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流量湿化氧疗(HFHO)脱机方案和T脱机方案对脱机困难患者的脱机效果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等方面的影响,以期寻找更合理的脱机方案。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非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机械通气≥24 h且经脱机筛查符合脱机困难标准的164例脱机困难患者,分为HFHO组80例和T组8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脱机成功率、7 d内二次插管率、痰液黏稠度、湿化良好率和VAP感染率等。结果脱机前HFHO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均低于T组,分别为104(86.00,137.50) mmHg比125(99.00,155.80) mmHg、(311.9±39.4)比(355.6±129.5)(Z=2.54,t=2.41,均P<0.05)。HFHO组总脱机成功率与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75%(59/80)比59.52%(50/84),χ2=3.72,P=0.054。94例气管插管的患者中选择HFHO脱机的40例,选择T脱机的54例,再次分析2种脱机的成功率,结果显示气管插管患者应用HFHO脱机成功率高于T组,92.50%(37/40)比59.26%(32/54),(χ2=13.01,P<0.01)。气管插管患者中HFHO脱机的患者7 d内二次插管率低于T脱机的患者8.10%(3/37)比28.13%(9/32),(χ2=4.79,P<0.05)。HFHO组痰液黏稠度(Ⅰ度、Ⅱ度、Ⅲ度)及气道湿化效果良好率HFHO组均优于T组(P<0.05),分别为26.25%(21/80)、53.75%(43/80)、20.00%(16/80)比11.90%(10/84)、60.71%(51/84)、27.38%(23/84);63.75%(51/80)比40.48%(34/84)。2组VA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HO脱机模式更适合于临床脱机困难患者。

  • 标签: 脱机困难 高流量湿化氧疗 脱机模式
  • 作者: 朱凌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4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 简介:目的:观察并分析高流量氧疗护理对气管插管拔后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气管插管拔后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计算机表法分为对照组患者(40例)和观察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氧疗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高流量氧疗护理,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气指标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作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PO2、HR、PCO2等指标水平相比,相差不大,P>0.05,治疗后,均发生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对气管插管拔后重症患者应用高流量氧疗护理,能改善相关血气指标,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高流量氧疗护理;气管插管拔管;重症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评估序贯经鼻高流量通气在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护理拔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在本院RICU治疗的78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2022年4月-2023年4月期间),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插管拔除后2h、24h的呼吸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97.44%,再次插管率为7.69%,对照组依次为79.49%和12.82%,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序贯经鼻高流量通气在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护理拔后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以有效缓患者的临床指标,明显降低再次插管率,同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重症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 拔管后护理 序贯经鼻高流量通气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前降(LAD)长起自右冠状窦(RCS)/右冠状动脉(RCA)的双前降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79 617例患者中LAD长起自RCS/RCA的双前降变异的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9~87(59.0±15.2)岁。根据LAD长支走行方式将患者分为肺动脉前型12例(pre-LAD组)和肺动脉下型13例(sub-LAD组)。另纳入30例CCTA检查无冠状动脉变异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6(59.6±11.6)岁。观察指标:(1)测量和比较LAD短及LAD长全程长度、起始段径的差异;比较pre-LAD组、sub-LAD组、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LAD长度(全程、前室间沟前段)、径(起始段、中段、远段)的差异。(2)比较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LAD长起源、对角、间隔及右圆锥的差异。(3)评估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冠状动脉各分支有无斑块以及腔有无狭窄,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整体斑块发生率的差异,以及pre-LAD长与sub-LAD长、LAD长与LAD短斑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LAD长起自RCS/RCA变异的发生率为0.31‰(25/79 617),其中0.20‰(16/79 617)起自RCS、0.11‰(9/79 617)起自距RCA开口10 mm范围内的RCA近段。(1)LAD长、LAD短的全程长度分别为(137.5±23.4)mm和(47.6±1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1,P<0.001);二者起始段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re-LAD组、sub-LAD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全程长度[(149.0±17.6)mm]大于sub-LAD组[(129.2±21.2)mm];pre-LAD组长进入前室间沟前段长度[(90.8±15.7)mm]依次大于sub-LAD组[(48.1±8.4)mm]和对照组[(21.6±5.2)mm];对照组LAD起始段径依次大于pre-LAD组和sub-LAD组;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中段径均大于sub-LAD组;对照组LAD及sub-LAD组长远段径均大于pre-L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LAD及pre-LAD组长由近段至远段径均逐渐缩小;但sub-LAD组长远段径较中段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2)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LAD长起源位置及对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条pre-LAD长(3/12)和11条sub-LAD长(11/13)可见间隔发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re-LAD组中右圆锥均起自LAD长,sub-LAD组中右圆锥均起自RCA近段或R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pre-LAD组与sub-LAD组患者的整体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12与8/13,2组患者的LAD长的斑块发生率为2/12与0/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25条LAD长中有2条存在斑块(8%,2/25),25条LAD短中有12条存在斑块(48%,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02)。结论LAD长起自RCS/RCA的双前降变异,与正常LAD解剖差异很大。全面评估双前降变异中LAD长及LAD短的起源、走行、分支、重要解剖关系及腔情况,对于相关心血管症状的解释及手术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冠状血管 左前降支 CT血管成像 解剖变异 容积再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三线定位穿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皮瓣设计、切取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对42例62处手、足创面,采用"ABC"三线定位穿方法术前指导穿定位及来源预判,术中指导皮瓣设计及切取,进行创面修复。其中,单指24例,2指7例,3指4例,4指1例,虎口1例,腕部1例,趾2例,第2趾1例,足背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0 cm~3.0 cm×14.0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1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供、受区恢复情况。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术前共定位162条穿。术中共探及穿95条,其中5例患者较术前定位各多探及1条,与术前定位相符76条,定位符合率为84.4%(76/90);与术前来源判断相符64条,准确率为84.2%(64/76)。术后62块皮瓣均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1个月,皮瓣颜色、质地优良,薄且耐磨,BMRC感觉功能评定为S1~S3,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优38例,良4例。结论"ABC"三线定位穿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皮瓣中的应用,将解剖知识、临床经验与CDU定位巧妙结合,精准指导术前穿定位及来源预判,是临床工作中可行、理想的辅助方法。

  • 标签: 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 "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危重疾病,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常见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本例患者行冠脉造影后发现,主要病变部位为少见的左前降,同时合并严重左回旋病变,可能干扰术者判断,术中需充分评估冠脉各血管情况,避免遗漏重要病变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造影 心电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CTA和CDU在腓动脉穿皮瓣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2月-2016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骨科使用腓动脉穿皮瓣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47例患者完整资料,术前均行CTA及CDU检查,选取合适的穿血管并记录其体表定位点和外口径,与术中实际观察、测量值进行比较,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DU检测术中拟用穿位置符合率为97.87%,CTA检测术中拟用穿位置符合率为95.7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血管外直径术前CTA与CDU测量值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相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应用CDU定位的腓动脉穿血管,术中探查血管位置符合率为100%。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形美观。结论CDU和CTA在腓动脉穿皮瓣术前血管评估方面是一种可靠且有用的方法,且临床上可互补联合应用。

  • 标签: 腓动脉穿支皮瓣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穿支定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