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1950-1952年改造运动是国民党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其退至台湾后第一次大调整。改造时期制定的党政方针奠定了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基调,影响深远。本文探讨了蒋介石在改造运动中的表现与作用,指出蒋介石主导了走向改造之路,亲组听命于自己的"中央",是苦心孤诣的"当家人",但其对军事的关注度仍在党务之上,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蒋介石主导的改造有"玩火者熄火"的意味,其性格因素制约了此间对党务改造的限度。

  • 标签: 蒋介石 国民党 改造 台湾地区
  • 简介:本文以考证《学令》先读经文条为中心,对古代中国讲学的形成及其传至古代日本后的演变这一过程加以探讨。首先,《学令》先读经文条所见之讲学,由学生背诵经注的"读者"课程与他们听博士解释经注的"讲者"课程组成,课程中学生无需以书籍为媒介。这一点已由宋版单疏本的特殊格式证明。其次,通过分析山东省诸城县前凉台画像石墓的讲学图及四川省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的讲学图(均为东汉晚期),证实前者与"读者"课程相对应,后者与"讲者"课程相对应,说明学令讲学式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在古代日本7世纪后半期创立"大学"时,引进了唐代讲学。据四国德岛县观音寺木简、正仓院文书及《令集解》等资料可知,当时以音读(汉语发音)为前提的"读者"课程并不盛行,而以汉文训读为基础的"讲者"课程却发展迅速。这与重视读者(帖试)的唐代国学正相反。平安时代中期以后,学令讲学式逐渐衰落,只用汉文训读讲解经书的"讲书"方式得到普及。如上历史过程确定了日本中国学的特色与局限。

  • 标签: 古代日本 汉字文化 中国学 明经 东汉晚期 帖试
  • 简介:广西是多民族的自治区,世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村寨建筑尤具特色。保护和改造民族特色村寨,对发展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民族特色 建筑文化 村寨 改造 广西 纪实
  • 简介:本文依据大量档案及文献,阐述人民政府在川滇藏区推行人民币、禁用银元、改造旧领域、深化及拓展民主改革的过程。首先,在追溯改革前藏区货币流通的由来及概况后,阐述人民政府推行人民币等的努力,揭示和平解放后西藏与内地交流畅通,公路通车后运输便捷,大量银元流向西藏、走私商品流入内地等滋生的后果及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映上层人士及群众的相关要求,说明推行及扩大人民币、禁止银元流通等也是民主改革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阐述了各地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制止银元“西流”与外货“东进”的努力,说明只有深化及拓展改革,改变旧的体制,才能从经济领域完成民主改革,维持改革取得的成果。

  • 标签: 经济领域 货币流通 人民币 银元 藏区 改造
  • 简介: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世界进入了城市大发展的新时代。上海法租界自1849年开辟以来,到1914年第三次扩界,即租界初创、成长时代,在其最高管理机构公董局的主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建设规划活动,使界内面貌焕然一新。而在这一过程中,以奥斯曼改造为核心的巴黎城市改造对上海法租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上海法租界对巴黎的借鉴为切入点,深入探寻法国因素对租界建设规划各领域、各层面施以影响的具体方面和作用渠道,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可以为上海城市发展回溯提供一种新视角,也为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平添一种新思维。

  • 标签: 上海法租界 公董局 建设规划活动 巴黎城市改造 奥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