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硫化测定中的几个问题黄永生(中原油田技术监测中心)水中硫化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当其含量超过排放标准(GB897-88中规定硫低于2.0mg/L)数百倍时,能使动植物体中毒,甚至导致死亡。用碘量法测硫化含量的方法在许多书中都有记载,但是大多没有对细...

  • 标签: 硫化物测定 硫代硫酸钠 标准溶液 监测分析方法 淀粉指示剂 空白试验
  • 简介:在用人工方法改变微生物所处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了生物降解试验研究,以三种不同水平的碳氮比、含油量及投菌量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温度小于或等于30℃时,固体菌的降解效果优于液体菌;在不同温度下,30℃时,固体菌的降解效果最好.最终确定出石油污染生物降解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小于或等于30℃,接种量为10:1,碳氧比为100:10.

  • 标签: 石油工业 污染物 生物降解实验 土壤 正交试验 含油量
  • 简介:采用GC/MG分析方法,对河水和底泥中相同的有机污染进行监测,初步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 标签: 河水 底泥 有机污染物
  • 简介:含油污水中的S2-穿透力强,易使管壁穿孔,破坏管线系统,干扰正常生产.介绍了油田污水中硫化的处理方法,如加氯法、中和法、曝气法、氧化法、沉淀法.选用氧化法与沉淀法对双河站含硫污水进行了除硫实验,在实验中加入了自制的氧化型药剂Y-1、Y-2及沉淀型药剂F-1、F-2.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氧化法时,用Y-1处理剂的效果更好,除硫率均达到93%以上;而采用沉淀法时,用F-1与F-2处理剂的效果相当.当加药量达到最大时,除硫率全部达到99%以上.

  • 标签: 含油污水 除硫 硫化物 氧化法 处理技术 含硫污水
  • 简介:根据气田水中有机特性随氧化剂加量呈阶梯状变化的情况推断,气田水中的有机可能由三大类组成,即:羧酸或醇,腐殖质,环状烃类衍生物.开发了一种有机处理剂SW-1A,它能与气田水中的第二类有机(腐殖质)和第三类有机(环状烃类)结合,形成较牢固的'结合体',然后用混凝沉降法去除水中的有机.这种处理剂对气田水中难被氧化的有机去除效果明显,能将气田水中的有机浓度降到100mg/L以下,并且处理成本较低.

  • 标签: 有机物 处理剂 混凝沉降法 去除率 处理成本 COD
  • 简介:子母弹药的发展,带来了危害性严重的未爆弹药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子弹引信爆炸处理安全性的内涵,初步建立了评定未爆弹药危险性的数学模型,并依据该模型,提出了子弹引信爆炸处理安全性的设计思想。

  • 标签: 未爆弹药 爆炸物处理 子弹引信 安全性
  • 简介:本文以淀山湖沉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Cu、Zn、Pb和Cd在淀山湖沉积上的等温吸附和沉积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金属Cu、Zn、Pb和Cd在淀山湖沉积上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淀山湖沉积对重金属饱和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为Zn>Cu>Pb>Cd.淀山湖沉积的组成对重金属吸附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沉积中粘粒对Cu、Zn、Pb和Cd的吸附最强.沉积中有机质对4种重金属也有较强的吸附,特别对Zn的吸附最强.碳酸盐对Zn的吸附较弱,而对Cu、Pb和Cd有较强的吸附.pH值对重金属吸附也有较大的影响,吸附量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吸附的影响则较小.

  • 标签: 环境化学 重金属 吸附 沉积物 淀山湖
  • 简介:围绕废弃钻井液的处理,采用非分散红外TOC仪测聚合吸附量,研究了聚合PAM、PHP、FA367、CPAM在粘土及钻井液固体颗粒表面的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聚合在粘土颗粒表面的吸附是高度不可逆的,聚合高分子与粘土因氢键、静电及嵌入三种相互作用方式而吸附,阳离子型聚合絮凝剂在钻井液固体颗粒表面比阴离子和非离子型絮凝剂有高得多的吸附性能,废弃钻井液的絮凝主要以“吸附架桥”机理为主。

