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宁家坡新石器遗址出土陶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庙底沟二期竖穴陶窑。由于地处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区,我们对陶窑采用分块切割、套箱包装运输,最后异地复原陶窑的保护性搬迁修复方案。陶窑切割搬迁与修复时采用改性环氧树脂WB-1型和WB-2型加固保护用高分子材料;修复复原采用从Y501陶窑火膛底部开始、吊装陶窑切割搬迁块拼对复原的方式;最后窑体内侧切割缝采用石膏色泥封补,外侧围裹建筑用砖,再调制石膏浆浇注固结整个窑体,最终完成陶窑的异地搬迁保护修复。

  • 标签: 新石器遗址 陶窑 切割搬迁 修复复原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海拉尔河流域哈克遗址和辉河水坝遗址调查及发掘出土新石器遗存的文化性质与年代问题,将其划分为哈克一期遗存、辉河水坝一期遗存、哈克文化、辉河水坝二期遗存四种文化遗存。认为它们的年代分别为距今9000-8000年、8000-7500年、6000-5000年和5000-4000年,初步建立起海拉尔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序列,讨论了这四支考古学文化的源流关系。并对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辽西地区和嫩江流域相关考古学文化在不同阶段对海拉尔河流域文化影响的强弱程度做了简要分析,认为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文化因素是海拉尔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序列形成的重要构成部分。

  • 标签: 海拉尔河流域 哈克一期遗存 辉河水坝一期遗存 哈克文化 辉河水坝二期遗存
  • 简介:一前言旧石器考古是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一门学科。经过几代旧石器考古学家的努力,到20世纪中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旧石器文化分期序列。它以欧洲冰期一间冰期地层和共生哺乳动物化石为基础,并以和分期相联系的标志性技术、工具为标志①。标志性技术和工具毕竟是人类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创新能力的体现,是一种客观现象,可以在研究早期人类文化进化上发挥其独特作用。

  • 标签: 鄂尔多斯 乌兰木伦 石器技术 西方元素
  • 简介: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出土大量细石器,以及与细石器共出的早期陶片和小鸟雕像等艺术品。地层为桔黄色粉细砂层,碳十四年龄为13402±406BP。出土细石核82件,细石器工具类280件。灵井细石器工业,是以角锥形(型)细石核为主体的细石叶技术和以端刮器为主要器形的细石器类型组合体系。

  • 标签: 灵井 细石器 许昌人 河南省
  • 简介:本文对淮安市博物馆藏5件青莲岗遗址出土玉石器的年代和文化属性进行考证,并结合青莲岗遗址文化层和多年考古研究成果进行相关问题探讨。分析结果显示,这5件玉石器属于青莲岗文化晚期遗存,玉石器的原料产地可能为宁镇和北方地区,其中玉斧在现有青莲岗文化遗存中不具有普遍性,但体现了较高的文化等级和工艺制作水准。

  • 标签: 淮安 青莲岗遗址 玉石器 年代分期
  • 简介:杭州南宋皇城遗址保护成为大遗址保护中的难题,在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成功申遗6年之后,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范围仍未进行大面积的考古,且由于规划中将临安城遗址与南宋皇城遗址统合保护,遗址区大面积的居住区叠压导致推进中更大的问题。本文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结合考古发掘分析南宋皇城独特的宫城建制、体系化的礼制文化、山水园林景观,认为南宋皇城遗址具有较为完整的文化价值。以此为基础提出以西湖文化景观完整性为指向,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对南宋皇城遗址文化、景观、交通、社区诸方面进行渐进式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 标签: 南宋皇城 大遗址 文化景观 临安皇城 杭州
  • 简介:一、引言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隅,地处中条山腹地、黄河岸畔。境内地势北高南低,西、北、东三面环山,南临黄河中部为山间盆地,呈北宽南窄的葫芦形展布。1957年王择义先生在垣曲盆地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考察,发现旧石器地点68处,拉开了垣曲盆地旧石器考古工作的序幕。

  • 标签: 垣曲 中更新世 砾石工业
  • 简介:七个星佛寺遗址,也叫“锡格沁明屋遗址”,“明屋”是维语“干间房子”的意思。该遗址位于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东南8公里处的浅山坡地上,是一座魏晋至唐宋时期的佛寺遗址,中间一条泉沟将遗址分为南、北两个区域。遗址中有殿堂、佛塔、僧房及山门等大小建筑93处,均为土坯垒砌。

  • 标签: 遗址 佛寺 唐宋时期 山坡地 自治县 回族
  • 简介:根据对陶寺遗址陶铃的器身使用痕迹及出土背景分析,本文认为陶寺遗址发现的陶铃为悬挂使用的一种实用器,配合铃舌使用,是人类在移动中佩戴的一种响器,并非为乐器。陶铃出土地点同窑址的分布联系紧密,推测与制陶业的从业人群有关,陶铃很可能是陶器生产负责人身份的象征物,是一种不以原料、技术和装饰为依凭的特殊权威物品。

  • 标签: 陶寺遗址 陶铃 制陶业 使用痕迹
  • 简介:我国拥有多处规模宏大、价值突出、影响深远的大遗址。对于这些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既要重视对其本体的保护,亦要重视对其所在环境风貌的保护。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提升大遗址保护水平的模式创新、理念创新。本文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在剖析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惯例和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标签: 大遗址 考古遗址公园 规划 设计
  • 简介:2013年8月御窑遗址铺设电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与清理,发现大量白色瓷泥,白泥层叠压在元代地层之上,包含物仅见洪武及永乐时期的遗物,发掘者据此认定该处是建造于洪武时期,废弃于永乐时期的大型陈泥池。为何该处大量优质瓷泥会遭到废弃?其废弃时间和包含物的制作年代是何时?本文着重介绍这批出土遗物,并与珠山出土洪武、永乐时期器物以及传世遗物比对,通过科学测试分析,结合文献记载,对该陈泥池的废弃原因、时间以及出土白釉刻花盘的具体烧制年代进行探讨。

