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3D打印技术制备复杂形态骨科金属植入物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而钛及钛合金是目前3D打印金属植入物最常用的原材料。3D打印多孔钛及钛合金假体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高比强度、低弹性模量的特点,相关临床试验证明其支撑可靠,骨修复效果良好。钽金属具有与钛金属类似的理化性质,相关研究显示其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近年来,3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多孔钽金属假体也越来越被关注,但现有相关研究仍有限。本文通过对既往国内外关于多孔钛和多孔钽的研究报道进行回顾,从制造工艺、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表面改性、骨整合效应和临床应用及钛合金方面对两类多孔金属的性能进行比较,同时展望了多孔钛和多孔钽相关骨科个性化置入产品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假体和植入物 3D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己定修饰多孔钛的抗菌性能及其对成骨细胞黏附及增殖的影响,为构建具有抗菌性能的种植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直径10.0 mm、厚度1.5 mm的光滑纯钛试件,以碱热处理后钛试件为对照组、碱热处理+共价结合氨基硅烷的钛试件为硅烷化组、碱热处理+共价结合氨基硅烷+戊二醛接枝氯己定的钛试件为接枝组。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表面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元素组成、接触角测量仪分析亲水性(每组6个)、酸性橙Ⅱ法分析氨基或亚胺基团含量(每组5个);用光密度法测定氯己定组5个钛试件的氯己定接枝密度;用死活菌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涂板计数法、抑菌环法评价各组钛试件抗菌能力,甲基噻唑基四唑法评价各组与成骨细胞共培养1、3、5 d后的细胞活性,细菌-细胞共培养评价有菌环境中各组钛试件的细胞黏附能力。结果氯己定接枝后多孔钛表面的孔隙减小,C、N、Cl原子百分含量增加,接触角下降至37.5°±4.0°,氯己定接枝密度为(5.07±0.39)μg/cm2;死活菌染色及扫描电镜显示氯己定组仅有少量细菌黏附且细菌壁破裂;氯己定组菌液涂板仅见零星菌落,抑菌环透亮;细胞培养1、3 d氯己定组细胞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5 d氯己定组细胞活性(0.547±0.087)显著小于对照组(0.751±0.056)(P<0.05);细菌-细胞共培养显示对照组钛表面黏附大量细菌,氯己定组钛表面黏附大量细胞,且细胞形态良好。结论氯己定接枝修饰的多孔钛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在有菌环境中可保障细胞黏附。

  • 标签: 氯己定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摘要: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股骨头坏死是因为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引起骨细胞、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发生结构性改变,股骨头塌陷,引起患者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疾病。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普及,髋关节翻修手术逐年增高,而且假体使用有一定的寿命,翻修手术的难度大、并发症多,近年来保髋手术逐渐受到重视,其中钽棒因其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手术植入可为受损的股骨头提供充分而且稳定的支撑,从而能有效减轻骨组织所承受的应力,达到防止股骨头塌陷,为股骨头骨组织修复提供有利条件的作用,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理想材料。

  • 标签: 多孔钽棒 股骨头坏死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模仿天然骨组织细胞外基质微纳结构的多孔矿化胶原基质,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及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采用仿生矿化法合成多孔胶原基质支架材料,使用micro-CT、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多孔矿化胶原基质微纳结构、机械性能,体外细胞共培养检测胶原基质对BMSCs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大鼠下颌骨临界骨缺损植入支架材料后比较各组支架材料引导骨再生的能力。结果仿生矿化法可制备疏松多孔、含纤维内纳米磷灰石的胶原基质支架材料(MIA);与传统含纤维外磷灰石的胶原基质材料(MEA)相比,MIA具5倍以上的杨氏模量;体外接种2、14 d可观察到MIA组BMSCs细胞MTT染色和细胞渗透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体内植入10周后MIA组缺损区域明显减小,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Osterix阳性细胞增多。结论仿生多孔纤维内矿化胶原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新骨形成,是具备临床应用前景的骨再生支架材料。

