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迭择民宿,大多数人因力情怀,不仅仅是一间客房,更是客客所在的风景,客房体取的个性,以及客房背后的主人和他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奔赴理想之地,维造梦想家园,从丽江、大理,到北京胡筒、滨海渔村。对于一个真正的民宿来说,主人是核心。人住一家民宿,不仅仅是睡觉,而是希望能够像朋友一祥,逬人主人的生活,像在朋友家一样随意。你有故事我有客房,天南地北聚在一起。

  • 标签: 居民 客房 故事 主人 朋友 情怀
  • 简介: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笔者尝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愉悦高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数学教学中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创设知识发展延伸、可供学生探索的问题背景,通过背景恰当地提供诱因,激疑引思,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感知问题,独立

  • 标签: 回归生活 更精彩 课堂更
  • 简介:鹿特丹是荷兰第二大城市,初到鹿特丹,面对这座崭新的城市觉得有些无所适从。逛了两天之后,却发现鹿特丹人简直太会玩,普通的生活被他们的奇思妙想弄成了乐趣满满。

  • 标签: 鹿特丹 荷兰人 生活 无所适从 奇思妙想 大城市
  • 简介:过去五年间,西藏实施各项利寺惠僧政策,全力改善僧尼修行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了全区寺庙僧尼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还为僧尼每年提供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为改善僧尼修行条件和生活环境,西藏1787座寺庙实现报纸、文化书屋、广播电视全覆盖,1785座寺庙实现通路,1779座寺庙实现通水,1751座寺庙实现通讯。西藏将全区寺庙僧舍维修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维修改造寺庙僧舍3万余间。

  • 标签: 生活环境 僧尼 西藏 修行 最低生活保障 保障性住房
  • 简介:一中央档案馆保存着一份1万多字的重要文献,粗糙、泛黄的毛边纸上,详细记载了91年前中共重庆地委和青年团地委按照党中央、团中央要求联合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情况。这是一份极为难得的、保存完整的有关四川早期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的史料。

  • 标签: 党内政治生活 民主生活会 党组织 早期 四川 中央档案馆
  • 简介:近代武汉因水陆交通之便和工商业之繁华,被称为"东方芝加哥"。1927~1949年,大量周边农村移民涌入武汉,他们或因金钱诱惑到武汉寻求黄金梦,或因天灾人祸、家乡凋敝而背井离乡,蛰居在武汉城市社会生活的底层。家乡是他们割不断的牵连,年节时分忆念祖先,财富和婚姻指向也是家乡。城乡双重边缘化给他们带来了身份认同的困惑,从最初因"乡巴佬"身份产生自卑,到后来渐生城里人的优越感。"东方芝加哥"中这群下里巴人,销蚀了近代武汉都市社会的浮华与高贵,最后归于平淡与庸常。

  • 标签: 近代武汉 农村移民 底层生活 城乡关系
  • 简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看电影"已成为上海市民最受欢迎的"时尚"娱乐方式,与转瞬即逝的电影艺术共生共荣的电影期刊随之承载起记录早期电影面貌的重任,民国影刊中的佼佼者《明星半月刊》作为30年代上海中国电影刊物拥有最多读者之一的电影杂志,以明星公司的多位女性明星担当其封面女郎。研究她们的发型妆容、服饰神态、拍摄环境等多种角度,可以展示早期影刊封面女星对时尚生活的引领,探寻上海都市如何在西方好莱坞电影强势文化中突围,展现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电影刊物的特色栏目"读者信箱"展示了影迷与明星、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解构文字背后的女星形象和电影生活

  • 标签: 明星半月刊 电影 封面女星 时尚生活
  • 简介:2006年4月28日下午,我去医院看望沈西蒙,他已经驾鹤西去了。刹时间,我手里拎的西瓜和眼泪几乎同时落下。如今,他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我还深深地怀念着他。沈西蒙,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部长,一生从事文艺工作。'文革'后,他被调到总政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又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他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由他执笔参与创作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和电影《南征北战》。部

  • 标签: 创作战斗 戏曲舞台 战斗生活
  • 简介:1941年11月24日的美国《生活》周刊,关于川西的龙泉驿,从美国人的角度以8个页码发表《小场镇使中国不可战胜》专题报道,三个小专题分别是:《生活》周刊在中国小镇见证了古老的生活方式,现代气息来到龙泉驿,自然地进步冲击着古老小镇的宗族们,配上28幅照片,向美国和西方全面介绍了以龙泉驿为代表的中国乡镇传统的家族制度,指出其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是能够坚持抗战的社会基础。同时,龙泉驿在当时面临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冲击,展现了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突中的韧性。龙泉驿区档案馆近期从美国购回这期杂志,并将从网络上所搜集拍摄者卡尔·迈登斯当时在龙泉驿所拍的464照片进行分类,在当代的语境下进行解读,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 标签: 《生活》周刊 卡尔·迈登斯 龙泉驿 家族制度 当代解读
  • 简介:"大陆花嫁"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1931-1945),入殖中国东北的日本"满洲移民""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的配偶(相庭和彦等:《満州大陸の花嫁はどうつくられたか》,东京:1996年版,第11页)。与日本男性"对土地的渴望"的移民动机不同,"大陆花嫁"充满对新生活的期待与憧憬(相庭和彦等:

