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直接树脂充填和间接树脂充填修复后牙病理性磨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60例后牙病理性磨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间接的树脂充填修复,对照组给予直接的树脂充填修复,比较治疗1年后树脂充填的临床效果及咀嚼效率的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复查,间接法组患牙树脂充填体A级率优于直接法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治疗1年后,间接法组的咀嚼效率高于直接法,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树脂比直接树脂充填修复后牙病理性磨损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以及咀嚼效率,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直接树脂充填法 间接树脂充填法 牙齿磨损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根管充填术后,利用X线摄片了解双剂型侧向加压根管充填质量。方法:侧向加压根管充填后摄X线片,由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对充填质量做出评估。结果:在208个根管中适中42%,超充34%,欠充24%。结论:根管工作长度的确定和根管充填不能仅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完成,要提高根管充填质量,必须引入有效的客观指标。

  • 标签: 根管充填 根管工作长度 侧向加压法 质量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聚胺、微凝胶在输血检验中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分组,分为研究1组与研究2组(n=20例),研究1组采用凝聚胺进行检验,研究2组采用微凝胶进行检验,两组患者输血检验耗时、输血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1组患者输血检验耗时短于研究2组,研究1组患者输血检验提示阳性率高于研究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在输血检验工作中,凝聚胺、微凝胶两种检验方法各具优势,前者检验效率突出,后者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更高。

  • 标签: 输血检验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iRoot SP单尖根管充填术的临床观察,探讨其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iRoot SP单尖根管充填术具有简便、高效、可控性强等优点,能够有效改善根管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

  • 标签: iRoot SP 单尖法 根管充填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凝聚胺和微凝胶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结果,对比阳性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 1月 -2019年 5月在我院申请输血患者 2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供血者全部都是无偿献血者。分别采用凝聚胺和微凝胶进行配血,对比不同交叉配血方法的配血时间和阳性结果。 结果:经研究发现,配血时间凝聚胺比微凝胶耗时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凝胶的阳性标本检出率高于凝聚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比两种交叉配血方法,微凝胶敏感度高,时间长,可以应用在有充分时间的配血场合;凝聚胺操作简单快速,更适合应用在急诊配血中。但是两种配血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临床中需要继续改善。

  • 标签: 交叉配血 微柱凝胶法 凝聚胺法 阳性结果 配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凝聚胺合并微凝胶在提高抗-c检出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入的10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微凝胶以及凝聚胺合并微凝胶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抗-E检出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c检出率相比较,凝聚胺合并微凝胶高于微凝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聚胺合并微凝胶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大幅提高抗-c的检出率,弥补微凝胶漏检抗-c的不足,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住凝胶法 抗-c检出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凝聚胺和微凝胶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结果,对比阳性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 1月 -2019年 5月在我院申请输血患者 2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供血者全部都是无偿献血者。分别采用凝聚胺和微凝胶进行配血,对比不同交叉配血方法的配血时间和阳性结果。 结果:经研究发现,配血时间凝聚胺比微凝胶耗时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凝胶的阳性标本检出率高于凝聚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比两种交叉配血方法,微凝胶敏感度高,时间长,可以应用在有充分时间的配血场合;凝聚胺操作简单快速,更适合应用在急诊配血中。但是两种配血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临床中需要继续改善。

  • 标签: 交叉配血 微柱凝胶法 凝聚胺法 阳性结果 配血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凝胶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用微凝胶对本院输血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4826例配血检出阳性31例占0.64%,其中假阳性27例占阳性例数87.1%,真阳性4例占阳性例数12.9%。结论微凝胶配血灵敏度高,但易引起假阳性,交叉配血前要注意标本充分抗凝及离心。一些恶性肿瘤及血液性疾病也可能出现同型交叉配型不合,应根据不同病因去除影响交叉配血不合的因素,以确保输血安全。

  • 标签: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不合 安全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聚凝胺和微凝胶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收的同意开展交叉配血者268例的临床资料,收集其输血标本,经开展微凝胶、聚凝胺采取交叉配血试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结果行MGT时患者交叉配血成功率为91.42%,明显低于行MPT时的9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被选对象中,MPT阳性标本有9例,MGT阳性标本有21例,说明相比凝聚胺,微凝胶有较高的灵敏度。结论聚凝胺特点是快速,适用于急诊工作中;微凝胶特点是操作便捷、有较高宁敏度,适用于日常工作中。在临床工作中,将聚凝胺、微凝胶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交叉配血准确度和效率,保证临床血液安全性。