  • 标签: 御窑 白釉刻花盘 瓷泥 烧制年代
  • 简介:2011年5~9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郑州马良寨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中4座汉代陶窑的发掘为该地区汉代手工业生产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 标签: 马良寨 汉代 陶窑
  • 简介:2018年7月1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局和济南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开幕。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北京大学教授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等出席开幕式。我馆副馆长陈成军主持开幕式。

  • 标签: 山东大学 考古发现 遗址 东方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现有的夯土遗址雨蚀病害分类方式关注的是多次降雨后遗址破坏的静态结果,以识别病害、辨明病因为主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水土作用方式在夯土雨蚀病害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明确雨蚀病害的动态发育过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榆阳区明代夯土长城的雨蚀病害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综合考虑侵蚀模式、雨蚀动态响应过程和劣化程度三个方面提出雨蚀破坏模式,分别为干湿破坏、冲刷破坏和降雨导致的重力侵蚀三种,三种破坏模式的提出为研究夯土遗址雨蚀和降雨间的响应关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雨蚀 破坏模式 干湿破坏 冲刷破坏 坍塌破坏
  • 简介:云南西山龙门天子庙遗址是发掘于滇池西岸的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遗存。这批动物骨骼遗存总数五千余件,包括哺乳动物类、鱼类、鸟类、软体动物类骨骼,并可细分为二十余个种属。本文将利用天子庙遗址中所出土的动物骨骼,通过对动物个体及种群的统计和分析,以推测当时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对遗存中动物骨骼的研究,可以对复原这一区域古代居民的生活图案提供重要资料.

  • 标签: 动物骨骼 生态环境 生业模式
  • 简介:传统的冷冻脱水过程通常需要将电阻温度传感器(RTD)插入到物料中以监测温度变化从而确定干燥终点,这种方式对于处理木质文物来说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无法做到无损或微损。本研究尝试采用无损方式对定型加固剂浸渍液即时浓度进行分析,并对冷冻干燥终点进行预测。采用这种无损技术成功地对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出土的30件木构件进行真空冷冻脱水定型处理,既达到了预期的定型保护效果,又确保了木构件的安全。

  • 标签: 出土元代木构件 冷冻干燥 传热模拟 无损检测
  • 简介:2013年8月,供电部门为铺设电缆在御窑遗址中心区域开挖长沟,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跟随施工进行现场清理。在电缆沟中部、距地表深约80厘米的地层中发现大量白色瓷泥堆积,在白泥中出土了两件白釉刻花盘、少量器物坯体和瓷质八足支烧垫具等遗物。根据地层叠压和出土遗物判断,发掘者认为此白色瓷泥堆积是建造于洪武时期,永乐时沿用,又废弃于永乐时期的御器厂大型陈泥池的遗留物。白泥层下的夯实基础中,亦有少量出土物,虽较为粗糙,但曾塑烧,当是元代遗存。

  • 标签: 御窑遗址 瓷泥堆积 白釉刻花盘
  • 简介:本次发掘发现了安阳曹操高陵陵园的垣墙、壕沟、神道及相关建筑遗迹,确认了M2即曹操高陵为陵园的中心,M1的年代要早于陵园、发掘表明东部闸门沟及东北部的夯土遗迹都要晚于陵园,与陵园布局没有直接关系。。同时根据陵园内的遗迹遗物特征判断,文献记载的曹丕毁陵活动确实存在,陵园建筑毁弃之后经过了仔细清理高陵陵园建筑的存在反映了曹操在当时不同于一般诸侯王的特殊地位,其布局特征与东汉帝陵明显不同,但与北魏帝陵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表现出比较独特的时代特征。

  • 标签: 曹操高陵 陵园 东汉 诸侯王基 帝陵
  • 简介:本文梳理了唐代两京都城长安城和洛阳城遗址范围内出土的若干越窑青瓷,并结合最近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发掘情况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从而研究探讨越窑瓷器的贡瓷年代,产品面貌以及运输路径等方面的问题。认为早在唐代早期,越窑瓷器就已经纳入皇家宫延用瓷的名单之内,至唐代中期持续,唐代晚期作为贡窑继续输入宫廷。至于其输送路径,从目前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输送的。

  • 标签: 唐代 长安城遗址 洛阳城遗址 贡瓷 青瓷 秘色瓷
  • 简介:2016年4月,因当地政府进行新农村建设,在江西省吉安县吉州窑窑门岭窑址堆积东南发现一处窑业遗存。遗存出土瓷器的釉色种类较为丰富,有青白釉、白釉、酱黑釉、绿釉、黄釉、龙泉青釉等,器物造型多样,以烧造日常生活用器碗、盏、碟、枕等为大宗。从产品的釉色品种、组合,器物的造型、装饰、烧造特征分析,该窑场是一处北宋中晚期以烧遣青白釉和绿釉瓷器为主的综合性窑场。鉴于吉州窑是宋元时期以烧遣黑釉和彩绘瓷为主的综合性窑场,该遗存的发现,尤其是早期青白釉和绿釉瓷的发现,丰富了吉州窑的内容,对吉州窑发展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吉州窑 窑门岭窑址 宋元时期 青白釉 绿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