  • 标签: 日本 舆论宣传 大陆 生活 国内 侵华战争时期
  • 简介:百花生辰争奇艳——羊昌花画小镇花朝节盛典花朝节是别具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初春,贵阳首届花朝节在乌当区羊昌花画小镇启幕,漫山遍野、五颜六色的郁金香含苞欲放,给市民带来一场美轮美奂的花朝盛宴。本届花朝节以“生态秘境·花开乌当”为主题,旨在持续传承花朝文化,进一步延伸羊昌·花画小镇以“花”为主题的产业链,促进文旅融合,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让贵阳花朝节品牌走向全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 标签:
  • 简介:本文对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公共生活的研究进行了一个概括的考察,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社会主义国家下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与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与文化、资料的评价与利用等。我们看到,1949年以后的公共生活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再从衰落到繁荣的过程。由国民党到共产党政权的更迭,改变了城市的公共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改革开放给人们公共生活的复苏创造了条件,在现代城市中,茶馆将会再次寻找一条生存和发展的途径,并继续成为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当研究社会主义时期公共生活时,对使用的资料需要具体分析,从中发现被隐藏或被扭曲的历史。

  • 标签: 成都茶馆 社会主义 公共生活 政治文化
  • 简介:西安地处内陆,和西方文明直接交汇的时间较晚,近代工商业、交通、新文化等城市文明要素的发展相对滞后.从长远的“历时态”看,西安的城市结构与功能处于逐步完善的变动过程之中.“都城时代”西安的城市图景与社会生活,在多个具象层面,已经得到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而“后都城时代”特别是民国时期的西安城市研究,还可再探.1920年代,西安近代化的城市建设尚在初步进行中,社会生活亦处于新旧转轨之际.历史学家王桐龄旅陕后所著之《陕西旅行记》与《陕西在中国史上之位置》,有对1920年代西安的市政建设、文教事业、实业状况、交通设施、社团组织、民俗宗教、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记载.本文拟以此为基础,并与同时代其他有关资料互相参照,对民国时期西安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做一窥探.

  • 标签: 西安 城市建设 社会生活 暑期学校 经世思潮
  • 简介:1920年代以后,以球类为代表的西式休闲体育开始渐次超越学校之推展场域,继而走进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不同社会阶层对于体育迥然有异之观感的背后,是经济地位之差异所致。上流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从事的体育运动带有精英之特点。对于以记者、警察为代表的机关事业单位群体,体育运动的用途体现的是统制性面向。对于以工人为主的社会底层群体,体育运动成为避免工人嫖赌以及增加工作效率的规训方式。

  • 标签: 天津 休闲体育 日常生活
  • 简介:毕业于东京大学法文系的大江健三郎,在写作过程中深受法国文学的影响。研究界目前对大江健三郎的"法国师承"脉络梳理主要集中在萨特、罗曼·加里等作家,对塞利纳的探讨则尚未多见。但是,大江健三郎本人却多次公开地提出塞利纳对自身文学创作甚至个人生活的影响。塞利纳战争三部曲之一《轻快舞》被作为小说元素引入大江健三郎的《静静的生活》,大江健三郎通过人物设定、引用与评论等方式使两个文本呈现出显性的互文关系;大江健三郎对于塞利纳"卑贱书写"方式的模仿,则使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具有了更为深层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静静的生活》 《轻快舞》 互文性 卑贱书写
  • 简介:将我国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从政府政策主张转化为国家法律制度,是一项迫切而又现实的立法课题。本文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就该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的最低生活保障这一主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法律规制的方法,即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路径选择——政策抑或法律,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规范——实体规范抑或程序规范,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济手段一一行政抑或司法。

  • 标签: 精准扶贫 路径选择 法律规范 救济手段 文明 疏解
  • 简介:农家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既能看到农民的生活程度,又能够折射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30-40年代,青海农村经济凋零,农家经济极为贫困,这与当时全国其他省份情况基本相同,但是青海自古就是中原地区与青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通道,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经济文化都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畜牧业始终伴随着农业相始终,农牧并重是其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因此,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也呈现出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与学术界流行的'近代广大农民为了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勉强维持生计,不得不利用一切空隙兼而从事一些纺织、采撷、编织等小手工业,从而形成个体农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这一观点并不相一致。农牧结合的经营方式,使得畜产副业成为农家收入的第二大来源,极大地补助了农民生活及农家收入,体现出典型的农牧互补效应。

  • 标签: 民国时期20世纪30~40年代 青海 农民生活 农家收支 农家经济
  • 简介:“非遗”语境下,传统手工艺复兴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话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本身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构建和想象,传统手工艺复兴是现代社会中各种力量共谋的结果。研究者需要看到传统手工艺本身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凝结着民间智慧的身体技术表达。作为“传统”表现形式的手工艺被社会各种力量构建和塑造出来,并在生活中被赋予更多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

  • 标签: “非遗” 手工艺 生活化特质 身体的技术
  • 简介:本文基于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的融合发展,以人为本地提出,乡村旅游首先是满足旅游地居民的生活生产的空间建构,其次是吸引城镇居民寻求“乡愁”的空间建构,再次是城乡一体化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然后是一系列的旅游产业态的进入,最终才能达到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的和谐发展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目的。选取了作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的典型——等驾坡村,就其生活场所的空间建构从建构路径和研究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其未来发展提供些许新的思路。

  • 标签: 等驾坡村 乡村旅游 新型城镇化 生活场所 空间建构
  • 简介: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第二届“历史与社会”研究生工作坊于2016年10月29~31日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召开.本届研究生工作坊的主题为“城市:生活空间、权力结构与文化衍生”,旨在为国内外从事中国近现代城市史研究的青年学子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以期互相砥砺.此次研究生工作坊自2016年初确定主题并发布征稿通知以来,先后收到参会论文70余篇.

  • 标签: “历史与社会” 北京大学 文化传承 生活空间 权力结构 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