  • 标签: 纳米结构 矿化胶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迁移 成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运用盐水法(非介质)与凝聚胺(介质)法作交叉配血试验检出不相合性抗体阳性率对比。方法:选取98例行同型输血治疗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9例。常规组运用盐水法检测,实验组应用凝聚胺法检测,比较两组输血治疗者的阳性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输血治疗者阳性检出率(18.4%)显著高于常规组(2.0%),P<0.05。结论: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应用凝聚胺法比盐水法交叉配血检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输血相容性检测 凝聚胺法 盐水法 运用价值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在 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尖端定位中 , 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腔内心电图辅助及其护理的应用价值。 方法: 抽取我院 50 例 PICC尖端定位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 PICC尖端定位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将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 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及其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定位准确程度、时间、并发症。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准确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定位时间明显缩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8.00% 、 32.00% ,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在 腔内心电图辅助 PICC尖端定位中 , 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及其护理均有重要价值,能提高定位准确率,缩短定位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生理盐水作为介质导引 腔内心电图辅助 PICC尖端定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碳纳米管地三维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制备方法及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制备CNTs/PLA/CHI碳纳米管(CNTs)/聚乳酸(PLA)/甲壳素(CHI)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然后对材料亲水性表征及动物实验效果进行观察。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甲壳素纤维的亲水性理想,可将复合材料的亲水性显著改善。对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几种材料,唯有聚乳酸(PLA)/碳纤维(CF)复合材料亲水性最佳。与未含碳纳米管的对照组比较,加入少量的碳纳米管地low组的亲水性要显著降低,然而随着复合材料中所加入的碳纳米管(CNTs)逐渐增多,材料亲水性也稍增强。但是材料亲水性与是否交联无显著关系。当CNTs添加至PLA/CF复合材料中,会使得复合材料亲水性显著下降。当CNTs水平逐渐增大时,复合材料的亲水性能则出现一定的增强。(2)经X线片检查,各组术后骨缺损移植地人工骨材料均未发生移位以及断裂现象。在第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域能够发现存在非常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现云雾状,且均匀分布于骨缺损区域,骨密度水平非常低,存在大量孔隙;第8周时,经X线检查,显示植入体已与缺损断端骨性愈合,骨缺损部位的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新骨阴影非常显著,有成骨出现,但皮质骨连续性较差;第12周时,实验组CNTs中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均显示,植入体已与骨缺损部位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比较理想,髓腔畅通性较好。4种不同含量的CNTs复合材料组中,随着CNTs含量逐渐增多,骨缺损愈合程度逐渐加大。(3)随着CNTs含量的逐渐增加,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低含量组、中等含量组与高含量组骨密度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含量:4周:P<0.01;中等含量:4周:P<0.01,8周:P<0.01,12周:P<0.01;高含量:4周:P<0.01,8周:P<0.01,12周:P<0.01),同组各时间节点骨密度水平两两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中等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高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结论碳纳米管可有效促进新骨生成。

  • 标签: 碳纳米管 三维多孔骨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炎症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宿主防御机制,以消除感染部位的病原体;而炎症的消退阶段主要是维持组织内的稳态环境。促炎症消退介质(SPMs)是内源性抗炎分子,在减轻过度组织损伤和慢性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SPMs在炎症部位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发现,SPMs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固有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等。