  • 标签: 聚合物 粘土 钻井液 吸附 絮凝剂 污水处理
  • 简介:在分析废弃聚合钻井液组成的基础上,对采用化学固液分离无害化处理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聚电解质A为絮凝剂和混合酸为凝聚剂的复合絮凝荆配方,可以彻底破坏HPAM类型废弃钻井液的肢体体系,使废浆液絮凝脱水。通过3口井废钻井液样品的絮凝试验,加药剂后废浆液自然脱水率为25%~35%,13—3kPa压差下抽滤出水率为51%~60%,絮凝残渣无再造浆能力。

  • 标签: 废弃聚合物钻井液 化学脱水处理 物理性质 絮凝剂 凝聚剂 脱水效果
  • 简介:利用实验方法合成了含膦磺酸基共聚PAMPS,通过正交试验评价优选出最佳合成条件,对其阻垢性能进行了评价.将含膦磺酸基共聚PAMPS与HEDP和含膦基共聚PC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PAMPS用量为10mg/L时,阻止碳酸钙结垢率达到83.73%,优于同等条件下HEDP与PCA阻止碳酸钙结垢率;当PAMPS用量达到3mg/L时,阻垢率达到98.32%,对硫酸钙的阻垢性能优于HEDP和PCA.同时还可看出,含膦磺酸基共聚PAMPS对阻止碳酸钙结垢具有低剂量效应,对阻止硫酸钙结垢具有低剂量效应和溶限效应.这说明PAMPS是一种优良的阻垢分散剂.

  • 标签: 含膦磺酸基共聚物 PAMPS 合成方法 阻垢性能 阻垢分散剂 正交试验
  • 简介:为了研究平行双样对天然气中硫化采样质量控制措施的可靠性,对现场采集的8对硫化平行样用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进行测定。对测定结果及相对偏差进行W(Shapiro—Wilk)检验,检验结果说明平行双样相对偏差服从正态分布,数据的一致性较好,说明用平行双样对采样进行质量控制是可行的。文中还用Grubbs检验法计算出在该实验条件下测定天然气中硫化平行双样的相对偏差质量控制范围为1.93%±12.5%。

  • 标签: 硫化物 采样 相对偏差 光度法 测定结果 数据
  • 简介:本文研究了爆炸的分子结构特征,并从热力学观点探讨了爆炸性物质的爆热,爆温及爆炸反应的不可逆性,对全面掌握爆炸的安全技术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爆炸性物质 热力学 爆热 爆温 不可逆性
  • 简介:为了研究土壤和沉积中凝聚型有机碳(碳黑、干酪根)的含量及其对多环芳烃(PAHs)分布和提取的影响,分别用三氟醋酸(TFA)和在375℃下通氧燃烧的方法从珠江三角洲2个污染土壤和5个河口沉积样品中提取酸非水解有机碳(NHC)和碳黑(BC);用索氏抽提法和不同溶剂的加速溶剂萃取法(包括连续加速萃取法ASESum和标准溶剂萃取法ASESTD)抽提土壤和沉积中的多环芳烃,并在不同温度梯度(25℃到150℃)下用水为溶剂加速溶剂萃取其水溶态.结果表明,1)NHC是珠江三角洲土壤和沉积中总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NHC碳明显高于BC碳。NHC和BC分别占土壤和沉积中有机碳的25.6%~73.8%和4.64%~17.3%.2)3种有机溶剂(丙酮、甲苯1、甲苯2)连续抽提的PAHs含量是索氏抽提的2.11倍;5种ASE方法(丙酮、甲苯1、甲苯2、ASESum、ASESTD)提取的PAHs含量与NHC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且比PAHs含量与BC或无定型有机碳(AOC)含量的相关性更明显.3)在不同温度梯度下水溶态PAHs浓度符合Van’tHoff方程.研究说明除了BC外,非水解有机碳对土壤和沉积中PAHs的分布和提取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非水解有机碳 碳黑 多环芳烃 加速溶剂提取 土壤 沉积物
  • 简介:实验测定了9种硫代磷酸酯类化合(倍硫磷、氨磺磷、氯硫磷、杀螟松、碘硫磷、皮蝇硫磷、异氯磷、甲基对硫磷、乙基溴硫磷)对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的急性毒性96h-LC50值,分别为0.95、4.52、1.95、3.03、0.85、0.56、3.44、3.44和0.82mg·L^-1,其中倍硫磷、碘硫磷、皮蝇硫磷和乙基溴硫磷属于剧毒,其他5种(氨磺磷、氯硫磷、杀螟松、异氯磷和甲基对硫磷)属于高毒.以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13)有效表征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的分子结构,应用基于预测的变量选择与模型化(VSMP)方法建立急性毒性(-lgLC50)与分子结构(MEDV-13)的定量相关模型,模型的估计相关系数为0.9922,LOO检验相关系数为0.9796,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估计能力与稳健性.影响急性毒性的主要结构因素是由2个MEDV描述子表达的3个子结构碎片,即-CH3、-cCc和≥N=.其中子结构-CH3、-cCc与硫代磷酸酯类化合母体骨架密切相关,而≥N=则反映取代基的变化.

