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毛发移植法改善除皱术后发际位置异常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收治61例除皱术后发际位置异常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5岁,平均41岁。其中45例为额部(内镜法)联合中面部除皱术后,11例为额颞部除皱术后(内镜法),5例为中面部除皱术后。除皱术与毛发移植术的间隔为6~79个月,平均18.4个月。根据美学理论重新设计额部、颞部和鬓角的发际位置和形态,采用毛发移植法予以修复。术后随访计算毛发成活率,由患者和1位第3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分别评价患者发际线的满意程度和对颞下发际线瘢痕的遮挡程度。结果25例行额颞发际线联合颞下发际线植发,23例行额颞发际线植发,13例行颞下发际线植发。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额颞部发际线的毛发成活率平均为94.3%[90.8%(51.1/56.3)~98.9%(52.5/53.1)],颞部发际线内切口的颞下区域毛发成活率平均为93.2%[89.1%(31.1/34.9)~98.6%(34.4/34.9)],颞部发际线边缘切口的颞下区域毛发成活率平均为81.2%[60.4%(17.2/28.5)~87.6%(26.8/30.6)]。额颞发际线植发满意程度评价:患者为4.1~5.0分,平均4.5分;医生为4.3~4.9分,平均4.7分。颞下发际线植发满意程度评价分为2部分,发际线内切口评分患者为4.0~5.0分,平均4.4分;医生为4.2~4.9分,平均4.7分;颞下发际线边缘切口评分患者为2.8~4.7分,平均4.0分;医生为3.1~4.9分,平均4.2分。颞下发际线的瘢痕遮挡程度评价:患者为2.6~5.0分,平均3.7分;医生为3.1~5.0分,平均3.9分。结论应用毛发移植技术修复除皱术后的发际位置异常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由于颞下发际线的位置和瘢痕上毛发成活率较低,术后毛发遮挡瘢痕的效果一般,再次植发和改进除皱手术切口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 标签: 毛发 自体移植 整容术
  • 简介:【摘要】 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在 普通外科应用越来越广泛,设备腹腔镜的区、县级医院越来越多;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是最早开展的外科微创手术,但是能独立完成手术的普通外科医师却不多, 我们要从教学的角度,探讨怎样设计腹壁戳孔的位置才能让普通外科医师尽快掌握腹腔镜胆囊 切除术。回顾性分析 2011 年 5 月— 2019 年 5 月我院 146 例 LC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腹壁 Trocar位置分为 2 组。分析 Trocar位置选择对初学者操作的影响。 2 组手术的平均 手术所用 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 、平均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住院平均费用 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根据胆囊解剖位置特点,设计 主操作孔的位置时有意识的降低 3cm-5cm ,有利于 LC 初学者学习掌握。

  • 标签: 胆囊切除 术 ·腹腔镜 ·Trocar位置 ·初学者 。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探讨CPPV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C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14、7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震特征、伴随的其他中枢眼动异常、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头部相对于重力变化时均表现出短暂的眩晕和诱发的眼震,但眼震的特点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眼震的典型特征。3例患者行复位治疗均无效,并且都伴有视眼动系统异常的体征或其他中枢系统症状。MRI、PET-CT、血生化结果证实了病因分别为慢性出血、炎症和副肿瘤小脑变性。3例患者虽病因不同但病变部位均涉及中枢速度存储机制(velocity storage mechanism,VSM)。结论VSM破坏,导致反馈性旋转信号修正通路受损,头位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呈现CPPV的临床表现。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眼震电图描记术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晚孕期胎儿脊髓圆锥位置超声定位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90例接受常规超声检查的单胎孕妇,对其行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检查,记录脊髓圆锥位置,检验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检查识别脊髓圆锥位置的一致性,比较不同孕周间脊髓圆锥位置的差异性,分析胎儿脊髓圆锥位置与孕周的相关关系。结果90例胎儿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定位脊髓圆锥位置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1.0);孕23-周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分布与其他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22-27周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分布与孕28-35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显示,脊髓圆锥位置与孕周存在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104X+5.892(R=0.745,P=0.000)。结论 超声定位能够显示中晚孕期胎儿的脊髓圆锥形态及位置,二维超声成像检查、表面三维成像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中晚孕期 胎儿 脊髓圆锥 超声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核磁共振成像下儿童脊髓圆锥末端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腰骶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儿童,年龄1 d~15岁。以记数方式表示脊髓圆锥末端对应脊柱位置,将每一脊柱单元等分为上、中、下1/3,并分别用U、M、L表示,椎间盘作为一独立节段。将T12-U1/3记为0,T12-M1/3记为1,T12-L1/3记为2,T12-L1记为3,由上到下依次记数。将患儿分为不同年龄段:<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按照性别将患儿分为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比较2组脊髓圆锥末端位置。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儿231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09例,年龄为(4±4)岁。<1月、1~5月、6 ~11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患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对应记数分别为:7.3±2.0、7.3±2.3、6.4±1.8、6.5±2.6、5.4±2.2、5.5±1.8和5.0±1.8。M组和F组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岁、2~4岁、5~9岁和10~15岁儿童脊髓圆锥末端位置对应记数分别为:7.3、7.3、6.4、6.5、5.4、5.5和5.0。