  • 标签: 促炎症消退介质 炎症反应 免疫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甲醛致疼痛小鼠炎症介质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C57小鼠分成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腹腔内注射10、20、30 μg/kg右美托咪定,对照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10 mL/kg等渗NaCl溶液。注射后30 min,在异氟烷麻醉下于各组小鼠右足底皮下注射2%甲醛20 μL,记录各组小鼠的舔舐时间。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脊髓和神经节SP和CGRP表达水平,并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脊髓和神经节上清中SP、CGRP以及血清中TNF-α、IL-1β及IL-6表达水平。结果足底注射甲醛后,对照组小鼠的舔舐时间为(12.9 ± 5.0)s,而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舔舐时间分别为(8.4 ± 3.1)s、(7.9 ± 2.7)s、(7.8 ± 2.5)s。4组小鼠舔舐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9.472,P = 0.018),且对照组小鼠舔舐时间较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均显著延长(P均< 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脊髓背角和结状神经节处SP表达量较高,可见亮绿色荧光纤维,低、中剂量组SP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高剂量组小鼠SP表达最少;且各组小鼠脊髓背角和结状神经节处CGRP表达均较低,未见明显红色阳性纤维和神经元胞体。ELISA结果显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脊髓背角处SP [(43 ± 9)、(33 ± 7)、(31 ± 7)、(20 ± 5)ng/L]、结状神经节处SP [(30 ± 7)、(20 ± 5)、(22 ± 5)、(13 ± 3)ng/L]以及血清中TNF-α [(381 ± 60)、(340 ± 54)、(330 ± 48)、(289 ± 41)ng/L]、IL-1β [(68 ±19)、(55 ± 16)、(52 ± 16)、(41 ± 13)ng/L]和IL-6 [(55 ± 15)、(53 ± 15)、(45 ± 11)、(39 ± 10)ng/L]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6.527、5.269、35.612、33.843、37.175,P = 0.031、0.022、0.036、0.048、0.029)。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脊髓背角处SP、结状神经节处SP、血清中TNF-α和IL-1β以及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6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高剂量组较低、中剂量组小鼠脊髓背角处SP、结状神经节处SP以及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表达水平更低(P均< 0.05)。结论脊髓背角及结状神经节处的神经肽SP可能参与了疼痛相关的炎症介质释放,而右美托咪定可抑制其表达,同时减轻血清中的炎症因子水平。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疼痛 神经肽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束熔融(EBM)制备多孔钛合金融合器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椎间融合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设计和EBM技术制备多孔钛合金(Ti-6Al-4V)融合器,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征和微观结构,通过体外力学试验评估其弹性模型和抗压强度,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评估生物相容性。选取12只雄性成年小尾寒羊,建立小尾寒羊颈椎椎间融合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只。实验组置入3D打印椎间融合器,对照组置入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中空处含有碎骨粒)。术后6个月行X线片检查,观察融合器是否有移位、松动或下沉;Micro-CT观察椎间隙骨小梁生长情况;组织学观察微观结构下椎间融合情况,分析两组融合器内的矿化骨百分比(MBF)和材料-骨结合百分比(BA)。结果多孔钛合金融合器是一个中间为八面体金属小梁、外围为金属框的结构,金属小梁的直径为(413±78)μm,孔径为(597±46)μm,孔隙率为(54.8±5.8)%;弹性模量为(19.6±0.8)GPa,压缩强度为(37.6±2.3)GPa,刚度为(17 633±882)N/mm;多孔钛合金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两组X线片均未见融合器出现移位和松动。两组Micro-CT检查可见贯通整个椎间隙的骨小梁分布,实现了骨性融合;实验组新生骨组织对金属小梁形成了结合紧密,对照组新生骨质和PEEK融合器之间仍可见到空隙。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椎间隙MBF为(43.7±10.6)%,与对照组[(46.5±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骨小梁和PEEK融合器交界处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包裹,骨组织与PEEK融合器未形成紧密融合;实验组BA为(53.7±12.8)%,对照组为(7.5±2.8)%(P<0.05)。结论EBM制备多孔钛合金融合器具有合适的力学性能和孔隙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椎间融合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假体和植入物 假体设计
  • 简介:摘要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SPMs)是一类由必需脂肪酸衍生而来的脂质介质,具有抗炎/促消退作用。SPMs主要包括脂氧素(lipoxin)、消退素(resolvin)、保护素(protectin)和胞壁质(maresin)。不同种类的SPMs可结合不同受体,如甲酰肽受体2(ALX/FPR2)、G蛋白耦联受体32(DRV1/GPR32)、G蛋白耦联受体18(DRV2/GPR18)或趋化因子样受体1(ERV1/CMKLR1),经核因子-κB、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通过限制中性粒细胞迁移浸润,调节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发挥促炎症消退作用。SPMs分子在危重疾病严重程度、预后预测和临床干预效能方面具有潜在临床价值。本文就SPMs在重症感染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潜在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 标签: 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 免疫炎症反应 重症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对比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以 1∶1比例,分常规组和观察组,各 40例。常规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远高于常规组( P< 0.05);治疗前后两组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有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快,患者下肢症状明显感觉良好。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方式,有助于促进运动神经速度的传导,有效缓解患者肢体疼痛,改善患者预后状况,其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值得临床应用、普及。

