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一、地理概况及原因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这里属太行山八陉之第四陉滏口陉的腹地,自古就为"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北齐时,这里是邺都与晋阳两都之间的必经之地。

  • 标签: 北齐 涉县 调查 石窟 南北朝时代 地理概况
  • 简介:亲爱的读者:本刊从今年第一期对封面、内文重新进行了设计。欢迎您参加《名人传记》(上半月)的调查。请您在百忙中提出建议,以使我们的杂志不断改进,日臻完美。本刊编辑部深表感谢!

  • 标签: 提出建议 编辑部 读者调查 传记 封面设计 版式设计
  • 简介:巴彦陶来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乌素荣贵嘎查东16公里的沙漠地带。2009年5月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此后我所先后两次组织业务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由于该遗址距乌素荣贵嘎查境内巴彦陶来农场较近,因此命

  • 标签: 巴彦陶 调查简报 遗址调查
  • 简介:素有“黄河首曲”之称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是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先头区域。黄河自青海省久治县门堂乡流人玛曲县,环流县境433公里,复人青海,形成“天下黄河第一弯”壮美景观。当地有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玛曲”之说。近年,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当地政府和学术界将草原生态退化问题论证归结为超载放牧的草畜矛盾。为解决这种矛盾,当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陆续将大量牧民从草地牧场移出,逐步实现游牧定居,减少牲畜数量,降低放牧压力以缓解黄河首曲生态矛盾。牧民定居工程已成为政府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和基础性的措施。州政发(2009)3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实施游牧民定居是保护这一区域最主要的草原生态系统的基础性工程,是具有实现生态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双重效益的重大项目”。

  • 标签: 牧民定居 玛曲县 后续发展 甘南藏族自治州 调查 草原生态系统
  • 简介:太原龙山道教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的龙山东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也是最珍奇的纯道教石窟。主窟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1234年-1239年),由道士宋德方主持兴建。在龙山峰顶一突兀的崖面上,共凿有9个洞窟,窟外表面虽风化严重,但也能依稀可见精美的云龙纹浮雕。窟内共有道像65尊,其中13尊有完整的头部。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道教石窟,在中国道教和道教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标签: 龙山石窟 中国道教 保护 调查 病害 太原市
  • 简介:通过对北宋永昌陵野外石刻保存环境、病害分布的调查,对现存病害数量、种类进行了分类统计,并进行了病害的危害程度评估,初步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为野外石刻的科学保护研究提供了基础。

  • 标签: 野外石刻 病害种类 统计与评估 病因初探
  • 简介:西和佛孔石窟现存7窟,其中5窟可以登临;原有塑像、绘画全毁,明、清时期石碑4通。据佛孔寺石碑记载可知,佛孔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唐开元三年(715)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再次修建。佛孔石窟始凿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以后屡圮屡建。在明、清时期宗教及开窟遣像活动中,释、道、儒三教走向合流。

  • 标签: 佛孔石窟 西和 三教合一 明清碑文
  • 简介:茶马古道是近年来学界讨论较多的道路,但其内涵外延、历史沿革则众说纷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实证的角度出发,2011年8月组织考察队徒步调查了茶马古道川藏线新添一冷碛段,通过现存古镇(街)与文献记载中的驿名、地名的对应,来考察茶马古道这一小段的历史、走向,并着重考察沿途的文物古迹,尤其是古道路的现存状况。

  • 标签: 茶马古道 文化线路 实地调查
  • 简介: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环境,窑洞仍然是这里的主要居住形式,也是黄土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2008年8月.时值全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县普查组在环县小南沟乡李上山村张中沟组进行走访调查时.从村民处得知附近的庙壕崖畔上有座窑庙,随即前往调查。从蜿蜒曲折的小路绕山腰至崖边进人庙院,庙院坐北朝南,

  • 标签: 调查 环县 壁画 黄土高原 文物普查 2008年
  • 简介:农民思想观念的变迁是社会运行的主观反映。它以曲折和间接的方式反映社会变化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往人们常常认为,农民是求稳守常、中庸无为、忍辱负重、知足常乐的。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农民思想观念变迁的调查.却颠覆了人们心中以前对农民典型形象的定势。

