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自体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90眼)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40例(44眼),给予同侧眼上方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观察组40例(46眼),给予自体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统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愈30眼,显效13眼,整体治疗有效率高达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半年复发3例,3眼,占6.5%,一年复发4例,5眼,占10.9%,观察组半年及一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自体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操作相对简单,疗效显著,且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

  • 标签: 翼状胬肉 自体结膜瓣转位移植术 疗效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L”型切口对比传统跟骨外侧“L”型切口两种方法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位移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足跟骨位移骨折患者74例88足,进行X线片检查和CT扫描,检查患侧跟骨侧位、轴位和跟骨的冠状位、轴位和矢状位,Sanders分型Ⅱ型28足,Ⅲ型30足,Ⅳ型20足;坠落伤65足,交通事故伤23足,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47.2±7.3)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37人;实验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21例,45足;对照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9例,43足;实验组采用改良跟骨外侧“L”型切口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跟骨外侧“L”型切口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3个月复诊,对两组患者进行足踝功能效果评价。结果对照组患者患足优良率81.4%,低于实验组的91.1%,发生创缘皮肤感染对照组、实验组各1例,对照组关节僵硬2例。两组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L”型切口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位移骨折术后足踝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传统“L”型切口方法。

  • 标签: 改良&ldquo L&rdquo 型切口 内固定 跟骨位移骨折
  • 简介:摘要Excel具有丰富的公式和函数库,可以实现公式和函数的自动填充。该文通过对VLOOKUP函数、COUNTIF函数、SUMPRODUCT函数、SUMIF等函数的使用来实现排班表的数据自动专到考勤表并实现各个参数的自动计算,同时也可用于医院总的考勤管理。

  • 标签: Excel SUMPRODUCT函数 VLOOKUP函数 COUNTIF函数 排班表 考勤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心脏原位移植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医用及总结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4月至2013年6月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我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方法采用全心脏原位移植手术。供心心肌保护5例为UW液,1例为HTK液。定期随访患者症状、心脏超声、心电图、血生化、血常规、抗排异药物浓度、冠状动脉造影等。结果术后无早期死亡,1例术后第43天发生急性排异反应,治疗无效于第51天死亡。5例长期存活,心功能均为I级,窦性心律,1例有轻度三尖瓣反流,无二尖瓣反流,冠状动脉造影4例正常,1例前降支狭窄50%。结论全心脏原位移植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疗效确切,效果优于标准原位心脏移植和双腔原位心脏移植。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标准原位心脏移植 双腔原位心脏移植 全心脏原位移植
  • 简介:背景:以往对正中神经和桡神经与肘关节骨性标志的位置关系是通过宏观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但在肘关节弯曲时不能使神经保持原位,得到数据误差较大。目的:用X射线测量分析肘关节处于不同位置时对正中神经和桡神经的影响。方法:选取10具新鲜冷冻的上肢尸体标本。测量肘关节处于伸直、伸直半旋前、屈90°和屈90°关节囊内注射生理盐水时对正中神经和桡神经与肘关节内骨性标志距离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前臂伸直位与伸直半旋前位对正中神经和桡神经的位置没有影响(P〉0.05);(2)肘关节由伸直位变为屈90°位增加正中神经及桡神经与肘关节内骨性标志的距离(P〈0.05);(3)屈90°位关节囊注射生理盐水与注射生理盐水前比增加正中神经及桡神经与肘关节内骨性标志的距离(P〈0.05);(4)结果说明,肘关节不同位置会引起正中和桡神经的位置发生变化;屈关节和关节内注射生理盐水增加正中神经及桡神经与关节囊内骨性标志的距离。

  • 标签: 肘关节 正中神经 桡神经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