后12个月,SF-12躯体状态评分[(42.5±9.0)分]和心理状态评分[(55.7±5.7)分]均较术后6个月[(30.0±6.4)分、(43.6±6.2)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股骨近端三角形结构力学重建,采用DCS或股骨近端髓内钉联合前内侧钢板重建三角形力学稳定结构,能够获得稳定的骨折复位和复位维持,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这可能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患者提供一种优化的翻修策略。

  • 标签: 髋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再手术 骨折,不愈合
  • 简介:摘要近期研究发现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与部分角膜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疗、与角膜手术的效果等密切相关,其涉及许多专业概念。本文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特性、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在常见眼病诊疗中的应用及其干预性治疗进行简要概述,旨在促进眼科医师对角膜生物力学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56-16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重建时应用腓骨榫卯结构设计结合拉力螺钉固位的应力及位移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1例66岁男性下颌骨无骨折及畸形的患者作为志愿者。通过CT扫描获取患者下颌骨及腓骨影像学数据,应用Mimics 17.0、GeomagicWrap 2017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逆向重建获取下颌骨与腓骨三维模型。经过Solidworks 2017与Geomagic Design X 64软件最终获得腓骨重建下颌骨模型。采用布尔运算分割皮质骨与松质骨。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模拟垂直咬合状态(载荷条件为在中切牙沿轴线向下125 N,第2、3磨牙沿轴线向下250 N),对比分析榫卯结构结合拉力螺钉与传统钛板两种固定方式在骨断端愈合前、后,下颌骨及内固定物的应力与位移分布特点。在榫卯固定模式中优化下颌骨边界条件,再次测量未愈合时应力条件下榫卯固定模式内固定物的应力分布及下颌骨的移位情况。结果在应力分布方面:骨断端未愈合条件下,榫卯结构固定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分布于骨断面与内固定物的交界处,为304.07 MPa;钛板固定方式的应力峰值位于后端骨断端处,为345.39 MPa。骨愈合后,榫卯结构固定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分布不变,为58.47 MPa;钛板固定方式内固定物的应力集中在钛钉与钛板的接触点,为92.06 MPa;此外,榫卯固定模式优化边界条件后,在骨未愈合条件下,骨两端应力分布均匀,内固定物应力峰值为88.56 MPa,显著低于钛的最大屈服强度860 MPa。在位移方面:在骨未愈合条件下,两种固定方式的位移峰值均分布于下颌骨下缘正中部偏右侧颏孔区,累及前端截骨面。榫卯固定方式的下颌骨位移峰值(1.307 mm)略小于钛板固定方式的下颌骨位移峰值(1.447 mm);在骨愈合后,两种固定方式的主要位移位置均靠近下颌骨下缘正中部,不累及截骨面。钛板固定方式的位移峰值(0.518 mm)小于榫卯固定方式的峰值(0.750 mm)。在骨未愈合条件下,榫卯结构固定模型优化边界后,下颌骨位移峰值为0.212 mm。结论应用腓骨进行下颌骨重建时,榫卯结构设计联合拉力螺钉的固位方式安全、有效,是一种新型的下颌骨重建固定方式。

  • 标签: 下颌骨重建术 有限元分析 成像,三维 榫卯结构
  • 简介:摘要视神经筛板是一个生物力学结构,其受力应变引起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眼压被认为是引起筛板应变的主要因素,眼压升高引起筛板应变增加。相应的在青光眼用药或术后眼压下降的患者中,筛板会发生应变的消除。脑脊液压力作为跨筛板压力差的组成部分同样影响筛板,脑脊液压力降低增加了跨筛板压力差从而导致筛板应变增加。此外,眼球水平运动引起视神经鞘的牵拉同样能引起筛板应变增加。(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193-197)

