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10%~15%,而晚期患者中MSI-H人群仅占5%。既往研究显示,早中期MSI-H结直肠癌预后佳,但晚期患者预后差,对化疗不敏感。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的出现显著改变了该人群的预后和治疗格局,不仅在后线治疗获得良好疗效,而且在一线治疗中疗效也显著优于传统的化疗联合靶向。如何克服原发和继发性耐药是提高MSI-H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的关键问题,常用的方法包括更换化疗方案、联合其他免疫疗法、联合抗血管生成、以及局部治疗(手术、放疗、介入)等。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治疗存在一定的终身毒性甚至致死性毒性反应,须严格把握新辅助免疫治疗的适应证。MSI-H优势人群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可获得较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和临床完全缓解(cCR)率。因此,对有强烈保肛意愿,新辅助免疫治疗后严格评价为cCR的MSI-H患者,等待观察策略为一部分中低位直肠癌提供了一个保全括约肌功能及改善长期生存质量的机会。结直肠癌领域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结果值得期待。

  • 标签: 结直肠癌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已成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结直肠癌的重要治疗方案,从晚期疾病的后线治疗到一线治疗,甚至在早期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均展现出优异的疗效。在微卫星稳定(MSS)或错配修复正常(pMMR)结直肠癌中,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探索也是未曾中断。本文重点评述近年来MSS或pMMR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单纯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小部分患者中,呈现了较好的病理应答;新辅助放化疗前或放化疗后引入免疫治疗,或者在放疗期间同步免疫治疗,显示了较标准放化疗更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放化疗后序贯双免疫联合治疗,以及免疫联合靶向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均在开展进行中。但目前多为小样本探索性研究,仍有待更多的研究结果及长期的随访,来证明新辅助免疫治疗在MSS或pMMR结直肠癌中的疗效。

  • 标签: 微卫星稳定 错配修复正常 免疫治疗 新辅助治疗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临床分期为cT4aN2M0的微卫星稳定的61岁男性胃体腺癌患者,术前给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单抗)联合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治疗3次后,行标准的全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肿瘤达到病理完全缓解。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

  • 标签: 胃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化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微卫星不稳定(MSI)是患者基因组不稳定的表现之一,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存在,其中包括了结直肠癌、乳癌、肺癌以及淋巴瘤等病症,并且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预后转归的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相关的研究表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与微卫星序列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并且临床治疗的散发结直肠癌中有12%至15%表现出为微卫星不稳定性现象。这种现象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子机制,对于结直肠癌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同时因为MSI阳性的结直肠癌患者较之阴性的患者表现出更加理想的预后效果,同时对于含有5-氟尿嘧啶类的化疗药物并不敏感,MSI在临床上俨然已经成为了结直肠癌的预后与与预测化疗疗效的一项标志物。同时临床上对于肿瘤疾病的研究深入,认为该症状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有着相当大的联系,其中与T淋巴细胞为核心的细胞免疫功能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 标签: 微卫星不稳定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 结直肠癌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2定量成像(T2 mapping)联合魔镜成像(mDixon-Quant)的多参数成像定量评估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微卫星不稳定状态(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34例EC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两周均行3.0 T 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 mapping、mDixon-Quant等。由两位观察者采用独立盲法测量病灶T2 mapping序列的T2值及mDixon-Quant序列的脂肪分数(fat fraction, FF)值、R2*值、T2*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评估两位观察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参数预测EC MSI状态的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间的差异性。结果两位观察者测量值的一致性均很好(ICC>0.75);MSI组的R2*值及T2值均高于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zation, MSS)组,MSI组的T2*值低于MS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2*值、T2*值、T2值及联合参数评估EC的MSI状态的AUC值分别为0.773、0.761、0.780、0.939;Delong检验结果显示各单一参数评估EC MSI状态的AU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参数评估EC MSI状态的AUC与单一参数评估EC MSI状态的AU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ixon-Quant及T2 mapping多参数成像均能定量地评估EC MSI状态,两者联合可明显提升预测的效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微卫星不稳定 T2定量成像 魔镜成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肿瘤抑制蛋白质P53的表达及其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关系。方法选取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岳阳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确诊为胃癌的1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患者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HER2、P53,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情况,应用多重荧光PCR(Idylla)检测7个位点的MSI状态。结果本研究中,103例胃癌患者中,IHC法显示微卫星稳定(MSS)患者有77例(74.8%),MSI患者有26例(25.2%),PCR法显示MSS患者有77例,MSI患者有26例。MSI HER2低表达率高于HER2高表达率,MSI HER2低表达率MSS HER2低表达率(P<0.05)。MSI P53低表达率高于P53高表达率,MSI P53低表达率低于MSS低P53表达率(P<0.05)。结论胃癌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MSI状态;胃癌的MSI状态可能伴随HER2、P53表达降低,胃癌组织中HER2及P53的表达与MSI状态存在互斥的关系,提示MSI的致癌机制可能与HER2及P53具有较大的差异性。MSI型检测对于治疗药物选择及预后判断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胃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表皮生长因子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微卫星稳定(MSS)极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二期、单臂、开放性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报道。筛选2021年1—10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cT1~3aN0~1M0、无法保肛的极低位直肠癌患者。研究纳入标准:(1)具有强烈的保肛意愿,愿意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2)18~75周岁,体质指数≤30 kg/m2,性别不限;(3)经肠镜、腔内超声和盆腔高分辨率MRI(增强CT)检查确诊为肿瘤下缘距齿线≤2 cm内的极低位直肠癌,治疗前分期cT1~3aN0~1M0;(4)错配修复蛋白(MMR)检测为MSS患者;(5)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直肠腺癌;(6)患者依从性较好,能按要求来医院复查;(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0~1分;(8)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9)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具有恶性结直肠肿瘤病史;(2)合并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等需急诊手术的患者;(3)已知对卡培他滨、PD-1单抗等药物过敏者;(4)病理提示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法如下:使用长程放疗模式,对原发肿瘤和高危区域照射肿瘤剂量50 Gy(2 Gy/次×25次);放疗过程中同步给予卡培他滨;首次放疗2周后添加PD-1抗体(200 mg/3周),放疗期间应用2个疗程PD-1抗体。放疗结束后给予卡培他滨单药或XELOX方案化疗,再应用2个疗程的PD-1抗体(200 mg/3周×2)。完成新辅助治疗后通过直肠指检、内镜、盆腔MRI等手段评估治疗效果,对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行等待观察;肿瘤退缩不良甚至进展的患者根据情况进行根治性手术;对于肿瘤退缩良好,接近临床完全缓解(ncCR)的患者,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决定是行经肛肿瘤全层切除术或进入等待观察队列。观察指标:(1)患者基本资料;(2)新辅助治疗及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后续治疗决策及随访情况。结果共入组24例患者,2例患者退出研究,4例患者仍在治疗中。完成治疗并进行评估的18例患者最终纳入分析,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5(39~71)岁;基线临床分期为:cT2N0M0 8例,cT2N1M0 2例,cT3aN0M0 5例,cT3aN1M0 3例。完成新辅助治疗后,初始疗效评估结果为cCR 7例,ncCR 5例,临床部分缓解6例。本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1~2级不良事件共计发生30例次。7例cCR和1例ncCR患者直接进入等待观察队列,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再生并进行Miles手术;4例ncCR患者行局部切除,之后重新进入等待观察队列(分别为1例ypT0,TRG=0;1例ypT1,TRG=1;2例ypT2,TRG=2);6例临床部分缓解患者行根治性手术。至末次随访,直肠肛门保留比例为11/18,保肛比例为17/18。结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应用于MSS极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患者可获得较高的cCR率,有利于保留器官及肛门。

