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密度对单钠尿酸盐(MSU)晶体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三磷酸腺苷的参与机制。方法制备MSU晶体,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采用MSU晶体刺激不同密度中性粒细胞(5×106/ml为低细胞密度,20×106/ml为中细胞密度,100×106/ml为高细胞密度)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细胞荧光强度及活性氧产生,偏振光显微镜观察MSU晶体分布,免疫荧光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流式微球检测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干扰素γ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MIP-1α、MIP-1β水平。结果(1)低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后侧向散射角(SSC)值为170±19;中细胞密度为128±13;高细胞密度为93±9,较低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2)与低细胞密度比,高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1.8±0.2比6.2±0.7,P<0.05);而使用氧化三磷酸腺苷和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单纯MSU晶体干预明显增加(低细胞密度为7.5±0.3,中细胞密度为4.6±0.2,高细胞密度为3.4±0.5,P<0.05)。(3)经MSU晶体刺激后,加入活性氧荧光探针的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增多,且随着中性粒细胞密度增加,活性氧产生明显增加(荧光强度0.85±0.32比2.49±0.78比4.5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入氧化三磷酸腺苷干预后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显著降低。(4)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较多,进而促进MSU晶体聚集,氧化三磷酸腺苷可减少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5)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经MSU晶体刺激后上清中IL-1β、TNFα、IL-8、MIP-1、MIG、MIP-1α、MIP-1β水平均显著低于中细胞密度(P<0.05)。结论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呈细胞密度依赖性,三磷酸腺苷可能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作用。

  • 标签: 尿酸钠晶体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细胞密度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炎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种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清除病原、组织修复作用;而在肿瘤背景下,中性粒细胞会衍生出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亚群,这是一种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免疫抑制作用。循环MDSCs通过产生活性氧及精氨酸酶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促进肿瘤细胞血运转移。肿瘤组织内MDSCs通过表达PD-L1抑制T细胞功能,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释放金属基质蛋白酶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加剧肿瘤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就中性粒细胞的起源、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生物学标记 中性粒细胞 骨髓源性抑制细胞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反复感染,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严重感染等,发作周期约为21 d。口腔黏膜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及牙龈坏死是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细胞因子样蛋白1 (cytokine-like protein 1,CYTL1 )在脓毒症早期天然免疫反应阶段,对中性粒细胞促炎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C57BL/6小鼠,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脓毒症组(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和对照组(实施假手术),每组6-12只。术后8 h后分离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用CYTL1重组蛋白作用于细胞。Boyden趋化小室检测CYTL1对细胞的趋化活性;荧光素标记大肠杆菌吞噬试剂盒检测吞噬功能;荧光探针标记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氧自由基释放。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YTL1对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趋化活性[ (10.0 ± 2.0)vs(66.3 ± 4.0),t=-21.6,P <0.0001]。与其他趋化因子相比,CYTL1趋化活性较"中间型"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强[(66.3 ± 4.0)vs(21.7 ± 6.5 ),t= 10.1,P= 0.001];与"终点型"趋化因子fMLF相比差别不明显[(66.3 ± 4.0 )vs (86.0 ± 13.5 ),t=-2.4,P= 0.073】。流式细胞术及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与脓毒症组相比,CYTL1蛋白能促进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大肠杆菌[(7.35 ± 1.66)vs(2.84 ± 0.62),t = 4.4,P= 0.012],并增加细胞释放氧自由基[(84 340.1 ± 5 353.5 )vs (351 018.7 ± 72 291.7 ),t = 6.4,P = 0.003]。结论在脓毒症天然免疫反应阶段,CYTL1对小鼠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趋化活性,且能促进细胞吞噬能力及氧自由基释放,提示该因子可能在疾病早期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因子样蛋白1 中性粒细胞 趋化活性 吞噬功能 氧活性物质 脓毒症 天然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成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观察发现当患者病情进展为脓毒症时,耗费大量医疗资源的同时病死率也明显升高。因此,对脓毒症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病情评估、预测预后显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有较多生物标志物或评分标准,因其各自不同的缺陷,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发现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指标与脓毒症患者的病情进展存在着相关性。本综述总结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旨在指导临床医师对脓毒症患者病情有更好的认识,帮助临床医师及时完善诊疗方案,从而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 标签: 脓毒症 死亡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皮下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在治疗小细胞肺癌化疗后Ⅲº-Ⅳº中性粒细胞减少中的应用。方法 将化疗后一周内出现Ⅲº-Ⅳ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实验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实验组予以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照组予以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比两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结果 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所需的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皮下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可更有效治疗小细胞肺癌化疗后出现的Ⅲº-Ⅳº中性粒细胞减少。

