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总结、走访调查等方法整理分析“太白七药”配伍理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指出虽“四八柱”配伍理论有悠久的历史,但当前“太白七药”研究进展多集中在植物资源上,仍缺乏配伍理论研究,更缺乏以“太白七药”为基础的复方及大品种的开发。呼吁应重视民间经验的继承与保护,用“四八柱”配伍理论来指导“太白七药”的应用与开发。指出教学团队应加大对该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必要在本省中药学、方剂学等本科课程的教学中增加该内容。

  • 标签: 地道中药材 太白七药 配伍理论 四梁八柱 资源调查 资源开发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形态学分型研究肝细胞癌(HCC)中组织学类型粗型所占百分比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共收集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4年至2016年间进行手术的HCC病例232例,对其进行组织学分型,记录粗型肝细胞癌(MT-HCC)所占百分比。并以10%~29%、30%~49%、≥50%界限值进行分组,排除所有公认的HCC亚型后,其余病例被认为是传统型肝细胞癌(CV-HCC)。收集其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使用t检验、χ2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MT-HCC和CV-HCC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HCC复发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当HCC中粗型组织学亚型比例≥10%时,其临床病理特征具有显著性差异,定义为MT-HCC。MT-HCC和CV-HCC分别有76例和156例。MT-HCC预后较差,其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小于CV-HCC患者(49.99岁比56.18岁,t=-4.039,P<0.05),具有较高的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58.49%比29.41%,t=13.112,P<0.05),并且肿瘤最大径大于CV-HCC(8.12 cm比4.28 cm,t=6.768,P<0.05)。与CV-HCC比较,被膜侵犯较常见(27.63%比10.90%,t=10.448,P<0.05),多结节型和巨块型肿瘤较多(t=24.567,P<0.05),具有较高的组织学分级(t=17.407,P<0.01)和较高的AJCC分期(t=38.071,P<0.01)。同时,更易见坏死(85.53%比42.31%,t=38.831,P<0.01)、卫星子灶(47.37%比25.00%,t=11.688,P<0.01)及大血管侵犯(23.68%比7.05%,t=12.926,P<0.01)和微血管侵犯(t=39.077,P<0.01)。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组织学类型MT-HCC是影响HCC复发及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当HCC中MT-HCC所占百分比≥10%时具有明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预后较差。

  • 标签: 肝细胞癌 组织学 组织亚型 粗梁型肝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透明变状肿瘤(HTT)的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特征。方法对5例HTT的临床、超声和细针穿刺细胞学形态进行观察,其中1例制备细胞蜡块,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例使用即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结果5例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1例,发病年龄25~48岁。细针穿刺细胞涂片中可见肿瘤细胞呈放射状、状或巢状结构,肿瘤细胞与红染的玻璃样物质混杂。部分细胞胞质呈丝状,偶见黄色小体,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可见多量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1例细胞蜡块显示肿瘤细胞呈状结构,与玻璃样物质混合,细胞特征与涂片类似。Ki-67(MIB-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呈特征性的膜质着色。2例使用即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均未发现BRAF V600E基因突变。结论HTT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细胞形态与其他甲状腺肿瘤有重叠,在细针穿刺细胞病理诊断中非常容易被误诊。正确诊断的关键在于提高对该肿瘤的细胞病理形态的认识,制备细胞蜡块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部感染效果。方法:选择2020~2022收治的98例急性肺部感染者为对象。按治疗方式差异,分为单纯组(n=49)、联合组(n=49)。单纯组使用西医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中药治疗,分析结果。结果:单纯组治疗有效率为 73.47%,联合组为95.92 %,联合组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组,两组相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肺部感染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肺部感染 中西医结合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