  • 标签: 直肠癌,极低位 新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器官保留
  • 作者: 裴风云 吴晶晶 赵严冬 何婉 黄美近 黄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广州 510655,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理科,广州 510655,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深圳 518020,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广州 510655 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55 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广州 510655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用于局部进展期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8例初诊影像学分期为T3~4N0~2M0的dMMR或MSI-H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为57.5(41~69)岁;3例患者肿瘤临床TNM分期为Ⅱ期,5例为Ⅲ期。所有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手术前均接受了6个疗程单药PD-1单抗探索性治疗。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根治性手术结果。结果全组8例患者经完整新辅助免疫治疗后,7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主要病理缓解(mPR)8例。全组患者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均未发生3级及以上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CTCAE 5.0版);8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了13例次1~2级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食欲减退(3例次)、头晕(2例次)、口干(2例次)、关节痛(1例次)、血清转氨酶升高(1例次)、味觉障碍(1例次)、瘙痒或皮疹(1例次)、恶心(1例次)和睡眠障碍(1例次);另2例患者未发生任何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在末次新辅助治疗结束后中位21.5(16.0~30.0) d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全组患者未发生因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而推迟根治性手术的情况,术后均未发生肠梗阻,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以及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单药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对局部进展期dMMR或MSI-H结直肠癌患者是安全的,且显著有效。

  • 标签: 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缺陷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 新辅助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卫星棒技术对休门氏病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后维持矫正效果和促进椎体重塑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矫正手术治疗且随访至少2年的休门氏病后凸畸形患者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14.5±0.9)岁(范围13~16岁)。Risser征1级5例、2级10例、3级11例。采用双棒固定(双棒固定组)13例、双棒+卫星棒固定(卫星棒固定组)13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AVBH)、椎体后缘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PVBH)、整体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椎间盘楔变角(disc wedging angle,DWA)、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ing angle,VWA)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问卷评分(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结果卫星棒固定组和双棒固定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3.1±1.0)年和(2.9±1.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837)。术后卫星棒固定组和双棒固定组矫正率分别为51.1%±5.1%、46.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P=0.099)。随访期间卫星棒固定组患者矫正丢失0.6°±0.3°,低于双棒固定组的1.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P<0.001)。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卫星棒固定组和双棒固定组发生楔形变椎体的AVBH/PVBH比值均增加(P<0.05);卫星棒固定组楔形变最严重椎体的AVBH/PVBH比值增长率为32.6%±8.5%,高于双棒固定组的22.5%±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30)。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SRS-22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楔形变椎体的前缘高度明显增加;相比于传统双棒技术,应用卫星棒技术可获得更明显的椎体重塑和更少的矫正丢失。

  • 标签: Scheuermann病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