  • 标签: 足三里 小细胞肺癌 化学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 简介:摘要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与肿瘤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TME中,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具有促进肿瘤进展和转移的作用,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不仅是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所致,还与突变细胞对TME的适应过程有关。在临床实践中,开发出能同时靶向肿瘤细胞和TME的新治疗策略,将会为肿瘤的治疗指明新的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难治性哮喘(重症哮喘)仍是临床治疗的瓶颈。中性粒细胞募集和浸润参与重症哮喘和激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是中性粒细胞激活后释放到胞外的网状超微结构。现有证据表明,NET具有抗感染和促炎的双刃剑作用,与重症哮喘密切相关。靶向NET或NET组分有望成为治疗重症哮喘等中性粒细胞炎症性疾病的潜在靶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高死亡率的心血管疾病,多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质代谢性疾病,也是一种进展性炎症反应。心肌梗死诱发的炎症反应在心肌损伤修复等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是最广泛的一种炎症细胞,贯穿心肌梗死发生发展全过程。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ratio,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及重症监护室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诊断标准的147例静脉溶栓患者,根据NLR值,将147例患者分为NLR≤2组(37例),2<NLR<3组(31例)及NLR≥3组(79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NIHSS评分、m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严重程度以及溶栓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NLR与AIS卒中严重程度相关(OR=2.044,95%CI:1.011~8.566,P=0.006)。NLR与溶栓后AIS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相关(OR=3.744,95%CI:0.997~4.713,P=0.003)。然而,NLR与溶栓后AIS死亡无关(OR=0.591,95%CI:0.750~1.933,P=0.442) 。结论NLR与AIS患者脑卒中的严重程度、溶栓后神经功能不良预后有关。

  • 标签: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 急性缺血脑卒中 溶栓 严重程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皮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皮肤斑块的大体和镜下形态学特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T618I突变情况。结果本例为62岁男性患者,反复白细胞升高5年,骨髓及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以中、晚、杆状、分叶核粒细胞为主,BCR-ABL融合基因为阴性。晚期出现皮肤斑块和皮疹。镜下见真皮内大量成熟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核碎裂,未见围皮肤附件分布表现,未侵犯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件。皮肤标本检测到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T618I突变,进一步证实这些貌似正常的中性粒细胞为肿瘤性病变。结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极其罕见,多在血液科诊断,本例因病变累及皮肤而偶然为病理医师所见,在临床病史不明的情况下极易漏诊、误诊,希望能引起病理医师的关注和重视。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8岁女性患儿因脑干肿瘤切除术后颅内感染应用美罗培南13 d,感染控制不佳,加用替考拉宁5 d,体温恢复正常。2 d后,患者再次发热(体温最高达39.3 ℃),上半身皮肤发红伴瘙痒,躯干及四肢皮肤散在片状红色斑丘疹;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07×109/L,中性粒细胞0.03,中性粒细胞计数0.03×109/L。考虑患者存在替考拉宁所致红人综合征、粒细胞减少。停用替考拉宁并给予对症治疗5 d,患者症状无改善。后停用美罗培南2 d,患者症状仍无改善。因仍存在感染,复用美罗培南并给予甲泼尼龙,患者不良反应症状逐渐改善至完全消退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停用甲泼尼龙继续应用美罗培南7 d,上述症状未再发生。

  • 标签: 药疹 中性粒细胞减少 替考拉宁 儿童 红人综合征
  • 简介:摘要细菌感染在临床常见,易误诊,经验性治疗常缺乏针对性。由于病原学诊断方法匮乏,目前诊断多依赖细菌感染指标,而每个指标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即使综合应用,现有感染指标仍难以满足临床的需要。所以挖掘新的、有价值的细菌感染指标依然很重要。近年发现,人中性粒细胞脂质运载蛋白(human neutrophil lipocalin,HNL)在细菌感染方面可能有潜在的诊断价值,其能否成为新的、更具优势的生物学标志物备受关注。现就HNL的生物学特性、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其相对于传统细菌感染指标的优劣做一综述,旨在系统了解和认识HNL,为进一步开发和普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细菌感染 人中性粒细胞脂质运载蛋白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年3月至2014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普通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400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以NLR中位数2.96为临界值分为高NLR组(NLR>2.96)和低NLR组(NLR≤2.96),应用χ2检验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率及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患者的5年生存期和癌胚抗原(CEA)水平明显相关(χ2=5.108、18.849,P均<0.05)。高NLR组和低NLR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0%、7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89,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与NLR水平、分化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8.589、6.739、29.505、66.896,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水平[风险比(HR)=1.753,P<0.01]、浸润深度(HR=0.333,P<0.01)、淋巴结转移(HR=0.263,P<0.01)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NLR对结肠癌预后的预测有临床价值。

