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清廷对于直省商政的统筹,始于1907年颁布的直省官制通则。其通过设置劝业道统筹农工商各业,藉以实现“集权”之目的,恰是清末官制改革试图改变内外相维格局、转为上下有序、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改制前各省主管商政的商务局同时兼具生产与行政双重属性,无法完全归并于劝业道,导致清廷集权的举措未能按照预设安排施行。这一曲折不仅反映了改革目标与结果的差距,也表明制度移植不能脱离国情。

  • 标签: 清末新政 外官制改革 劝业道 直省商政 商务局
  • 简介:在媒介的发展推动下,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发生了衍变,从着重于文化共享过程与风俗传承认同的初始意义,渐变为由媒介科技化介入之后的被表述、被干预的意义呈现。通过现代媒介传播的民俗艺术能够被媒介能动地反映与创造,而媒介技术的影像传播也造成了民俗艺术传播现场感的缺失与人际交流的淡化,媒介科技化与民俗艺术传播的互动关系将进一步促进关于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空间"的探寻、阐释与反思。

  • 标签: 民俗艺术 传播 媒介 意义空间
  • 简介:在戴乐的作品中,那些平常人声鼎沸的地方却“喧嚣不再”。他能够出人意料地捕捉到这些地方罕有的安静时刻,这让观者产生不同的反应。熟悉这些地方“人满为患”状态的观者会感到一种疑惑和熟悉,而那些第一次看到的人可能会以为照片里的就是这些地方通常的情况,所以不会有这样强烈的感觉。不过,他会向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致敬。

  • 标签: 本能 静止 熟悉 安静 感觉
  • 简介:清代是黄河上游区域甘青宁三省区城镇体系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时该时期本区域府县行政等级体系的发展和稳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省府为中心地的各府县城镇空间布局特征,符合这里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有其合理内核。

  • 标签: 清代 黄河上游城镇 距离特征
  • 简介:科举家族通常是指在以首位考取举人功名者为起点的直系五代亲属及其同父兄弟中,至少出现举人、进士各一名或三名举人的家族。明代福建符合以上条件的家族673个,共拥有进士960名、举人1091名,分别约占明代福建进士、举人总数的41.6%、18.4%。其中,具有两代科举功名的家族占到总数的56.7%,足见科举家族的赓续并非易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明代福建科举保持了很高的社会流动率。此外,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的空间分布虽很广泛,但又相当不平衡,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这与其所具有的科举实力大致相当,不过也有个别科举家族的规模、具有科举功名的代数远超其所处地区科举发展的整体水平。

  • 标签: 明代福建 科举家族 规模 代数 空间分布
  • 简介:本文通过对社区构成要素、社区分析尺度的引介,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基于社会—空间属性的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变迁。在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功能研究方面,本文从历史叙事、空间承载、城市特色彰显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基于城市社会一空间复合属性的理解,本文提出了社会一空间视角下城市伊斯兰文化社区的研究框架。

  • 标签: 社会—空间 伊斯兰文化社区 城市规划
  • 简介:中国画的五重空间推进是由实景自然空间→哲思比兴空间→胸中意向空间→纸上图式空间→笔墨精神空间→实对互动空间多维转换的过程。每一种空间的推进都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 标签: 中国画 空间结构 绘画技法
  • 简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夷山城村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至今仍然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村落格局和鲜明的建筑特征。如今这座古村落虽不再有往日的繁华,但仍然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作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一部分,城村将以一种新的姿态续写它的历史。从历史沿革、村落选址、聚落典型空间、建筑特征四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城村古建筑群理解,为其今后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村落选址 聚落空间 建筑特征
  • 简介:图书馆、书店与书摊是民国上海知识群体从事图书阅读与消费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图书馆不仅承担阅读功能,还兼具社会交往等功能。福州路、北四川路等城市新兴地带以售卖新式出版物为主的书店与城隍庙地带以售卖线装书、古籍为主的书铺和书摊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新旧之隔与等级之分,它们面向的顾客群体也有所不同。当书籍的阅读与消费跨越知识群体与非知识群体的边界时,知识群体通过对旧书、旧书铺与书摊的歌颂,建构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使自身与普通市民群体相区隔。在上海知识群体的书籍消费活动中,以书会友与在商言商的两种交易方式既体现出近代上海图书出版市场古风犹存的一面,也反映了近代上海图书市场开始以市民为主要消费对象,传统'回头客'比例降低的一面。知识分子个体所处阶层位置的差异不仅塑造了知识群体内部截然不同的书籍消费习惯,也开启了现代中国精英知识群体与边缘知识群体渐行渐远之端。

  • 标签: 公共空间 知识群体 场域 精神生活
  • 简介:在中国城市体系形成过程中,运河城市属于一种特殊的文明发展形态。临清是大运河山东段沿岸重要城市,在明清之际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都会之一。本文以明清时期的临清为研究对象,回溯因河而生之城的滥觞和形成的梗概;从城市空间与城市职能的角度入手,旨在揭示临清从王朝国家的一个'地方'到'中心地'转型的实践轨迹。