  • 标签: 筛板 生物力学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线粒体动力学是指线粒体通过分裂和融合的过程不断地改变其在细胞内的位置及结构,通过重塑自身形态来自主整合并响应细胞的信号和需求。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动力学失调在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线粒体动力学在肺纤维化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肺纤维化 细胞融合 细胞分裂 线粒体动力学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重症超声的快速发展,其已覆盖重症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协助管理重症患者,而血流动力学无处不在的重症医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更好地实施血流动力学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将重症超声应用,并融入血流动力学治疗,进而形成超声血流动力学的概念,是重症医学的进一步突破。本文将对超声血流动力学这一概念进行诠释。

  • 标签: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治疗
  • 简介:摘要我国尿动力学发展是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缩影。随着尿动力学测定工作普及和新技术的出现,需要建立和推广尿动力学质控标准以及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尿动力学质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取决于对典型值范围的认识、典型信号模式的识别以及对技术标准的执行,质控必须贯穿于尿动力学实时测定及回顾性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尿动力学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高级专业培训和普及性小型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我国尿动力学测定质量。

  • 标签: 尿动力学 质量控制 中国
  • 简介:摘要弹性髓内钉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闭合性骨折的首选方法。弹性髓内钉由钛合金材料制成,具有可塑性和内在的弹性,负重时不易断裂。术前应根据健侧骨干全长X线片测量骨干的直径和长度,将弹性钉预弯成"C"形,然后经骨干近端或远端内外侧皮质打入髓腔,依靠其内在的弹性在入钉点、"C"形的顶点和钉尖部位构成三点固定,使骨折端的应力达到平衡,形成髓内支架,骨干周围的肌肉组成软组织框架,达到相对稳定的生物学固定。正确地预弯两枚弹性钉的"C"形弧度、选择适宜的粗细和入钉点位置,使弹性钉在髓腔内占据的空间最大,同髓腔内壁接触的距离最长可有效抵抗横向、轴向和旋转不稳定;同时,钉尖和钉尾在干骺端张开分离的间距越大,抗扭转畸形的效果越好。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有效的闭合整复骨折、正确的弹性钉打入方法、钉尾的正确处理以及术后适当的外固定也是弹性髓内钉技术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要T-2毒素作为粮食作物的主要污染物,对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发育等都存在毒性作用。在我国大骨节病病区,大骨节病发生的病因物质是病区产谷物内超常聚集的T-2毒素。通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换粮等综合防治措施,大骨节病防治成果显著,但病区外环境中仍有致病因子存在。本文在T-2毒素代谢动力学方面,将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阐述了T-2毒素的理化性质、体内分布、代谢动力学、生物转化以及T-2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对各脏器的损伤,以期为T-2毒素对全身各器官影响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 标签: T-2毒素 HT-2毒素 代谢动力学 器官损伤
  • 简介:摘要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循环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改善患者结局的治疗策略。重症超声以改善组织灌注为根本方向,实施目标-目的分层管理,区分表象与本质;通过连续监测、整合临床信息、动态评估,快速筛查休克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病因;优化治疗,减少或避免治疗中的再损伤;最终,实现器官化治疗和保护。重症超声图像的解读、病因分析和病情判断、治疗决策的形成、治疗方向和强度的精细调节,离不开对重症医学规律和疾病病理生理特点的深入理解。

  • 标签: 重症超声 血流动力学 儿童
  • 简介:摘要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循环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改善患者结局的治疗策略。重症超声以改善组织灌注为根本方向,实施目标-目的分层管理,区分表象与本质;通过连续监测、整合临床信息、动态评估,快速筛查休克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病因;优化治疗,减少或避免治疗中的再损伤;最终,实现器官化治疗和保护。重症超声图像的解读、病因分析和病情判断、治疗决策的形成、治疗方向和强度的精细调节,离不开对重症医学规律和疾病病理生理特点的深入理解。

