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认识狂犬病的特点及危害,了解目前养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狂犬病暴露后及时规范处置伤口、接种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狂犬病疫苗联合使用,以及控制动物传染源等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对有效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保护群众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 标签: 狂犬病 预防 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需要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 12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60例观察组采取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对照组行常规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检验差错的几率,及两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检验差错率为 5%,临床满意度为 96.66%,对照组患者临床检验差错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为 28.33%,临床总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为 71.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医学检验中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可显著降低检验差错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临床医学检验 质量控制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方法:在2018.5-2020.5期间,抽取108例临床医学检验患者为对象,将患者随机划分2组,对照组(常规检验)和研究组(质量控制措施),各组54例,对比患者检验差错率和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检验差错率18.5%,满意度81.4%,研究组检验差错率1.8%,满意度94.4%,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临床医学检验中,应用质量控制措施效果理想,可以减少检验差错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临床医学检验 质量控制措施 满意度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社区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流行特点,为社区传染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 2012 年 1 月— 2013 年 1 月一年以来收治的 678 例传染病患者,对其进行分类建卡、统计、问卷以及简单提问,分析社区中传染病的特点。结果:病毒性肺炎占 68.14% ,流行性感冒占 18.14% ,同时儿童是社区传染病中的高位人群。结论:社区传染病应该针对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的特点,及时的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开展社区预防免疫接种,进行教育传播以及提供心理咨询等。

  • 标签: 社区传染病 特点 预防控制措施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方法:收治66例存在一定误差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分为四类,其种类与占比分别是患者原因(51.5%)、标本采集原因(25.8%)、标本送检原因(12.1%)、标本检验原因(10.6%),总提升率为97.0%。结论: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因素众多,占比比例较大的是患者自身因素,需提高血液检验标本正确性,在血液检验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注重检验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规定来操作,保障血液检验标本的实际质量,减少检验期间产生的误差。

  • 标签: 血液检验标本 误差 原因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 目的:详细分析本院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改进措施,以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手卫生水平,从而有效降低感染几率。方法 以我院近几年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为重要资料参考,分析现状,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结果 : 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非常淡薄,执行率较低,没有深入了解自身操作期间携带病菌情况。结论:临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非常重要。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注意手部卫生,深刻意识到手部卫生的重要意义,提高洗手依从性,尽量防止手部接触引起的感染,减少医院感染率。

  • 标签: 医护人员 手卫生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的发病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随机挑选我院于 2018年 1月 -2020年 2月期间入院建档的肺结核患者 56例,分为常规、预防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但对预防组在治疗期间给予疾病防控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以及疾病复发率。结果:预防组患者治疗显效、有效人数略高于常规组,但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预防组患者复发率要相对更低, P< 0.05。结论:在对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做好疾病预防管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性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疾病发概率。

  • 标签: 肺结核 发病现状 生活质量 措施分析
  • 简介:摘要:我们国家医疗器械有很多种类,其制造厂家的资质也参差不齐,因医疗器械质量问题引发的医疗事故屡见不鲜,对于医疗器械的质量与安全性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医疗器械制造厂家的监管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围绕医疗器械关于微生物检测方面的质控要求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就其环境方面、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培养基要求,以及菌种、样品,还有记录等多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展开探讨,以使医疗器械在继续微生物检测时,能够得到一个准确可靠的结果,确保临床所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 标签: 医疗器械 微生物检测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中药材以及中药饮片是中医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且中药材以及中药饮片的质量影响着中医疗效与安全,所以在实践中需要对中药材以及中药饮片的质量进行控制。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中药材以及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所以在实践中必须要明确具体的质量影响因素,然后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策略,这样,最终的中药材以及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效果会显著提升。文章就中药材以及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措施做分析与讨论,旨在为实践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 标签: 中药材 中药饮片 质量控制 措施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措施分析。方法:选择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的标本500份,分别两组,使用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措施的为实验组,使用常规微生物检测的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的检测质量合格率,微生物检测准确性相比,差异较大(P

  • 标签: 疾控中心 微生物检验 质量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当前神经内科护理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方法 :选取时间段为 2019.1月 ~2020.1月期间,因神经系统疾病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 90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按照是否实施不良事件的管理来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 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措施,不进行针对性的不良事件管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风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对比不同护理模式下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4.44%,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17.7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 97.77%,对照组为 86.66%,观察组明显更佳,组间数据差异较大,(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对神经内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基础上,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神经内科 不良事件 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在临床检验中提升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控制措施 。方法: 选取在我院健康体检的 200 份血液标本,将其等分为 5 组,研究的时间为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 。 将其中 2 组按照不同比例的抗凝剂进行分组,另外的 3 组按照在室温下放置的不同时间进行分组,对比血液标本的结果 。结果: 经分析, A 、 B 两组的血液标本结果相比具有差异性 ( P < 0.05 ) ; C 、 D 、 E 三组的血液标本结果相比不具有差异性 ( P > 0.05 )。结论: 影响血液标本的因素较多,在临床中应该加强对采血过程等的监控,以便于提高检验准确率,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