  • 标签: 结肠癌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改变的影响因素以及NLR与心脏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在山西省汾阳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F患者135例,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依据NLR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低NLR组(NLR<2.3,46例)、中NLR组(NLR≥2.3~≤4.3,45例)、高NLR组(NLR>4.3,44例)。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无创心脏血流动力指标。结果(1)通过对不同NLR组患者资料的比较,发现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fide,NT-proBNP)(F=4.485,P=0.013)、总胆红素(F=6.085,P=0.003)、白蛋白(F=3.695,P=0.027)在不同NL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NLR与NT-proBNP、总胆红素、白蛋白均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267、0.256、-0.243,P值分别为0.002、0.003、0.005);(3)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HF患者NLR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T-proBNP、总胆红素、白蛋白相关(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39、0.223、0.247、-0.213,P均<0.05);(4)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HF患者NLR与心输出量(r=-0.173,P=0.045)、心指数(r=-0.175,P=0.042)、LVEF(r=-0.278,P=0.001)、最大射血速率(maximum ejection velocity,AMPC)(r=-0.207,P=0.016)、收缩指数(r=-0.214,P=0.013)、收缩功能指数(hearther index,HI)(r=-0.179,P=0.038)、左心室每分作功(cardiac work,CW)(r=-0.235,P=0.006)、心功能指数(cardiac work index,CWI)(r=-0.244,P=0.004)呈负相关。结论NT-proBNP、总胆红素、白蛋白、LVEF是影响CHF患者NLR的因素,NLR对CHF的病情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预测等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心脏收缩功能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是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的一种新型炎症指标,它反映了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动态平衡,被应用于许多疾病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本文综述了NLR在肺部常见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NLR的认识。

  • 标签: 肺疾病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神经胶质瘤预后中的价值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神经胶质瘤确诊病例97例,通过血常规检验结果计算NLR值,根据NLR平均值分为高NLR组(NLR≥2.26)35例和低NLR组(NLR<2.26)62例;对不同NLR水平组间的相关临床病理参数行χ2检验,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指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NLR对神经胶质瘤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高NLR组年龄≥65岁、术前生活质量评估(KPS)评分<70、有血管淋巴侵犯及高级别神经胶质瘤(HGG)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低NLR组,有统计学意义(F=97.00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NLR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低于低NLR组,有统计学意义[高NLR组:(12.63±7.58)个月;低NLR组:(20.36±6.00)个月,t=-5.537,P<0.05];高NLR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低于低NLR组,有统计学意义[高NLR组:(6.31±2.28)个月;低NLR组:(16.56±6.32)个月,t=-9.234,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可能是神经胶质瘤恶性程度升高的危险因素,高NLR提示更差的预后。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神经胶质瘤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疗前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的变化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RP)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确诊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80例,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和欧洲肿瘤治疗研究协作组(RTOG/EORTC)诊断分级标准,分为并发≥2级RP患者组和<2级RP患者组,动态观察两组患者其放疗前及治疗开始后1、2和3个月NLR和乳酸脱氢酶(LDH)、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改变,并分析NLR与RP的相关性。对80例并发RP的NSCLC患者根据放疗后3个月NLR水平做ROC分析,评估NLR水平预测患者并发≥2级RP的价值。同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KPS评分、分期和放射总剂量等临床特征与≥2级RP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放疗的NSCLC患者中,有18例(22.5%)患者并发≥2级RP,有62例(77.5%)患者并发<2级RP。≥2级RP的发生与放射总剂量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吸烟、病理、KPS评分及分期均无关(均P>0.05)。≥2级RP患者在接受放疗前NLR水平分别为2.01±0.21。放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NLR分别为3.34±0.45、3.86±0.42和4.89±0.56,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均P<0.05)。<2级RP患者在接受放疗前后的NL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疗后3个月≥2级RP患者的NLR水平明显高于<2级RP患者(4.89±0.56比2.38±0.54,P<0.05)。两组患者的LDH和TGF-β1水平在放疗前后无变化(均P>0.05)。ROC分析显示NLR诊断≥2级RP临界值2.861,其诊断≥2级RP的敏感度为90.2%,特异度为82.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放射总剂量增加、NLR增高与≥2级RP的发生具有相关性。NLR≥2.861(OR=13.55,95%CI:3.233~38.220,P=0.001)和放射总剂量≥60 Gy(OR=3.872,95%CI:1.211~15.632,P=0.014)可作为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放疗后NLR水平增高与肺癌患者发生≥2级RP明显相关,可作为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的预测因素。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辐射性肺炎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ROC曲线 COX回归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中性粒细胞经过感染或其他因素的刺激后产生的由胞外DNA骨架,组蛋白以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等组成的网状结构。在脓毒症,癌症等疾病中,NET有明显促进血栓形成的作用。NET还与免疫性血栓形成密切相关。NET主要通过黏附血小板、激活Ⅻ因子、抑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活性等在促进血栓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NET与补体的相互作用也促进了血栓的形成。

  • 标签: 胞外诱捕网 血栓形成 脓毒症 自身免疫疾病 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