  • 标签: 针灸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种植体与耳脑胶修复爆裂性眼眶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爆裂性眼眶骨折80例(80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Medpor种植体与耳脑胶进行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眼外肌功能改善、BCVA、眼球内陷程度、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眼外肌麻痹功能障碍解除率为50.60%(27/54),眼外肌限制解除率为83.10%(118/142)。术后6个月视力(logMAR)为0.12±0.03,优于术前的0.48±0.11(t=17.712,P=0.000)。眼球内陷(-1.02±0.23)mm少于术前的(-3.04±0.66)mm(t=25.850,P=0.000)。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比例为11.25%和22.50%,少于术前的55.00%和98.75%(P<0.05)。未发生Medpor板脱出、移位、排斥、感染、睑内翻、下睑退缩或其它并发症。结论Medpor种植体与耳脑胶修复爆裂性眼眶骨折,能较好地恢复眼外肌功能,改善眼球内陷程度及复视,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种植体,Medpor 胶,耳脑 骨折,眼眶,爆裂性 手术,修复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在静脉输液港植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行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生理盐水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的 30 例为对照组,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的 30 例为观察组,比较 2 组患者在连接正常的情况下 获取 腔内心电图 时 受干扰的例数 、获得特征性 P 波例数以及时间。 结果 以生理盐水和导丝为介质都可导出腔内心电图,以生理盐水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时受干扰率为 100% ,获得特征性 P 波时间为 ( 5.52 ±1.99)min ;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时无干扰,获得特征性 P 波时间为( 2.11 ±0.49 ) min ;二者在受干扰率上有显著差异,在获得特征性 P 波时间上 P < 0.05 ,统计学上有差异。 结论 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操作简单,出图快且无干扰,能做到在植入过程中精准定位导管头端位置,减少输液港异位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 标签: 导丝 输液港 腔内心电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在静脉输液港植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行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生理盐水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的 30 例为对照组,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的 30 例为观察组,比较 2 组患者在连接正常的情况下 获取 腔内心电图 时 受干扰的例数 、获得特征性 P 波例数以及时间。 结果 以生理盐水和导丝为介质都可导出腔内心电图,以生理盐水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时受干扰率为 100% ,获得特征性 P 波时间为 ( 5.52 ±1.99)min ;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时无干扰,获得特征性 P 波时间为( 2.11 ±0.49 ) min ;二者在受干扰率上有显著差异,在获得特征性 P 波时间上 P < 0.05 ,统计学上有差异。 结论 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操作简单,出图快且无干扰,能做到在植入过程中精准定位导管头端位置,减少输液港异位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 标签: 导丝 输液港 腔内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回输洗涤式自体血应用于心脏搭桥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行心脏搭桥手术患者50例,均于术中使用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并比较术前及术后24 h患者炎症介质水平、携氧功能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γ-干扰素及白介素-6水平为(4.29±1.25)mg/L、(11.42±3.38)pg/ml、(67.85±21.22)pg/ml,低于术前的(9.96±2.37)mg/L、(15.57±3.36)pg/ml、(95.19±21.3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术后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为(4.01±0.59)×1012/L、(138.47±26.82)×109/L、(109.48±20.15)g/L,低于术前的(4.65±0.73)×1012/L、(191.42±37.33)×109/L、(131.29±20.66)g/L,动脉血氧分压为(14.65±2.31)kPa,高于术前的(12.43±1.87)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术后血氧饱和度、酸碱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术后纤维蛋白原为(1.69±0.55)g/L,低于术前的(3.16±0.8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0例患者中出现1例血压下降,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回输洗涤式自体血不会引起心脏搭桥手术患者炎症应激反应,且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安全可靠,利于加快患者恢复。