  • 标签: 质量控制 血液细胞 临床医学检验
  • 简介:  【摘要】目的 对乙肝病毒性肝炎进行分析,探究出对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选取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 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8例,对照组行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全面性的防治控制措施,对两组预防控制措施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患病率为 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9.17%,观察组对疾病的总认知度为 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综合、全面的乙肝病毒性肝炎防治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组员的感染率,提高组员对知识的了解,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乙肝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epatitis B and explore the preventive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96 healthy people who had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8 to June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took routine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ok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ve and control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17%,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9.17%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recogni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the disease was 95.8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5.00%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hepatitis B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rate of the group members,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the group members, and have high clinical value.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并分析相关控制措施,为有效提高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质量,降低消化内镜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消化内镜样本1 080例,将其按照检测结果合格与否分为不合格组(68例)与合格组(1 012例)。分别比较两组消化内镜的清洗时间、检查患者数量情况,过氧乙酸浓度低于500 mg/L、多酶洗液浓度不合格、干燥保存、操作不规范发生率情况。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消化内镜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结果合格组消化内镜的清洗时间(25.01±1.30)min、检查患者数量(23.86±3.11)例与不合格组〔(18.44±1.02)min、(29.14±3.68)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格组消化内镜的过氧乙酸浓度低于500 mg/L、多酶洗液浓度不合格、操作不规范发生率分别为2.96%、2.37%、2.67%低于不合格组20.59%、17.65%、19.12%,而干燥保存率95.55%与不合格组32.3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洗时间、干燥保存均是消化内镜感染的保护性因素,而检查患者数量、过氧乙酸浓度低于500 mg/L、多酶洗液浓度不合格、操作不规范均是消化内镜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消化内镜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与多方面因素相关,涵盖清洗时间、检查患者数量、过氧乙酸浓度低于500 mg/L、多酶洗液浓度不合格、干燥保存、操作不规范等。临床工作中应根据上述因素制定相关干预措施,以达到降低消化内镜医院感染发生风险的目的。

  • 标签: 消化内镜 医院感染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输血过程中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分析,并且针对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措施。 方法 :将我院在 2017 年 3 月到 2019 年 3 月输血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输血有不良反应患者设置为观察组,输血没有不良反应 者 设置为对照组, 对比 分析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 结果 :( 1 ) 观察组输血次数中对于 3 次为 77.91% ,而对照组只有 39.26% ;观察组 取血时间至输血时间间隔大于 30 分钟为 32.51% ,对照组只有 12.26% 。( P<0.05 ),结果有显著差异。( 2 ) 观察组的输血速度和输血量为 49.37±13.46 (滴 / 分)、 12.93±10.46 ( u ),对照组为 44.27±14.35 (滴 / 分)、 7.59±10.37 ( u ),( P<0.05 ),结果有显著差异。 结论 :输血引起不良反应和 取血时间至输血时间间隔、 输血次、输血速度和输血量有关系,为防止输血不良反应, 需对 输血环节进行控制

  • 标签: 预防控制措施 因素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对 新型 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 选择 2019 年 1 2 月至 2020 年 2 月期间我 城区 疫情进行分析,了解 新型 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征,并 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结果: 据 研究结果显示 ,新型 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传染性强、任何年龄阶段易感的特点, 为此我 城区 卫健委、医疗单位采取 预防控制措施 。 结论: 对 新型 冠状病毒肺炎 进行深入分析 ,有利于 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 ,控制疾病传播, 该方法具有 一定临床 价值。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流行特征 预防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性肝炎进行分析,探究出对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取健康体检的健康人96例作为研究目标,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全面性的防治控制措施,对两组预防控制措施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患病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17%,观察组对疾病的总认知度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P

  • 标签: 乙肝病毒性肝炎 预防 控制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疾病的预防控制对策。方法:选取 21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记录病症的临床表现、统计发病时间。结果:年龄≤ 6岁有 77例( 36.7%),发病率最高, 7-12岁有 75例( 35.7%), 13-20岁和 >20岁的患者占比较低,年龄增长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呈反比。患者临床症状中,腮腺肿痛、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发病时间集中在和 4-6月有 61例( 29%),其次是 1-3月 58例( 27.6%); 2015年发病 89例( 42.4%), 2016年发病 78例( 37.1%), 2017年发病为 43例( 20.5%),呈逐年递减趋势。结论:流行性腮腺炎疾病的预防控制应根据其发病年龄阶段、发病时间和临床特征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控制,以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以全面有效的控制疾病的流行发展。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对策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umps. Methods: 210 patients with mump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ir age distribut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ime of onset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re were 77 cases (36.7%) with an age of less than 6 years old, the highest incidence rate, 75 cases (35.7%) at 7-12 years old, and 13-20 years old and >20 years old patients, which we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incidence rate of mumps. Among the clinical symptoms, parotid gland swelling and fever are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There were 61 cases (29%) from April to June, followed by 58 cases (27.6%) from January to March, 89 cases (42.4%) in 2015, 78 cases (37.1%) in 2016 and 43 cases (20.5%) in 2017, showing a de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Conclusi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ump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age, tim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 so as to control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block the route of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the epidemic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comprehensively and effectively.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