  • 标签: 重症超声 血流动力学 儿童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临床缺血性卒中事件的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计算流体力学能直观地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文章就计算流体力学在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周围血流动力学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分泌性中耳炎早期症状不明显,儿童往往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而被忽视,错过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期。由于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儿童长期甚至终身的听力下降,进而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行为、智力和语言的发育,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等。由此可见早期、准确诊断分泌性中耳炎尤为重要,而规范听力学测试及诊断策略是早期诊疗的根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留置针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建立不同材质留置针导管与模拟皮肤组织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同时对不同留置针导管进行测试,为留置针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根据留置针导管在25 ℃和37 ℃下的力学特性,建立导管穿刺模拟皮肤组织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穿刺过程中导管褶皱情况与导管材料和结构的关系,并对留置针导管的刚度、X射线显影性等进行实验测试。结果导管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与其材料密切相关,导管褶皱情况与导管材料、楔形面倾角有关,聚氨酯(PU)导管在常温(25 ℃)下的弹性模量约为500 MPa,在体温(37 ℃)下的弹性模量约为250 MPa,满足穿刺时刚度大、留置时材质软的临床需求。在导管结构相同时,PU导管比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导管更不易发生褶皱;导管材料相同时,楔形面倾角越小,导管越不易发生褶皱。结论适当减小留置针针头的楔形面倾角,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PU导管具有较好的力学特性,其在穿刺时不易发生褶皱,并且在体温时刚度有所降低,既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导管褶皱 聚氨酯 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 有限元分析
  • 作者: 王雁 刘晶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摘要近年来,生物力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物力学与角膜屈光手术的多个环节密切相关,涉及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选择、手术参数设计、手术并发症处理、手术矫正效果预测及长期稳定性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解析生物力学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旨在强调理解力学对角膜组织影响,以及生物力学在角膜屈光手术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及长期的稳定性。(中华眼科杂志,2021, 57:81-85)

  • 标签: 屈光外科手术 生物力学现象 近视
  • 简介:摘要: 分析、研究人体髋关节的结构特点、运动特性及其运动空间范围;对以3-SPS 型对称并联机构为核心的髋关节机构构型进行运动学建模,并描述机构的空间位姿,建立了机构位置逆/正方程、速度逆/正方程及雅克比矩阵;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对3-SPS 并联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以运动学分析为基础,分析机构各部分质心处的运动学参数,考虑并联机构的整体势能和动能,建立动力学方程。

  • 标签: 康复机器人 并联机构 运动学 动力学 3-SPS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后路经寰枕关节-斜坡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具健康成人新鲜尸体的8个枕颈标本,男5例,女3例,年龄(50.8±6.4)岁(范围35~60岁),身高(170.6±10.2)cm(范围155~180 cm)。将8具解剖结构完整且未行手术操作的标本建立为正常模型;将8具枕寰枢复合体的关节囊、韧带等连接结构破坏并锯断齿状突的标本建立为枕颈不稳模型;将8具安装经寰枕关节斜坡螺钉内固定系统的标本建立为内固定模型。分别给予正常和内固定模型1.5 N·m的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扭矩,并测量标本C0~C1和C0~C2节段的活动范围(rang of motion,ROM),比较分析枕颈区正常模型和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变化情况,评价后路经寰枕关节斜坡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力学特性。结果正常模型C0~C1节段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活动范围分别为23.85°±2.43°、4.74°±0.55°、5.77°±0.75°,C0~C2节段上分别为30.6°6±3.05°、9.09°±1.37°、70.97°±9.48°;内固定模型C0~C1节段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活动范围分别为0.71°±0.24°、0.24°±0.06°、0.34°±0.09°,C0~C2节段上分别为3.09°±0.82°、0.74°±0.07°、1.22°±0.10°。在疲劳测试组上,C0~C1节段的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活动范围分别为0.86°±0.27°、0.30°±0.06°、0.42°±0.11°,C0~C2节段上分别为4.07°±0.86°、0.81°±0.12°、1.52°±0.13°,同正常模型比较,疲劳测试后的内固定模型在各个方向上的活动范围均显著减少,活动度削减比均达90%以上。结论后路经寰枕斜坡螺钉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枕颈部在屈伸、侧弯及旋转上的活动范围,具有安全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 标签: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现象 模型,解剖学 活动范围,关节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