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直流式骨电钻是骨科手术最常用的动力工具。因其结构复杂且不能浸泡于水中,清洗难度大;如果清洗不彻底,会直接影响消毒效果而最终影响手术效果。因此,骨科电钻的清洗在预防术后感染及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中不容忽视。

  • 标签: 直流电式骨电钻 清洗
  • 简介:[摘要]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除了这四大运动症状外患者还会出现嗅觉减退、失眠、抑郁、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常见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据调查迄今为止全球约有620万帕金森病患者,其中我国有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约270 万,约占全球总发病率的44%,预计中国到2030 年帕金森病患者将高达500万。目前上没有有效方法可以治愈帕金森病,但是可以通过药物或者康复手段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改换患者的生活质量。经颅直流刺激作为一种无创性脑刺激,具有价格低廉、副作用少等优势,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tDCS在PD治疗中的一些主要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 经颅直流电 帕金森 康复
  • 简介:目的:观察直流中药离子穴位透入(以下简称电疗)治疗脑梗死患者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60例脑梗死所致的假性球麻痹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同时辅以电疗,对照组只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十天为一疗程)后评定疗效,研究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81.72%,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疗治疗脑梗死假性球麻痹疗效肯定。

  • 标签: 脑梗死 假性球麻痹 直流电中药离子穴位透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除传统的脑卒中康复方法外,无创性脑刺激技术(NIBS)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对近年来采用经颅直流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做一综述,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卒中 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显著且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以抑郁心境、兴趣减退、失眠、食欲下降、体质量变化及自杀意念等为临床表现。对于抑郁障碍,目前多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该类药物的副作用及患者的低耐受性,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颅直流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电刺激疗法,在目前国内外广泛开展的抑郁障碍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疗效较好、患者易于耐受、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笔者现从疗效、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安全性等方面,全面综述tDCS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其临床上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抑郁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抗抑郁药物
  • 简介:摘要在低压直流供电设备工作中,直流源性能下降会造成负载设备工况不稳定甚至损坏设备等问题,此类问题不易查找且影响较大,针对这些弊端,本文提出一套较实用的解决方案,给出具体直流源检测电路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验证,进而投入具体使用,在监测自动化开关电源工作电压波动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直流电源 LP339 预防性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睡眠障碍与其他躯体、精神健康问题以及死亡率增加等密切相关。经颅直流刺激(tDCS)作为一种安全、便捷、低成本的治疗技术,现已被多项研究证实能改善睡眠问题,但其疗效同时也存在一定争议。本综述将阐述tDCS的作用机制、治疗效果、治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tDCS治疗睡眠障碍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睡眠障碍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直流刺激(tDCS)联合康复治疗对意识障碍患者促醒和改善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1年4月在入院的42例意识功能障碍患者,根据是否给予患者tDCS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DCS,阳极置于左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阴极置于右肩部,刺激电流强度2mA,20min/次。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d,共治疗6周。2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者右侧屈肘肌肌张力的改变。结果::治疗前2组CRS-R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观察组CRS-R和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反应者为13例(61.90%),无反应者为8例(38.10%);对照组反应者为2例(9.52%),无反应者为19例(90.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右侧屈肘肌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屈肘肌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屈肘肌的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屈肘肌M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直流刺激联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和痉挛状态。

  • 标签: 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 联合康复治疗 意识障碍研究
  • 简介:摘要经颅直流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新型无创脑刺激技术,通过微弱电流作用于大脑皮质,通过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兴奋性、增强神经可塑性,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近年来,tDCS以其安全、高效、便携等优点,在神经精神疾病等脑功能调控领域广泛应用,但其在围术期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较少。文章主要从tDCS的作用机制、围手术期应用及前景、不良反应等方面概述其在围术期医学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围手术期 脑功能调控
  • 简介:【摘要】经颅直流刺激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非侵袭性,利用微弱电流 (1-2mA)调节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活动的技术 [ 1 ] 。共济失调是脑卒中,尤其是小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 2 ] 。本文简要回顾其起源、发展和机制,着重其综述在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 的研究进展。介绍经颅直流刺激利用微弱的直流( 1—2mA)来调节皮质神经元活动,阳极小脑 tDCS可以上调小脑 -大脑抑制 。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共济失调 吞咽障碍 综述
  • 简介:摘要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由卒中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包括注意力、语言功能、执行功能、视觉空间认知、情景记忆和工作记忆等1项或多项功能受损。PSCI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训练,治疗方式有限且维持效果不佳,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治疗效果。经颅直流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安全成熟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产生微弱的直流(1~2 mA),改变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文章综述了tDCS对PSCI的影响,期望为其康复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 标签: 卒中 认知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卒中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表贴膜法直流除颤复苏的实验方法及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4只健康家兔,将电极贴膜贴于体表,分别给予80V、90V、100V和110V四个级别电压刺激,建立室颤模型,采用20J、30J、50J(双向波)非同步直流复律。初次除颤用20J,如2次未成功,则提高一个档次能量再次电复律。计算每一档能量电除颤的成功率。结果体表贴膜法直流除颤复苏是家兔室颤后急救的有效手段,其中输出能量为30J时成功率最高。结论体表贴膜法直流除颤复苏应用于家兔室颤后急救有效可行,理想的除颤输出能量为30J。

  • 标签: 体表贴膜 直流电 室颤 实验方法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经颅直流刺激(tDCS)是一种适用于人体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新技术,具有无创、便捷、费用低、副作用少等优点。近年来tDCS被逐渐引入康复治疗领域,其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共识由国内脑卒中康复及神经调控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循证医学方法学指导下,通过系统检索临床研究数据、评价临床证据及判断证据质量,再经讨论后制订,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tDCS康复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意见。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卒中 康复 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