  • 标签: 聚凝胺法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两种方法同型交叉配血的结果及其对于临床安全输血的意义。方法分别用两种方法对360份临床受血者标本进行交叉配血,仔细观察并记录交叉配血结果。结果360份临床受血者标本用微凝胶有349份标本配血结果相合(主侧或次则无凝集无溶血为相合),有11份标本结果为±~+的凝集,为配血不相合(主侧或次侧有凝集或溶血为不相合);凝聚胺有357份标本为配血结果相合,有3份标本为配血结果不相合,而这3份标本用微凝胶配血其结果亦为不相合,两种方法交叉配血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P<0.05)。结论用微凝胶卡进行交叉配血灵敏度更高、结果更容易观察,更能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卡 同型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凝胶和凝聚胺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16例受血者以微凝胶卡和凝聚胺技术联合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对配血不合的受血者、供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微凝胶卡式配血不合3例,凝聚胺配血不合2例,其中两种方法配血均不合2例。经筛选细胞检测系受血者的血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结论微凝胶和凝聚胺在配血工作中联合使用,有利于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配血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聚胺与微凝胶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需输血治疗的398例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两组各有患者199例,A组应用微凝胶予以交叉配血试验检测,B组应用凝聚胺予以交叉配血试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A组患者交叉配血相合率是90.45%,不相合率是9.55%;B组患者交叉配血相合率是83.42%,不相合率是16.5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交叉配血中应用微凝胶的灵敏度要相对好于凝聚胺,值得优先选用或是联合应用。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聚胺与微凝胶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我院需输血治疗的 398例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 A组与 B组,两组各有患者 199例, A组应用微凝胶予以交叉配血试验检测, B组应用凝聚胺予以交叉配血试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A组患者交叉配血相合率是 90.45%,不相合率是 9.55%; B组患者交叉配血相合率是 83.42%,不相合率是 16.5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在交叉配血中应用微凝胶的灵敏度要相对好于凝聚胺,值得优先选用或是联合应用。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凝聚胺与微凝胶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经验工作经验。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收治的临床确诊肝硬化患者198例,对所有的患者输血前血样检验中分别采用凝聚胺与微凝胶进行交叉配血的实验,通过实验将检查的结果,认真地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凝聚胺交叉配血实验相合率为84%,微凝胶交叉配血相合率为90%,通过结果可以明显的得出,凝聚胺明显的低于微凝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凝聚胺而言,采用为主,微凝胶在交叉配血中进行实验的敏感性会更加的理想。在今后的临床工作过程中,对于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应该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优先选用或者进行联合应用的方式。

  • 标签: 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聚胺与微凝胶交叉配血阳性结果对比。方法取衡阳市中心医院临床受血者样本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凝聚胺组与微凝胶组各600例,比较两组操作耗时与交叉配血阳性结果。结果与微凝胶比较,凝聚胺操作时长短;微凝胶检出主侧阳性134例,次侧阳性412例,假阳性54例,凝聚胺检出主侧阳性132例,次侧阳性390例,假阳性78例,微凝胶较凝聚胺具有较高的阳性标本检出率,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微凝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操作时间较长不适用至急诊配血流程,给予凝聚胺操作易发生漏诊,在急诊配血流程较适用,值得借鉴。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 阳性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凝胶和聚凝胺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比较。方法:研究期(2021年1月~2021年12月)内,纳入1542例输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数字随机表,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应用微凝胶交叉配血(观察组,n=771)与聚凝胺交叉配血(对照组,n=771),对不同交叉配血试验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性进行差异对比。结果:观察组微凝胶交叉配血结果准确性、敏感度、特异性均高于对照组,聚凝胺交叉配血结果,(p<0.05)。结论:用微凝胶和聚凝胺在交叉配血试验中比较,前者比后者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敏感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结果直观,扫描后可长期保存,适合手工操作、半自动和全自动,灵活方便。

  • 标签: 微柱凝胶法 聚凝胺法 交叉配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