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屏风起源很早,它的使用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不过当时没有屏风这个词,称其为“邸”或“康”。康,斧康,或写做“黼依”,是古时天子座后的屏风,又可称为“康坐”,专指御座后所设的屏风。《尚书·顾命》:“狄设黼康缀衣。”《礼记》也载:“天子设斧依与户牖之间。”汉代郑玄注日:“依,

  • 标签: 西周初期 《礼记》 屏风 天子 汉代
  • 简介:张维(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别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人。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任黄梅(今属湖北)、松滋(今属湖北)、广济(今湖北武穴)知县,襄阳(今属湖北)府、袁州(今属江西)府同知,摄太和县(今属安徽)知县,南昌(今属江西)府知府,道光十六年请假还乡。晚年以游山水、著述自娱。与黄培芳、谭敬昭并称“粤东三子”,著有《松心诗集》《松心文抄》《听松庐诗抄》《松心十录》等。

  • 标签: 张维 日记 湖北 太和县 黄培芳 道光
  • 简介:1952年秋天,周恩来到上海视察,会见了他的童年挚友、当时在华东机关幼儿园当保育员的表姐龚志如。龚志如在向表弟叙说她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突然收住了话头,对坐在身旁的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说:“可惜你们俩没有个孩子。”

  • 标签: 周恩来 机关幼儿园 保育员 邓颖超 孩子
  • 简介:清代乾隆时期的彭家案一般被认为是文字狱,但实际上彭家之所以被杀,有着深刻的党争背景。他是李卫的亲信,在与鄂尔泰的派系斗争中充当急先锋。他的升迁、被重用,到失宠、被杀,与当时的党争形势,特别是鄂派势力的消长密切相关。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始终有乾隆帝在背后做推手,这反映出乾隆帝本人驾驭党争手段的变化。本文通过使用大量未刊档案,揭示了彭家为官经历,以及他与乾隆帝、鄂派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文字狱或许只是专制帝王整肃派系、消除党争残余的手段。

  • 标签: 文字狱 党争 首崇满洲
  • 简介:钢琴艺术在现代音乐艺术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喜欢与欢迎。钢琴历史悠久,声音悦耳动听,其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既可以成为主奏乐器,也可以担任伴奏乐器,被誉为"乐器之王"。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通过调控音色,表现多姿多彩的情感,利用键发出美妙的音色。在钢琴演奏中,不同的键方式和手法,发出的音色不同。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的赏析不难发现,音色的情感表现与键有直接关系,键的力度、速度、角度不同,所展现出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差异。曾有很多学者与音乐家从演奏心理学与音乐美学对键进行研究,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能更容易理解钢琴的艺术表现。本文将针对钢琴演奏中键与音色的关系展开研究和分析。

  • 标签: 钢琴演奏 触键技术 音色 关系
  • 简介:<正>四川汉阙石刻艺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题材、生动的画面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在中华文物瑰宝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据统计,全国汉阙目前尚存约三十处,而四川就有二十余处,渠县则有六处七尊,约占全国汉阙存数的五分之一,居全国之冠。历经两千年来的风风雨雨,而汉阙尚能保存至今,不能不感谢历代修亭护阙的有识之士。在渠县,就有一位为保护汉阙而作出贡献的七品县令王椿源。

  • 标签: 碑亭记 神道碑 渠县 文物古迹 石刻艺术 纪念
  • 简介:习仲勋曾在20世纪30年代担任过关中特委书记。在他领导下,关中特委不仅守护着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而且将旬邑县建设成为国共合作抗日模范区。20世纪70年代末,习仲勋在《人民日报》刊文回忆这段历程,谈及推行统一战线政策时说:“有个国民党的县长同我们有老关系,我们也同他建立了联系。”文中所提及的“老关系”,就是习老的少年同学、时任民国政府旬邑县县长的田轩。

  • 标签: 习仲勋 20世纪70年代 情谊 《人民日报》 统一战线政策 陕甘宁边区
  • 简介:长兄汤之去冬从加拿大寄赠三哥之驹一幅业余所作的竹石图,图中自题句云:“画竹何难,难在劲节以垂千古”,又题注曰:“抗日期间,负笈黔东,汽车故障,夜宿野庙,饥以采苦竹笋充腹,忆及作此。”(见本期画页)之兄去国三十五载,万里飘蓬,爱国之心甚殷,思乡之念弥切,令人感慰。

  • 标签: 竹石图 汽车故障 画竹 苦竹笋 民生凋敝 令人
  • 简介:中国湿地博物馆为了让更多的参观者同时与展览内容互动,寓教于乐,设计了一种基于ToughtLight技术的多点控互动系统,支持最高120个点的控响应,该系统集计算机、图像捕捉分析以及投影显示等技术于一体。文中首先介绍了多点控技术的种类和原理,重点探讨了基于ToughtLight多点控互动技术在中国湿地博物馆“湿地五大功能”互动展项中的应用。

  • 标签: 多点触控 图像捕捉分析 投影显示
  • 简介:六百年前,一个出生卑微的太监率领一支睥睨晚古今的庞大船队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最后的荣光。继汉代黄沙万里的丝绸之路、唐代气度恢弘的远交近抚、宋代举国上下的笔墨流香和元代辽阔疆域的金戈铁马,明代拓展了波澜壮阔的海上蓝色丝绸之路,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向海外全面展示了强大的中国形象,也同时开启了欧洲主导的全球范围内土地和财富的再分配。据史籍记载与专家考证,郑和于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八年间,

  • 标签: 郑和 新时代 中国古代历史 丝绸之路 中国形象 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