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棒林朱琦(1803~1861)为桐城古文“岭西五家”之一,’膏京师之时,以名御史数上疏,论天下大计,切直敢苦,与陈庆镛、苏廷魁称“谏垣三直”。后以言不见刚,去。一归里,偕龙启瑞、彭昱尧、汀运、商书浚、杨继荣、曾克敬、李宗瀛、赵德湘、黄锡祖于杉湖补杉楼酬唱吟咏,是为“杉湖十子”。义助梁常钜编校《三管英灵集》。太平天国事起,朱琦以组团练助守桂林城,拔擢道员。咸丰十一年(1861)总理杭州团练局,死于太平军攻陷杭州战事。

  • 标签: 文献 广西 龙启瑞 太平军 团练 杭州
  • 简介:陈鸿森先生是一位古典文献学家,他在中国经学以及清代学术史等领域之精深造诣,早已名闻海内外。他曾担任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馆长多年,交游甚广,又乐于助人,很多到台北访书的学者都深受其惠,其美名也久播于学界。遗憾的是,我与鸿森先生却缘悭一面,直到四年前到台北参加学术会议,才有幸识荆。

  • 标签: 遗文 阮元 古典文献学家 清代学术史 图书馆馆长 中国经学
  • 简介:Prego是苏梅岛最富盛名的意大利餐厅,会开玩笑的当地人打趣说,因为这家餐厅的缘故,难辨这里是苏梅还是地中海。ChefMarco向我们诠释了如何活用当地食材,打造完美的意式风味。

  • 标签: 意大利 苏梅岛 化学反应 地中海 餐厅
  • 简介:陈垣先生曾疑京藏《摩尼教残》为《二宗》,林悟殊则指出解决这部的本名及出於摩尼何典的悬案对确定这部残的资料价值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部与摩尼教科普特文着作《克弗来亚》第38章作了详细比较,旁及粟特文、中古波斯文与回鹘文资料,探索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此无疑不可能译自《克弗来亚》第38章,但是二者高度相似,不仅结构相近,而且对应术语多达三十余个,合理的推论只能是二者同源,即二者均是摩尼亲撰的《大力士》的改写本。二者的相异之处,应当是在长期的、复杂的多语种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而二者的类似之处则出自《大力士》原本。

  • 标签: 摩尼教 《摩尼教残经》 《大力士经》 《克弗来亚》
  • 简介:民国建立,经学最终退出了学堂的学制体系。这是经学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阶段性标志。经学退出后,如何填补维系伦理秩序的道德真空,以及传承中学不使变形,成为相当棘手的难题,不仅造成民初以来政治、思想、学术等方面的纠结与困惑,而且引发了学人的重新思考和争议。

  • 标签: 马一浮 伦理秩序 国学研究 学校制度 学校教育 北大校长
  • 简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亚洲战场的地位与日俱增。中美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中国战场关系着美国欧洲、太平洋战场的胜败。在当时国内外政治、军羲外交、舆论等因素促使下,美国鼓动英国,经过与中国的协商促成新约的订立,随后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与华签订平等新约。废约的胜利使得中国收回了一系列主权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呼和支持。国共两党纷纷发言或举办活动等以表庆贺。同时,两党对废约胜利也抱有警惕并反思中国何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及卷入不平等条约体系中。随着局势的发展,在对待新约上,国共两党逐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变化,出现分歧并逐渐分道扬镳。1943废约后国共两党的反应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的关系和中国历史进程。关键词

  • 标签: 国民党 共产党 1943 废约
  • 简介:通过对盘状器相关遗物命名的梳理,本文将论者对其功能分歧归为两大类:工具或毛坯。由于持“毛坯”功能论者找到了系列相关证据,因而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认为绝大部分“盘状器”应为环(玦)类毛坯。同时我们也探讨了考古研究中如何确定某件盘状器是否为环(玦)类毛坯,对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做了简单的说明,

  • 标签: 盘状器 环(玦)类毛坯
  • 简介:方志馆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型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专门收藏地方志的机构,古代地方志多收藏于藏书楼中,著名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地方志收藏是其特色,收藏明代地方志达271部,占全国现存明代地方志总数的34%。民国时期,各地建起一些通志馆,如浙江省通志馆、江西省通志馆等.都只是修志机构,基本没有收藏的功能

  • 标签: 方志馆 功能 20世纪90年代 方志收藏 私人藏书楼 文化基础设施
  • 简介:本文通过三个层面对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划分和探讨,并提出了发挥回族体育文化功能的若干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力度,使回族传统体育得以发扬与传承,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参考借鉴价值。

  • 标签: 回族 传统体育 文化特征
  • 简介:《山海》所载发源于昆仑之丘的南方赤水,是以蜀地的岷江为背景加以表述,往往以西海为参照系,反映的是楚文化的观念。南方赤水名称的生成,是五行说把南方与赤色相配的产物。出自昆仑之丘的黑水、青水、白水,也生成于五行说。西北海外的赤水,处于太阳照射不到的幽暗之地,是旱神所处的空间,生态条件极其恶劣。赤指遮蔽、藏伏,这是西北海外赤水名称的文字学依据,并且与五行说对北方所作的认定相契合。《山海》对极北地区名物描述所用的赤,均取其遮蔽藏伏之义。《山海》有关南北赤水所作的描述,有实与虚的差异,但是,都在五行学说掌控之中。

