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今春为纪念沪上著名书法家、学者马公愚先生,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一场书画展览会。珍品佳作,令人目不暇接,不少年轻人对这位长辈有了新的认识。这使我想起了马老写于1962年的一副联语。马老被错划为右派后,较早被摘了帽子,因此,1962年的全市书展上,人们又重睹了这位"摘帽右派"的作品。内容是——"明时多圣主,大道弃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我至今仍记忆清晰。这是自我说法。

  • 标签: 联语 马公愚 圣主 沪上 令人 山不厌高
  • 简介:合门是唐宋时期外朝与内朝的分界。唐代大明宫宣政殿两侧的东、西上合门兼具礼仪和政务两方面的通进功能。至北宋,外朝文德殿两侧的东、西上合门主要承担庆礼、慰礼等礼仪场合的通进功能,而负有实际政务通进功能的阎门位置则移至内朝垂拱殿门。北宋官员经合门进入内朝的路径更加便捷,内朝君主与外朝官员之间关於政务交流的空间距离拉近,这是北宋君主走向政务前台在“空间”上的重要表现之一。合门司作为直接服务於君主的内廷机构,在赞引官员出入内朝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合门官员在排班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但多有规定可循,另需有文字备案,虽存在潜在的弄权空间,但朝廷亦有相应的制约防范制度。

  • 标签: 北宋 合门 通进 君主
  • 简介:本文据汉代出入宫廷的门籍制度,分析史料,推断西汉後期,御史大夫寺已不在皇帝居住的未央宫内,并改称御史府。外迁时间在昭帝朝,起因是元凤元年(前80)九月,御史大夫桑弘羊卷入燕王旦、盖主以及上宫桀父子的谋反。平息此事後,霍光借机将御史大夫寺迁到宫外,并在宫中与诸卿中大力安插自己的亲信故吏,乃至子弟。这一事件成为霍光独揽大权的关键。御史及御史大夫原先的重要职责是制定律令草案、保管律令与监督律令的执行。随着西汉政权百余年来律令建设的积累,以及统治思想的变化,制定律令的任务逐渐弱化。御史府的外迁是其外朝官化的起点,这进一步使之成为丞相的辅佐,参与日常事务的处理,留在宫中的中丞与侍御史则转为以监察为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所述乃是转变後的职掌与设置。

  • 标签: 西汉 门籍 御史大夫寺 位置变迁 职掌 律令
  • 简介:三国曹魏时期的何晏、王弼提出的"贵"论已进入对人性和个体的讨论,导引出一种合乎自然人性的自然生活态度。与此相应的"言""意"之争,则使魏晋时代知识阶层作为"人"和"士"的主体意识悄然形成。后来"竹林"中人又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深入论辩,以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最得人心。"贵"论促成了魏晋之际以建立理想人格、争取精神自由和超越为目标、为实践的人文主义大波的兴起。

  • 标签: “贵无”论 生活价值观 得意忘言 越名教而任自然
  • 简介: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

  • 标签: 厉坛 无祀 礼俗互动 闽西四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