  • 标签: 斑马鱼 急性毒性 硫代磷酸酯类 分子电性距离矢量 QSAR
  • 简介:为了建构结构信息指数回归模型,研究了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结构与其对大型Sao急性毒性的关系,在邻接矩阵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原子生物活性特征值αi,由αi建构结构信息指数G,将其用于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对大型Sao急性毒性的研究,化合对大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由方程得出的以预测值与测定值之间能较好地吻合,用Jackknife法检验,模型具有总体稳健性,G是一种结构选择性、性质相关性俱佳的拓扑指数。

  • 标签: 环境科学技术 原子生物活性特征值 结构信息指数 苯砜基乙酸酯 大型Sao 急性毒性
  • 简介:本文介绍用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硫化时,如何降低空白值、提高硫化钠标液的稳定度以及提高酸化吹气回收率的原理和方法。

  • 标签: 水样 硫化物 光度法 吹气 空白值 酸化
  • 简介:作用位点和作用机理相同的污染通常具有毒性加合作用,但是各个污染对总体毒性的贡献并不相同,因此需要采用等毒性当量方法进行归一化。本研究选取了5种具有较强芳烃受体效应的多环芳烃(PAHs),通过大鼠肝癌细胞株H4ⅡE体外EROD酶诱导试验,得到相应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并计算了单个PAH的毒性当量因子(EROD-TEF)。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AH对EROD响应的EC50有较大区别,毒性相对强弱按照苯并[k]荧蒽〉茚并[1,2,3-cd]芘〉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苊的顺序递减,对应的EROD—TEF值分别为1.1×10^-4、3.0×10^-5、3.9×10^-6、2.8×10^-6和1.5×10^-6.利用所得到的EROD—TEF值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测定的太湖梅梁湾地区表层沉积中16种PAHs的浓度,计算得到5种PAHs的2,3,7,8-TCDD毒性当量TEQPAH,并与体外EROD酶诱导生物测试方法测得的表层沉积毒性当量EROD—TEQ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者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r^2=0.65,P〈0.05),证明实验测得的EROD-TEF值能够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所研究的沉积样品中5种PAHs对总芳烃受体效应的贡献均大于50%,表明PAHs是太湖梅梁湾地区表层沉积中主要的芳烃受体效应活性物质,其可能引起的环境风险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 标签: 多环芳烃 毒性当量因子 毒性当量 EROD酶
  • 简介:检测了珠江三角洲河流及南海近海表层沉积中25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其含量范围为138~6793ng·g^-1,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水体沉积中多环芳烃来源主要有石油排放,煤、木柴等低温燃烧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及生物成因。其相对贡献分别为石油排放占36%、煤、木柴燃烧占27%、机动车尾气占25%,自然来源占12%.珠江、东江河流沉积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工业和生活废物的直接排入和机动车尾气的近距离沉降。西江沉积中多环芳烃大气沉降是主要输入途径,南海沉积中多环芳烃河流输入是主要途径,在多环芳烃由河流向海洋的输送过程中,茈可以作为一个有效指标示踪河流输送的多环芳烃。风险评价表明,东江及珠江部分河段沉积可能存在着对生物的潜在危害,其它区域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 标签: 多环芳烃 来源 迁移途径 风险评价 珠江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