  • 标签: 儿童 脊髓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干预在良性位置性眩晕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8.5-2019.12月收治的 98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利用掷骰子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 49例,实施中医护理),对照组( 49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结果:护理前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要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利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方式为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大范围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目前多使用手法复位治疗,但复位后存在残余症状或疾病反复发作等现象为患者造成极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仍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很多临床研究显示针刺、艾灸、穴位敷贴等疗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本病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归纳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旨在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眩晕 针灸疗法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解剖位置胆囊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904医院经手术治疗的140例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91例,中位年龄64.0岁。根据胆囊癌发病位置,分为胆囊颈部组与胆囊底体部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判断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胆囊颈部组患者较底体部肿瘤在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术前白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根治性切除、突破肝脏/侵犯浆膜、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术区局部复发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黄疸、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C反应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意外胆囊癌、手术方式、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生长部位(颈部比底体部)等与预后相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GPS(RR=3.272,95CI:1.987~5.388)、手术方式(RR=4.149,95CI:2.561~6.723)、肿瘤部位(RR=0.316,95CI:0.209~0.478)、远处转移(RR=1.695,95CI:1.036~2.775)、TNM分期(RR=3.686,95CI:2.222~6.115)是影响胆囊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提示颈部肿瘤与更晚的分期、肝脏胆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高炎症水平、低根治率相关。结论发生于胆囊颈部的胆囊癌是患者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TNM分期、远处转移、格拉斯哥评分是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预测指标。

  • 标签: 胆囊肿瘤 解剖 多变量分析 预后
  • 作者: 孙舒寒 马若晗 衷尔静 周彦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10
  • 出处:《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现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口腔科,郑州,450052),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放射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CBCT对单侧后牙正锁患者治疗前后双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和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探讨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和形态的变化,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单侧后牙正锁患者11例,男性2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0.18±4.40岁;改良舌腭弓矫治器矫治锁;拍摄矫治前矫治后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髁突位置、形态等相关项目进行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前锁侧较非锁侧髁突中心点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小,治疗后锁侧较非锁侧髁突矢状面与标准水平面角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锁侧髁突顶点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增大,治疗后较治疗前锁侧髁突高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影响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矫治后髁突位置有改变。

  • 标签: 正锁 锥体束CT 髁突 位置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器械护士的位置安排+手术配合在直肠癌手术中实践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纳入范围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病例数70例,参照组(n=35)行常规手术护理措施,实验组(n=35)行器械护士的位置安排+手术配合,分析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手术医生对手术器械护士配合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满意度为97.14%、对照组满意度为65.71%两组数据P<0.05比对差异大;实验组手术医生对手术器械护士配合满意度更高,两组数据P<0.05比对差异大。结论:器械护士的位置安排+手术配合在直肠癌手术中实践的可行性更高,可提高手术医生对手术器械护士配合的满意水平,提高护理水平,促进预后。