  • 标签: 农民思想 观念变迁 调查 志书 杭州市萧山区 思想观念
  • 简介:我国目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认真全面的贯彻落实,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初见成效,独立自主自办教务原则能够被绝大多数宗教组织和信徒所认同并自觉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已经成为宗教工作的主旋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宗教更大程度地探索与社会的和谐己经成为各主要宗教的自觉行动和发展方向。甘肃是一个多宗教多教派的省份。

  • 标签: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社会转型期 社会和谐 甘肃 调查 宗教事务管理
  • 简介:此次在先秦遗址的考古调查中,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较少,且部分遗存上限可能已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遗存发现较多,早期为典型的高台山文化遗物,晚期为具有宝山文化特征的东周遗存。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介于早晚期之间一类新的遗存,可能会填补该区域的考古空白。

  • 标签: 青铜时代早期 早期铁器时代 叶赫 吉林省 先秦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存
  • 简介:探索用志、指导用志、宣传用志是各级地方志机构重要的工作任务。这一工作做得好与否,是关系到地方志事业在当今时代是否体现其应有地位和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地方志事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各级地方志机构既要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地方志成果,又要指导社会各界采用多种形式用志,认真总结宣传推广用志的做法和经验。

  • 标签: 地方志 用志 指导
  • 简介:2011年10月,考古工作者对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的情人堡和烧香粱子2处古代遗存进行了小规模的勘探和试掘,揭露出1座石砌房址,出土或采集了一批陶器、石器、骨角器、动物骨骼等遗物。初步判断时代为战国至西汉时期。

  • 标签: 四川木里县 娃日瓦村遗存 情人堡 烧香梁子 战国至西汉
  • 简介:宁夏南部固原地区宋夏之际.北宋政权通过依托战国秦长城挖设长城壕及局部新筑墙体.并通过在长城沿线修建堡寨、烽燧,沿边地带挖设边壕,构筑了当时抵御西夏进攻的长城防御体系。

  • 标签: 宁夏南部 秦长城 防御设施 南部地区 北宋 固原地区
  • 简介:城市区志(以下简称区志)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志种.就其编纂原则和要求而言,与市志、县志基本相同。但是这种以城市某区为记述对象的志书在记述范围和层次上.与市志和县志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不能简单地照搬市志或县志的编纂模式。对如何编修城市区志,有关编纂业务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了。笔者主要结合厦门各区修志的情况.从推进区志编纂工作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思考

  • 标签: 编纂原则 城市志 城市区志 编纂模式 记述范围 研究成果
  • 简介:在闽西及闽西北一带,中老年妇女常举行接珠仪式,籍此进入念佛团体中。念佛的目的主要是积经修善业,期死后升入天界,不致打人十八层地狱;同时为全家积德,保佑子孙后代。

  • 标签: 客家妇女 仪式 宁化县 调查 中老年妇女 念佛
  • 简介:一、引言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广阔前景的一项新兴产业,其良好的发展态势,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产业之一(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成绩显著,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的增长点,在一些省份和地区甚至成为支柱产业。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业自1986年从雏形发展到今日,无论是旅游总收人还是接待游客数量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全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与省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目前,如何利用甘南州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甘南州发展旅游业面临的问题。

  • 标签: 甘南藏族自治州 特色旅游业 发展调查 旅游业发展 新兴产业 改革开放
  • 简介:“二十四块石”自20世纪50年代敦化境内牡丹江流域首次发现以来,是渤海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留有特殊的人文信息,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但是随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在逐渐丢失,结合保存现状的田野调查,是提出如何采职保护措施与解决保护问题的信息基础和科学依据。

  • 标签: 二十四块石 调查 保护
  • 简介:本文从语法和词汇的角度,分析了非洲民间法语所具有的特色。这种非洲化的法语,因其适应了非洲当地的实际,具有很强的推广潜力,现在它在非洲的地位已经可以与正统法语相抗衡,中国的法语教学机构和法汉词典的编纂者不应忽视其存在,应对中国的法语学习者介绍这种语言的一些知识。文章最后就非洲民间法语的表达式在法汉词典中的立目与释义提出了建议。

  • 标签: 非洲 民间 法语 法汉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