  • 标签: 临清 运河城市 空间形态 城市职能
  • 简介:过剩通勤是衡量城市居民职住空间组织和通勤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快速工业化城市中山市为例,采用2012年中山市交通调查数据,分析中山市职住空间平衡与过剩通勤状况。通过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发现,中山市居民的通勤距离、过剩通勤率(E)、通勤容量(Cu)使用率均普遍小于国内大城市和西方城市。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中山市的通勤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过剩通勤各项指标与户籍、职业类型和家庭收入有显著的相关性。表现为家庭收入越高,过剩通勤率相对较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行政办公人员通勤效率较低,而产业工人通勤效率较高。非本市户籍人口通勤效率高于本市户籍人口。

  • 标签: 快速工业化 职住空间平衡 过剩通勤 中山市
  • 简介:政府空间治理对地方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西方学界在解释国家治理时有三个重要学说:非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福柯学说,但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的政府治理结构。中国治理结构包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等多个层次,各层次的行为能力和权力空间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通过调节财税杠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进行地方治理模式创新。同时,地方政府积极争取成为由中央政府批准的特殊经济区,对本地制度环境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本文以重庆市为例,结合6次深入调研,探讨政府如何通过财税、土地等多项改革,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创造差异化治理环境,以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响应。

  • 标签: 地方政府 空间治理 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
  • 简介:以芜湖市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使用曲线等方法,探讨芜湖市失地农民就业空间特征、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芜湖市失地农民就业以本地就业为主,空间呈大集中、小分散的格局,为单中心的社区圈层模式。在市域尺度上本地就业在空间上呈现郊区为就业热区,城区相对较少;社区尺度上,就业地主要集中在社区范围内,短距离就业为主,主要集中在1—5km距离段,其中2km处出现就业人数高峰。就业空间行为模式类型多样,本地—就业型占主导地位。失地农民的自身属性特征及思维定式影响和制约着其对就业空间行为的决策;城市化过程中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实现了郊区产业集聚格局以及社区周边的城市就业环境,为失地农民就近就业创造机会。

  • 标签: 失地农民 就业空间 行为模式 芜湖市
  • 简介:在清末民国的数十年间,仿川剧而走向舞台化、游走于街市堂会而趋于大众化、舞动于茶馆戏园而走向精英化的成都皮影戏,作为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象征,具有特别显著的城市文化意味。然而,这也为成都皮影戏的衰落埋下了伏笔。随着新兴娱乐方式的渐趋流行,成都皮影戏终于还是成为这座城市的过客。消逝只是时代进化的必然结果,历史的假设只是记忆与想象的基础,皮影戏的生存空间实际上并不在于真实的城市与乡村,而只能取决于它的受众。

  • 标签: 成都 皮影 城市 乡村 记忆
  • 简介:大型购物中心成为研究现代都市女性身份与社会、空间关系的三棱镜。本文聚焦于"幼童母亲"这一群体,探究其身份认同与购物中心的相互建构过程。通过南京市虹悦城购物中心的研究发现,幼童母亲在购物中心内建立起了多种身份认同,并在身份认同驱使下形成多重实践。这一过程使得幼童母亲在购物空间中突破了传统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二元划分,借助私密空间的综合性和社会化实现了女性自我个性的释放,实现了社会性别空间的重新定义,同时也重新定义和建构了大型购物中心这一现代都市消费空间

  • 标签: 女性主义 购物中心 身份构建 公共性与私密性
  • 简介:对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问题的研究是(新)城市社会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从人本方法论的空间公正视角探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已形成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是开展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本文研究基于大数据理念,借助城市商业、服务与休闲资源场所数据挖掘城市社区、社区资源体系与居民空间可获距离的关联信息。以"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为理论依托,结合大数据、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学信息图谱表达方式,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理念。在改进"社区资源可获性指数"CRAI的计算方法和对城市社区资源可获性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形式,以期为深入研究城市社区资源空间剥夺规律及其统筹规划提供方法参考。

  • 标签: 社区生活空间质量 大数据 地学信息图谱 社区资源可获性
  • 简介:研究旨在探索城市中文化遗产资源"孤岛化"现象与快速城市化之间的空间整合策略问题。城市空间整合是对影响制约城市空间的相关要素的研究,西安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密集分布的城市,其空间发展当中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如何与旧城居民居住空间自然融合与共生是其文化特色得以传承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以文化遗产空间保护理念引入到西安旧城区城市空间发展中来,通过对西安东关地区的历史演变分析及现状研究,提出当前片区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以文化遗产资源为导向的空间整合方法,从而提出了道路交通空间的慢性步行系统、遗产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渗透融合以及辅助空间一体化利用的整合策略,以传承地域文化、改善居住环境,从而使老城特色与文脉得以延续。

  • 标签: 旧城改建 文化遗产保护 空间整合 文化传承
  • 简介: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今后这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仍将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入选各级非遗名录的一类传统文化遗产,庙会的保护与研究还留存一些问题以及一定的研究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性文化空间,庙会的保护和传承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构都应从非遗保护整体性原则出发。

  • 标签: 当代语境 庙会文化空间 保护与重构 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