  • 标签: 心脏搭桥手术 回输洗涤式自体血 炎症介质 凝血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手术(SPLS)与多孔腹腔镜手术(MPLS)在妇科良、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等。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SPLS或MPLS治疗的171例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接受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方式,将其分别纳入SPLS组(n=85,接受SPLS治疗)与MPLS组(n=86,接受MPLS治疗)。收集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手术失败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值等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于术后1、4、24周,采用《身体意象问卷》,包含《身体意象量表》(BIS)和《美容量表》(CS) 2个部分,对患者对自身身体意象的满意度,以及对手术切口瘢痕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分别计算BIS评分与CS评分。采用成组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孕次、产次、腹部手术史、术前Hb值、手术方式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SPLS组总体手术时间为170 min(120~230 min),显著长于MPLS组的134 min(105~21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4、P=0.028),进一步对良、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时间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SPLS组良性肿瘤患者手术时间为160 min(115~197 min),显著长于MPLS组的120 min(100~15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8、P=0.004);而2组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LS组术后12、24、36 h时VAS评分分别为3分(2~3分)、2分(2~3分)、1分(1~2分),均显著低于MPLS组的3分(2~4分)、2分(2~4分)、2分(1~2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07、2.398、3.110,P=0.012、0.016、0.002)。SPLS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7%(4/85),显著低于MPLS组的14.0%(12/86),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0、P=0.038)。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失败率及手术前、后Hb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PLS组患者术后1、4、24周BIS评分分别为(18.2±1.5)分、(18.9±0.9)分与(19.4±0.9)分,MPLS组分别为(16.8±2.3)分、(16.9±2.2)分与(17.5±2.1)分。SPLS组患者术后1、4、24周CS评分分别为(19.8±2.9)分、(20.6±1.2)分与(22.6±1.4),MPLS组分别为(18.2±2.1)分、(18.6±1.9)分与(19.2±1.9)分。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BIS、CS评分,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BIS评分,不同处理措施与时间因素无交互效应(F处理×时间=2.205、P=0.085);对CS评分,不同处理措施与时间因素有交互相应(F处理×时间=9.609、P<0.001)。进一步固定时间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SPLS组术后1、4、24周BIS、CS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MPLS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固定处理措施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SPLS组术后24周BIS、CS评分,均显著高于组内术后1、4周,术后4周BIS、CS评分亦显著高于组内术后1周,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LS组术后24周BIS、CS评分,均显著高于组内术后1、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PLS相比,SPLS对妇科良、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安全性、可行性,不增加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可减轻其术后疼痛,增加其治疗满意度。由于本研究仅为单中心非随机对照试验,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及对患者进行更长时间随访,对SPLS治疗妇科良、恶性肿瘤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妇科外科手术 单孔腹腔镜手术 多孔腹腔镜手术 妇科肿瘤 美容度 妇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与多孔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肺大泡患者58例,采用红蓝球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8)与研究组(n=30),分别采用多孔(3孔)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与单孔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两种术式均联合胸腔闭式引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 d、3 d、5 d、7 d,研究组VAS评分分别为(4.25±0.74)分、(3.66±0.21)分、(2.74±0.47)分、(1.94±0.84)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相关指标、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CRP、TNF-α、IL-8、PCT水平分别为(49.45±5.54)mg/L、(31.78±10.92)ng/L、(19.34±5.82)ng/L、(15.45±3.72)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7 d,研究组免疫功能指标CD+3、CD+4分别为(791.58±26.34)μl、(341.11±23.33)μl、(762.81±36.67)μl、(458.50±36.09)μ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单孔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治疗肺大泡可缓解手术后疼痛,降低应激反应提高免疫力,可临床推广。

  • 标签: 单孔胸镜球囊切除术 多孔胸镜球囊切除术 闭式胸腔引流 效果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VB)复合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对肺癌患者术后应激反应、血清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枣庄市肿瘤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1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记录两组麻醉前(T1)、插管后5 min(T2)、术中30 min(T3)、术毕(T4)的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及血清疼痛介质检测值变化情况、不同状态疼痛程度评价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1时,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对照组MAP较T1时有所提高,HR则下降,但研究组T2、T3、T4时MAP、HR较T1时无显著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第3天、第7天,研究组神经肽Y、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研究组静息状态下、咳嗽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术后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11/55)低于对照组(49.09%,27/55),P<0.05。结论应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有利于降低肺癌患者手术应激反应,减轻其术后疼痛程度。

  • 标签: 肺癌 超声引导 胸椎旁 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肥胖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治疗后6个月时肺功能的变化并评估其与炎症介质及脂肪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LSG手术的116例肥胖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肺功能、脂肪因子及炎症介质等指标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肺功能的变化与炎症介质及脂肪因子之间相关性。本研究共纳入116例行LSG手术的病态肥胖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63例,平均年龄(32.52±6.08)岁,BMI(43.35±7.20) kg/m2。结果术后6个月体重、BMI、颈围、腰围及腹围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一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75/25)等肺功能指标在术后6个月均明显改善(P<0.05)。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术后6个月均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10(IL -10)及脂联素(adiponectin)在术后6个月均显著升高(P<0.05)。术前TNF-a、IL-6、CRP、leptin与FEV1呈负相关,adiponectin与FVC呈正相关,而TNF-a、leptin与FVC呈负相关;而在术后6个月,IL-6与FEV1呈负相关;adiponectin与FVC呈显著正相关;而TNF-a与FVC呈负相关。结论LSG可显著改善肥胖患者肺功能,肺功能的改善可能与术后脂肪因子及炎症介质的水平变化有关。

  • 标签: 肥胖 肺功能 炎症介质 脂肪因子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