  • 标签: 山海经 南北赤水 五行学说
  • 简介:群众文化的多项功能决定着它在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一个现实而又长远的课题。本文在对群众文化的时代特征、社会功能进行比较性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断拓展其认识、教育、审美等功能的理论性辨析与建议,以适应新时期群众文化的需求,利用群众文化功能培养“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标签: 群众文化 社会文化 文化功能 文化拓展
  • 简介:群众文化指的是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它包含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队伍建设在内的具体概念。如何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试就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及其功能的拓展谈一些管窥之见。

  • 标签: 群众文化建设 社会功能
  • 简介:明先生,清同治六年(1867年)九月十九日出生于晋江安海一个贫苦之家,光绪壬辰科秀才,当过塾师,也当过新式学校教员、校长,执教长达50余年。他支持过清末变法图强和辛亥革命,痛恨倭寇侵华,极力鼓励学生和孩子们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和解放事业,是一位爱国爱乡、追求民主,敢于担当,

  • 标签: 爱国情怀 秀才 清末 中国共产党领导 新式学校 辛亥革命
  • 简介:中国的古代钱币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以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枚枚小小的钱币,蕴含了不同社会时期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商贸往来、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除了正式流通的钱币外,还有一种钱币,形制与流通货币相似,只是在特定的渠道流通,主要用于馈赠、赏玩、祈福等,钱面上的图案和文字有特定的意义,表达人们的一种心理愿望和向往。此类货币被称为钱币的非正用品,一般都统归为压胜钱,它们虽然是正式流通货币的衍生物,但也是中国钱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标签: 古代钱币 民俗性 流通货币 功能 政治生活 经济发展
  • 简介:武,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位传奇将军,他不仅能征善战,还是一位杰出的统战工作精英。在军旅生涯中,他多次受中共中央派遣,赴国统区开展统战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交给的任务。

  • 标签: 统战工作 张经 宋哲元 韩复榘 华北 中国革命史
  • 简介:南京图书馆发现的陈三立《文录》抄本,与范当世致陈三立书函所论不大可能是同一文稿,范当世书函所论即吴汝纶评点本。陈三立早期文稿《七竹居杂记》残本仍存於天壤之间。

  • 标签: 陈三立 南图《文录》 《七竹居杂记》 流传
  • 简介:<正>文渊阁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藏书楼,于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建成,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存贮第一部《四库全书》。文渊阁的建筑及藏书情况多有论著,但对文渊阁存放藏书的格架则几乎未有论及,笔者结合实地考查,发现文渊阁格架在形制和功能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就此,本文即对文渊阁藏书格架的实际使用稍作探讨。《四库全书》与文渊阁

  • 标签: 格架 藏书楼 实地考查 四十一 七八 范懋柱
  • 简介:在礼制所展示的信仰领域申,衣服往往具有凭神,安抚灵魂的功能。复礼已往常被认作丧礼的一种,实质上复礼与丧事无关,仅仅是一种治病术,目的在于用衣服招魂,祈求人复生。而且只有复礼失败后,才宣告丧事开始。迁庙与立尸作为两种重要的礼仪活动,前者在于转移祖先魂灵,后者在于降祖先神灵附于尸而祭祀之。两者所用衣冠均是祖先的遗衣遗物,象征祖先的身份与肉身的存在。马王堆汉缸形帛画被命名为“非衣”,发挥着引导灵魂进入墓葬的功能,象征灵魂与肉身的结合。“非衣”应看作是衣服的变体。玉衣出现于西汉文景之际,通过形塑而“复活”肉身。衣服作为肉体与灵魂的申介,在引魂附归方面,不可或缺。

  • 标签: 上古 灵魂附归 衣服 礼制
  • 简介:清乾隆四十七年海富润携书案的相关档案资料(主要是当年五月广西巡抚朱椿的一道奏折),展现了一位回民长途跋涉、远赴异乡学的生动画卷。朱椿奏折所附海富润携带伊斯兰教典籍的清单,则显示出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伊斯兰教界长期以来最为通行的经籍;同时也说明,虽然明末以来一直有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的著译,但阿拉伯文、波斯文经典仍然在宗教领域占居着主导的位置。

  • 标签: 海富润携书案 学经 奏折
  • 简介:明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侵夺,卫所军饷、宗室廪禄开支的增大和宝钞的贬值是造成地方政府公费银转嫁给里甲人户承担的原因。其实地方存留粮除用来支付官员俸禄、儒学师生廪给和孤铎口粮之外,主要用于卫所军的备用粮,并不负担地方政府的公费开支。因此,使用地方存留粮补足屯田子粒的缺额,不但有据可依,而且与地方公费不足用的问题之间也无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各项公费支出使用的“官钱粮”其实专指存留钱钞,所以明前期持续的宝钞贬值是造成公费转嫁的直接原因。里甲人户最初以“甲首钱”的名目负担各项公费支出,随着地方财政用银量的增大,最终在正德时期形成了正式的“杂办银”制度。

  • 标签: 公费银 杂办银 存留钱粮 财政功能 备用军饷 宝钞贬值