  • 标签: 直肠癌 手术 器械护士 位置安排 手术配合
  • 简介:【 摘要】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护理对策及实施效果。 方法: 研究分析了 2017 年 1 月 - 2020 年 5 月期间的 30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情况,依据患者意愿将其分成两组,并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和系统性干预(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是 93.33% ( 14 例),对照组为 86.67% ( 13 例),组间差异性不显著, P > 0.05 ;观察组干预后 VSI 评分为( 26.33±4.23 )分, BBS 评分为( 51.27±3.18 )分,计时平衡试验评分是( 126.48±3.84 )分,数据较之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取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虽然不能够直接改善治疗结局,但对于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十分明显,建议在临床推广该护理措施。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护理对策 实施效果 症状改善
  • 简介:  【摘要】目的:研究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选取 9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三组, A组患者接受单纯手法复位治疗, B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联合改善前庭药物治疗, C组患者给予单纯改善前庭药物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 结果: B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概率相比较于 A组与 C组均明显较高, P<0.05;B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较 A组与 C组低, P<0.05。 结论:手法复位联合改善前庭药物治疗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可缩短病程。    【关键词】后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of observation.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la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simple manual reduction,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modified vestibular medicine, and group C was treated with simple improved vestibular medicin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recurrence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probability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C, P < 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C, P < 0.05. Conclusion: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improvement of vestibular drug treatment can obtain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and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良性阵发性头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获得前瞻性研究数据。 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92例阵发性头晕良性头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复位治疗。将两组的临床数据与特定的治疗条件进行了比较,并总结了这类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71.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眩晕 良性 阵发性 位置性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的位置关系。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成人100名100只眼纳入研究。受试者均行BCVA、屈光度、微视野、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其中,男性42名,女性58名;平均年龄(46.4±14.7)岁;平均屈光度(-1.02±1.99)D;平均AL (23.22±0.47)mm;平均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0.13)mm2。采用MP-3微视野计行中心固视检查,检查结束后设备自动拍摄高清眼底像,并自动计算视网膜中心固视点。通过Nidek Overlay功能性多模式影像平台对包含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的图像进行叠加,观察两者位置关系,并测量两者间距离。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和年龄、屈光度、FAZ面积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受试眼视网膜中心固视点均在黄斑小凹范围内,但与黄斑中心凹中心位置不重合。100只眼中,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位于鼻侧、下方、颞侧、上方分别为53、23、15、9只眼。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中心平均距离为(158.31±71.56)μm。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和年龄(r=0.140 )、屈光度(r=-0.009)、FAZ面积(r=0.038 )均无相关性(P=0.165、0.932、0.707 )。结论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以中心凹鼻侧多见。

  • 标签: 视野 黄斑/生理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成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锚钉位置及角度对关节镜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于2018年1月至12月因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在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严重骨缺损、翻修等其他损伤。使用术后肩关节CT测量锚钉位置及插入角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分)及Rowe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关节疼痛程度、稳定性、活动度及功能进行综合评价。不同锚钉位置及角度与VAS评分及Rowe评分的关系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在85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的所有锚钉均在肩胛盂关节面上,28例患者的锚钉部分在肩胛盂关节面上,部分在肩胛盂边缘。两组的比较中,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29,P>0.05);所有锚钉均在肩胛盂关节面上的患者Rowe评分较高(t=-4.072,P<0.05)。通过术后Rowe评定分级对锚钉打入角度的反向比较中,2点、3点、4点和5点钟4个位点对应锚钉角度之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0.312、0.885、0.775、0.934,均为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缝合锚钉在合理插入角度范围内固定于肩胛盂边缘稍内侧的关节面上可以使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患者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而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关节镜 肩关节 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成像率及诊断率,并与传统二维和三维超声定位法进行对比。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孕20~28周的单胎孕妇318例,包括正常组276例与异常组42例,异常组包括11例脊髓栓系胎儿(脊髓栓系组)和31例非脊髓栓系胎儿(非脊髓栓系组),应用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与传统法二维腰骶前突定位法和三维椎体骨骼成像法分别定位胎儿脊髓圆锥并储存图像;由3位高年资医师在离线软件定位胎儿脊髓圆锥,记录每种方法所定位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对比产后结局分析三种方法的成像率和诊断率。结果①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对于正常组和异常组胎儿脊髓圆锥的成像率结果显示:调整检验水准α′=0.05/4=0.012 5,三种方法在正常组成像率和异常组成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χ2=7.39,P=0.025;χ2=5.32,P=0.070);②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在定位正常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P=0.284);③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在异常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诊断率,其中脊髓栓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P=0.543),而非脊髓栓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9,P=0.008)。结论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在评估胎儿脊髓圆锥位置上具有较高的成像率和诊断率,当非脊髓栓系原因如脊柱或肋骨畸形等干扰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时,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较传统二维和三维超声定位法更有优势,不易出现定位错误。

  • 标签: 超声检查 寰枢椎间隙 胎儿脊髓圆锥 脊髓栓系
  • 简介:  【摘要】目的:研究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三组,A组患者接受单纯手法复位治疗,B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联合改善前庭药物治疗,C组患者给予单纯改善前庭药物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 结果: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